英雄之路,绘事后素

2020-12-07 04:56杨俊伟
壹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雄生命

◆杨俊伟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考工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020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据说上一次4月4日的清明节要追溯到1897年,以冬至后108日算,较平常提早了4天,似乎给这个清明带来了一丝与众不同。

中国人讲究礼敬祖先、慎终追远。随着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的不断沉淀,清明节成为中国人传承祖先信仰,进行家庭人伦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清明扫墓祭祖已然成为约定的礼俗。而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不仅要祭奠先人,更要致敬和缅怀那些为了他人康宁、社会安定,牺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英雄和死难者。我们的国家举行全国哀悼,以祭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刺耳的鸣笛和警报在这天上午10点响起时,新闻中抗击疫情的一帧帧压抑的画面和一张张鲜活的嘴脸浮现在我的脑海。既有逆行者们与家人生死诀别时的不舍,也有他们在“战场”上的瘫软疲累,还有他们出发时坚毅凝重的眼神和斗志昂扬的风貌。在这场抗疫战中,许多人失去了骨肉、我们失去了同胞。逝去者中,有与病魔较量、不幸被病毒感染以至献出生命的医务人员,有夜以继日工作、突发疾病不幸殉职的公安干警,有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不幸倒在最前沿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疫情,他们或许也只是普通人,如同我们的亲朋好友、身边人或陌生人,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庸碌平凡的生活,会为鸡毛蒜皮、三长两短的琐事而争吵、苦恼,和大多数人无二。但当疫情来临时、祖国召唤时、人民需要时,他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特写镜头,或者最多留下简单几句或有或无的话语后,即轻描淡写地走上抗疫前线,日以继夜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直至落叶般失去生命散落人间。因他们的平凡普通,肯定也对未知充满恐惧,但却没有退缩、不能退缩,只是尽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而这些已然无愧“英雄”二字,他们选择的路良实可谓英雄之路。

沿着这条英雄之路,想象着英雄的身影,很难不令人想起内心最深处那些关于英雄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多半都加载了由着曾经身处生死诀别时的无言、无力、无奈,和那经不住安抚的无言落泪。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黑白的、淡淡的,我的爷爷,他也是第一个我面对面与之生死永隔的人。那是1991年,他八十六岁、我八岁。时至今日,我可以准确说出他的名讳、生卒年,清楚地记得他离去时的邋遢和穷困——7月里裹着件破军大衣、中午就着蒸臭豆腐吃了一大洋碗饭、安静地躺在由两个长板凳架着的一块破门板上。没有鲜花、没有芬芳,没有撾锣队、没有军乐团,唢呐先生在前吹着,我抬着领魂幡跟在后面,引着披麻裹白的孝子们和哭天喊地的丧葬队,把他葬在了村子北面的红山,用我的后衣襟兜起第一捧土“长土”洒落在他的棺材上,与“抬重”的街坊一起给他垒起坟茔,最后在那个坟堆顶上,连根种下一大蓬叫做“长草”的斑茅草,没有墓碑,更没有墓志铭。

乡民们说他打过鬼子、负过伤,还有一个阵亡在抗日战场的团长哥哥。终于打完仗了,50余岁的他终于辗转回到村里,讨了间公房、娶了个拖油瓶的二婚奶奶,干不好农活,靠给公社、乡民将家里的四个小孩抚养长大(大儿瘸腿)。不知道怎么识的字,他会在茶铺里说三国、讲水浒的评书,人们愿意花2分钱喝着茶听他讲一天,也有不花钱的人混杂其中。被日军飞机炸伤的爷爷回村时已年过半百,在那个平均寿命低得可怜的时代,早已“赚”了。一无所有的他竟还娶妻、生儿育女,并且在那个以填饱肚子为首要生存目的的年代竟没有特别地显得绝对困窘和艰难,这简直就是个奇迹,可随着他在岁月里的衰败和儿女们的日渐长大,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发展壮大,他终于还是让家庭贫困排名在那个远近闻名的古村里遥遥领先了……

据熟识的老人们讲,经常挨抱怨、挨咒的爷爷很少骂人、很少抱怨,很少谈起他的经历,也从未吹嘘他的过往,如同他的一切,总是很少很少。当兵几十年,挨过炸、受过伤,亲历无数次死亡,饥、老、病、贫地度日,三儿一女嗷嗷待哺,却没有抱怨,抱怨又有何用?“人生海海”,芸芸众生沉默于岁月,熬磨或许便是人活着的常态。如偶尔有口酒喝便醺醺然眯着,如同一只看透世事、无欲无求的老猫,吃饱喝足“猫”在堂前晒晒太阳便已是猫生最大的享受、夫复何求?豁然、旷达的观感十足。他的青春岁月、青壮时光,揣着生死扛着枪辗转华夏大地、出没硝烟战火死人堆,究竟的究竟早已无人能说得清,更何谈铭记?老病贫弱的知命之年扛起家庭,眼里装得下的,恐怕只有那红红绿绿的山野田地,或者“昌得球盛”但却一个比一个能吃的子女,心里其实没有理由想得出“大部分人或许都像我一般,一天天的坚韧熬磨日子”这样富含高级哲理的话语,仿佛生而使然,可偏偏让人看上去像早已参悟一切、返璞归真的智者。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破书的扉页上有一条老麻蛇的图画,要他给我讲他打仗的故事,他却总是很不耐烦的说:“沟死沟埋、路死路埋,冇得侃尝、冇得侃尝”。可听懂他的这句话,我花了很久、很久……却再弄不清:他是哪支部队、什么职级、参与了什么战斗、消灭了多少敌人、他究竟是谁?因为,他活着的时候,我只知道他是个不爱劳动、嘴馋、邋遢、遭人嫌弃的糟老头子,或许,我是说或许,他曾也是英雄吧,在某时某刻。一切随着他风里尘埃般的逝去而不可求证,似已烟消云散、一了百了,我泪眼婆娑地在抬着领魂幡送走奶奶、给大伯和父亲背桥、点主后,才慢慢的清明、清晰……

眼前这个时节抬眼窗外,西南联大的旧址、云南师大的校园满满的郁郁葱葱、安详静谧,在初夏阳光的照拂下,安静的花花草草一起闪烁着神秘,仿佛风云变化、沧海桑田后一切最终沉淀为历史的样子。眼光虽不可及、心却可以想见,全国各地老少妇孺、各色人等,会在清明这天或通过网络或定点缅怀革命英烈。昆明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之一,便是西南联大旧址,这里不仅创造了蜚声中外高等教育奇迹,还有牺牲在“一二·一”运动中的革命烈士魂冢,他们既有名人李公朴、闻一多,也有年轻的学生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时至今日,大部分人都必须借助后世史家之笔,才能知晓深埋地下者为谁,他们如何为争取国家的和平、民主,以及他们为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但我们仍能想见,那些鲜活的脸孔、年轻的生命,为着生民的光明福祉,为着心中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赴汤蹈火,让灰飞烟灭成为自己永远的归宿。也正是这种不计任何代价的付出,才成就了高尚灵魂的永恒,也正是无数高尚灵魂才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英雄之路。他们的血泪,使我们明白生而不易,唯有奋斗不息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冲破黑暗、奔向光明;他们奋力撕开的乌云,更让我们相信,在自律自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光明“天道”之下,重义轻利、勇于肩负社会责任,最终“人定胜天”的结果——美好的大同世界终能摹绘。我们的民族,历来不吝于传承英雄的事迹、弘扬英雄的精神,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斗争业绩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一切怎会随着逝者的离去而烟消云散、一了百了?

我们心里固然哀痛于生命的失去是如此的轻描淡写,但似乎也不那么惊世骇俗,面对为了生存、为了救赎的处境,中国人自古都勇于牺牲自我而泰然赴死,面对艰难困苦,我们会怀揣“人定胜天”的气魄不懈奋斗。天帝无道、灾祸横流之时,我们“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洪荒岁月、大地沉沦,我们没有寻求诺亚方舟以求庇护,而是“选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诚然生而不易,没有什么得到不需要付出,但无论浪漫想象的神话传说也好,还是皓首穷经、极尽考据的史家之谈也罢,都可以充分表明:在无情的自然灾害或高贵的上帝诸神面前,中国民族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直面困难、英勇抗争、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而不是畏惧、回避和妥协,更不是抱腿附庸、低头臣服。若非疫情的全球化,我们普通老百姓或许永远都很难言说得清,我们中国人屹立于世界之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更有甚者还会因近代种种屈辱留刻于心底的阴影而自惭、自卑。

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冯友兰语),皆因古往今来无数有名或无名的英烈前赴后继不绝于道罢。我们向来都热爱于“生”,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们重视个体生命、群体生命,肯定人贵于物、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但我们向来也不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只要死得其所,则义无反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人的生命观既有“乐天知命”对现实生活的的肯定,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以概括对生命价值、身后“千秋万代名”的不懈追求。此外,我们中国人追求的存在,从来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群体的存在,我们不仅讲究“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群体人道伦理,还重视“多子多福”、“香火延续”生命繁衍的生物规则。为着群体人道和群体繁衍的“道”,我们的先祖才能坚定地泰然赴死,治水的大禹父子,上下求索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用身体抵挡子弹的黄继光……无不如此。

这种精神和气节,在中华民族赓续繁衍的进程中从未间断。时至今时今日,新的世界、新的时代,当正义之道需要时,我们群体中必然会不畏死亡、视死如归的英雄涌现,“海空卫士”王伟、30位木里扑火英雄、无数抗疫英雄……无不如此。当下的世界并不太平,有战争、倾轧,有偏见、歧视,有哀嚎遍野、生民困顿……面对“新冠”疫情,我们中华民族同心勠力、共克时艰,甚而有余力时,并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是以实际行动兑现群族使命,用赤诚爱心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答卷。古今留名的仁人志士们,以及那些悄无声息的默默奉献的人们,并非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更多生命的延续;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如歌中吟咏,他们“扶苗剪叶、遮雨挡寒”,他们“是传说理想的忠诚骑士,是铺路架桥的钢铁,是护国保家的万里长城”……我们会怀着无尽的感恩铭记他们,怀着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警醒自己,让我们的民族往和平、文明、富足之路迈进。

流云聚散随风,你我低首默诉,心中那份不舍的亲情挚爱永存;霞飞朝暮入幻,生者俯往追思,愿逝者被爱与思念簇拥长眠。无论是血脉相承的亲情割舍,还是手足之情、同胞之谊的诀别,都是人类心中最深沉的情感。送走逝者,我们不一定会说出“祈盼阴阳两隔的人从此再无瓜葛、各安天命”之类的话,但习惯念叨着“桥归桥、路归路”踏上归途,但是否真的再无瓜葛?冥冥中究竟是何种力量在指引着人走向了各种各样的路?甚至是面带微笑、义无反顾地踏上生死有别、阴阳永隔的逆路、绝路?

这个力量或许来自于人们对“路”的认知,有来时的路、离去的路,是生命之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解答这个深奥命题往往局促于人生的短暂,古今中西无数的智者为此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千百年来,诸多宗教都在基于对“路”的不同认识上彼此区别着又联系着,在生与死的路上摸索着、检验着、确定着、迷惘着、解释着、憧憬着……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我们坚定地在通向和平、文明、富足的路上薪火相传、风雨兼程,夙兴夜寐、前赴后继地心血灌溉、默默耕耘。指引着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便是上下五千年中历经百折千挠沉淀凝聚出来的、风吹不散、火烧不化的民族精神。

要说中华民族精神绵延千载、源源不断的秘诀之所在,思来想去只得八个字:英雄之路,绘事后素。成就英雄就好比孔子之论绘画:有了洁白、纯净的“素”纸,才能施形色粉墨以改天换地之“绘”工,致高峰清流、颉颃腾游,浮光静影、心旷神怡,得五色交辉、共八音克谐之美好大同。

猜你喜欢
英雄生命
英雄犬
生命之树
英雄保重
寻找英雄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