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模型 引燃创新火花

2020-12-07 08:46封金燕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份数数学模型数量

封金燕

(泰安高新区天宝镇羊城聚才学校,山东 泰安 271212)

“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字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表述。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眼界决定境界,一个老师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教学的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好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建模思想?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谈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与理解。

构建数学模型其实就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运用验证”的探究认知的过程。

首先,创设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境,观察分析找准“数学建模”的起点。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新知识产生的背景,筛选出有用信息,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建立数学模型做好准备,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节中,教师运用模拟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一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两名学生去上学的生活情境,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师生肢体语言手势等直观生动的演示方式描述两物体的运动过程。二是借助多媒体动画情景,引导学生初次感知两个物体的运动,从直观的角度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并借助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了解学生对“相遇问题”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寻找到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学生在现实而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在初步理解相遇问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而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其次是,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立模型思想,培养推理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在解决问题这个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整理信息,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的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获得的知识、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问题的解决从“搜集整理信息”开始,《用“连乘”解决问题》一节,主题情境图呈现后,老师没有急着梳理信息与解决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你面前摆放着3组颜色不同的花卉,每种颜色花都摆了5行,每行6盆……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数学符号或图形直观、简洁表示出这3组花卉吗?学生自主探索(想一想、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圆圈、画小木棍、画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方式),学生用图形直观、简洁的表示出了数学信息,将抽象难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表信息,这种从“原生态”开始,经历更高层次“数学化”的过程,实现了“形式的”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其核心都是让学生从“模型”和“建模”的角度来亲近数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学生试画直观图的同时,对各种解题策略进行分析与比较,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创新!

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在充分体验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同时,提炼出“要求总数量,先求每1份的数量,再用每1份的数量乘份数等于总数量,即: 每1份数量×份数=总数量”的最优策略,完成数学建模,真正在数学和学生之间真正搭起一座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之桥。

最后,在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应用价值。我们从重视学生在数学模型的建构中,理解数学模型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对模型能够进行解释和应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呈现体现应用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节后,学生已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基本数学模型(先求出总数量与总份数,再求出每一份的数量,最后求出各分量),为巩固应用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应用价值,我们可设计以下这组变式习题:1、长方形周长是6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9,求长方形的面积?(先求总数量:长+宽=64÷2,总份数:7+9,再按比例分配)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比是3:2,求两车速度各是多少?(先求出总数量:甲+乙=300÷2,总份数:3+2,再按比例分配)3、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是20,已知甲乙丙三数的比是3:2:1,求甲乙丙三数各是多少?(先求出总数量:甲+乙+丙=20×3,总份数:3+2+1,再按比例分配)

总之,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需建立数学模型,反过来,只有通过对所有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的解释、应用,才能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两者有机统一,互动交融,才会缔造出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至高境界。

猜你喜欢
份数数学模型数量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每份数×份数=总数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统一数量再比较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份数法”的妙用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