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口算能力

2020-12-07 19:04伍正清
魅力中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接龙口算实物

伍正清

(四川省盐源县盐井镇龙口河小学校,四川 凉山州 615700)

口算是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他是作为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不仅仅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在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口算技能的熟练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尽管《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计算难度,但计算教学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准确率低,速度慢,教师、孩子和家长都将这个错误归因于“粗心”,不以为然。其实仔细分析,这些都与孩子低年段的的基本口算不熟练有关,所以我们有必要退回孩子学习数学的原点,加强基本口算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训练形式多样化,培养口算兴趣

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我通常训练学生的口算方式有:玩卡片、24点、口算接龙、开火车、小组竞赛等。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我就根据他们的喜好,让他们在玩中算,算中玩。例如,在口算8+9=17这道算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得数是17的算式,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龙的算式最多就获胜,整个小组的组员都会获得奖励。每一次孩子们课堂上接龙的热情都非常高涨,输了的组员总是心有不甘,他们课后总会聚在一起查找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次的接龙比赛做好准备。另外我还引导学生通过玩卡片去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比如在卡片的正面先写上得数,然后背面写上计算这个得数的所有算式。每天利用早读课的时间,通过同桌互考的方式,让学生看着得数又快速又准确地把背面的算式复述出来。这样的互考方式既简单又有效,极大的激起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既激发了他们口算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算思维。

二、掌握重点算理,提高口算效率

快速的口算除了借助于直接的数感之外,更多情况下则是通过基本的算理来实现。只有以初步进行算理的启蒙,提高运算效率。例如:在《加与减》一节的教学中,我在黑板上写下横式“24+30+41=”与“23+44+29=”,以让同学们通过口算计算结果,并说出理由。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第一个式子可以先计算24+41,因为这里可以不用进位,而且之后的结果最后一位可以凑成5,这样算起来就简单了;第二个式子,可以将29先增加一个变成30,然后在计算出最后结果以后减一位”。我对这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赞扬认可,同时对其中运用到的凑十、调换顺序等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评价。之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同学们观察到了24与41可以建立的一种关联,即利用1和4与5的关系进行某种算理的搭建。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将原式4和1的零头进行拆分后,结合成5,然后计算20+30+40,在90的基础上加上5便能够很容易得出答案了。除此,第二个式子同样的道理,可以进行凑十、凑五、拆分结合的灵活运算。如此的算理引导将有效增强学生算式观察意识,并提高运算效率。

三、采取直观方式,提供口算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应从通过对实物的直接感知而转移到头脑中表象的建立,也就是采取直观的方式进行口算训练,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由于很多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对其有了认识,所以再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引导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从直接的方式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对其的计算。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将1到10的代表性实物务展示出来,例如一个苹果、两颗梨子等,然后让学生数数字,最后通过图片中的实物的数量来对数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将PPT内的实物数量移动,从而在这个移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运动的规律,最后学生动手将自己的手指头拿出来,一对一的进行合作学习,由一个学生展示手指,另外一个学生将总共有多少手指说出来,再由学生之间互换着这一进行口算练习,从而通过学生对实物的感知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锻炼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加上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些内容,那么通过对其的复习和巩固,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只要提高了数学兴趣,那么就能为口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借助口算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口算不是单纯的口算,而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算能力的训练。

猜你喜欢
接龙口算实物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浅论加强实物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