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曲艺传播的新格局

2020-12-07 20:02孙海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曲艺传统艺术

◎ 孙海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在曲艺生态环境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原有的曲艺生存空间越来越来狭小,个别曲种已经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层含义,发现其实际价值,以便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所以,我们不能看着传统曲艺垂死挣扎在网络时代而不闻不问,而要挺身而出,采用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案,帮助曲艺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时代,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才能重新换发出艺术青春活力。

一、网络曲艺传播的特点

(一)曲艺信息内容丰富

人们坐在家里,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自由选择曲艺的种类,喜欢哪个,就看哪个,包括各种各样的曲种、曲目、曲艺演员等。据相关资料统计,大约有80%曲艺爱好者不但是网络曲艺的忠实粉丝,而且是网络曲艺的热情传播者,甚至有的还自行创作曲艺、自演自唱曲目,既可以是文字脚本样式,也可以是演唱录音和演出录像,都能一股脑儿地搬上网络传播开来。例如:2004年6月12日(第3版)中,拙文认为,现代歌曲《乌苏里船歌》直接吸取赫哲族传统民歌《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基本调进行创作,是属于“编曲”方式,而非原创意义的重新“作曲”。

(二)曲艺文化呈现多元

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不受国家、地区、民族类别等的限制,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文化齐聚于网络世界,自然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需要。例如:中国曲艺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搜索“民族”、“地区”、“时代”等关键词,了解并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曲艺特色。不仅如此,曲艺爱好者还可以从头至尾观察曲艺,仔细观察不同曲艺艺术的每一个表演细节,打破了传统曲目只有几分钟表演的局限性。比如:1945年7月12日刊登的民间曲艺防旱备荒小剧《聚宝盆》,剧中村主任王建成的妻子是妇救小队长,并且与区干部冯同志平等交谈,在丈夫王建成与区干部冯同志交谈过程中插话,以及最后主动开口留老人吃饭,都可以看出女性地位与话语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曲艺欣赏空间的增大

现代人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装饰,比如:为纯文字的信息配上图片,让受众感受到图文并茂的美丽画面,甚至可以获得声色俱佳、情景交融的曲艺信息,达到了良好的欣赏效果。据了解,90%的中国观众都喜欢曲艺节目,包括1945年6月19日发表的《闹对了》秧歌剧;1945年1月21日第四版中,刊发快板秧歌剧《选英雄》;1949年1月20日刊登的民间曲艺广场秧歌剧《夫妻订计划》,都能看到该曲艺的录音或录像,满足各种节目的需求;同时,网络曲艺节目名下存在许多个链接,观众可以点击这些链接,了解到更多关于该曲艺的内容,包括文学脚本、节目历史、人物生平、节目评价等,整个欣赏空间拓展到了曲艺的深层次的内涵,有助于增长人们的见识,达到对曲艺的深度理解。

二、网络环境下曲艺传播的新格局

互联网技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象征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音乐艺术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其中涉及我国的传统曲艺艺术,历经数个朝代,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曲艺传播更是呈现出现了崭新的多元化格局。

(一)农村与城市曲艺并重

曲艺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化,起初源自于乡村,之后波及各大中小型城市,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人人皆知。时至今日,农村曲艺与城市曲艺依然是曲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网络时代下的一道灿烂风景线。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二者的曲艺都含有民间故事、传说、笑话、说唱等内容,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例如:在一些比较边远的山村地区,曲艺活动从来不会中断,曲艺演员随处出现,这一切得益于曲艺就是一部洋溢着泥土芳香的艺术,深得农民喜爱。

(二)剧场与集市曲艺并重

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把注意力都转向了互联网,通过网络观看视频,但是曲艺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依然活跃于各大剧场和集市之中。对于曲艺艺术而言,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展现演员的表演风姿,但是网络视频演员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且无血无肉,犹如普通电视剧一般。在剧场曲艺、集市曲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活生生的真人,亲眼看到曲艺演员的演技与优美姿态,具有极强的现场感、立体感、逼真感、参与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观众,引发情感共鸣,并在现场喝彩声下观众与演员进行实时互动,有助于大大提升曲艺演员的表演效果。

(三)影视与曲艺日趋融合

在网络环境下,影视艺术飞速发展,曲艺艺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二者在内容和演员的表演方面都更加与时俱进。大体上讲,商业价值更明显的影视艺术随着作品快速地增长,曲艺艺术也在向影视取经,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抛开呈现形式,影视和曲艺都有着各自的魅力和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已经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例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是其文化素养价值观呈现,以及故事年代、人物的取材等,都与曲艺息息相关,这也是二者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曲艺与“新媒体”结合的冲突

(一)听觉与视觉的“冲突”

工作的繁忙,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直观明了的信息,曲艺的视觉性传播占有极大优势,新媒体下的曲艺传播必然会强化其视觉性。然而,曲艺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良好的“听觉效果”是关键,哪怕观众闭着眼睛听,也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想曲艺作品传达的思想意境,但是只观看图片,在无声音的情况下,观众很难提取到相关的表演信息。可见,听觉和视觉之间的主次关系,成了曲艺与“新媒体”结合的冲突之一,也是二者“联姻”的难题所在。

(二)写意与写实的“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讲,写意与写实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了当前曲艺面临的重要问题,它在实质上是西方写实美学与中国写意美学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以往的曲艺表演者全凭一张嘴来切换场景,以及转移叙述视角,所讲出的“小戏大戏”情景都由演员引领观众进行想象,从而完成整部曲艺的演出过程,从而形成了极具魅力的曲艺表演活动。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新媒体”注意的是逼真,即使做不到影像化,也应当是具象化,直接同化了人们心中姿态万千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削弱了曲艺的生命力,这是写意与写实之间产生“冲突”的集中体现。

(三)完整与片段的“冲突”

众所周知,以“新媒体”为主导曲艺传播强调“短平快”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形成了比较“片段式”的曲艺。尽管曲艺的创作周期较短,但是它仍然遵循完整性的艺术规律,比如:相声需要有“垫话”稳场,甚至一段弹词在开篇就能唱几分钟。在网络环境下,曲艺要是一味地跟风、赶时尚,只为满足“新媒体”的片段化要求,势必会损伤自身的韵味和程式,同时曲艺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这种冲突并不是“悖论”,而是曲艺在“新媒体”语境下必须克服的问题,要求二者相互融合,弥补不足,实现曲艺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形势下提升曲艺传播有效性的途径

(一)曲艺人才的培养开发

争取政府扶持,拓展曲艺新空间,比如:杭州市文化馆承接项目后,在政府网上向社会招标,中标团队中有两支曲艺团队,一是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二是民间团队“杭州哈哈滑稽剧团”,都有助于挖掘优秀的曲艺人才。最后,国家要做好曲艺文化的宣传工作,提升家长对曲艺文化的认识,使其在鼓励孩子们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对曲艺爱好的学生进行大力支持,即培养曲艺人才要从小学生抓起,逐步扩大曲艺人才培养的规模。

(二)传统曲艺中融入现代元素

在创新曲艺时,艺术家一定要尊重历史的本真,不可丢弃曲艺曲种的优秀传统,继承具有价值的传统曲艺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将传统曲艺与现代元素进行相融合时,应当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适当地对曲艺作品进行创造。例如:在唱腔结构方面,可以添加现代作曲技法,突出“变化反复”的特点,有助于增强观众对曲艺音乐的印象;在素材剧本方面,应当注重唱词、念白的趣味性,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这样才能使传统曲艺焕发青春。

(三)现代文艺中融入曲艺元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曲艺属于“说”、“唱”艺术的总称,对于其他相关的艺术形态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艺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且呈现出多元艺术形态,吸引了最广泛的艺术爱好者,甚至包括国外受众,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拓展传统曲艺的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应当将曲艺元素引入现代文艺创作中,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曲艺,还能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活力,促进现代曲艺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更新。现代文艺家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新的成果,坚持曲艺艺术本体,深入探索更有利于曲艺生存的空间,不断为传统曲艺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

五、“新媒体”语境下曲艺精髓保护的建议

(一)留存数字化的资料

对于曲艺表演而言,技艺较高的艺术和纯正道的曲艺表演形式都在某一个偏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有待被人挖掘。当然,在“新媒体”语境下,如果尽量地发现这些经典的曲艺知识,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保存,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保存方法。据统计,中国记录在案的曲种达三百余种,不同的曲种都有自己的独特点,其分支派别各不相同,代表人物也不一样,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只有通过数字化资料的保存,才能保护“活态”的曲艺表演,以及地方曲艺生态、曲种器乐、代表曲本等,最终对曲种进行完整性的描摹,再现传统曲艺的精髓。

(二)建构虚拟的博物馆

为了确保我国传统曲艺的本土化,使其精髓不被流失,应当建立一个“虚拟博物馆”,搭建一个有助于全民共享的资料性平台,从而让群众清晰地看到曲艺的真实发展历史。具体地讲,在这样的虚拟博物馆里,可以划分几个类别进行展示:一是根据地域进行划分,比如:天津地区曲艺,方便观众检索该地区的相关曲艺节目;二是根据曲艺的构成形态进行划分,比如:评书类曲艺、鼓曲类曲种艺、谐趣类曲艺等;三是根据曲艺的出现时间顺序进行划分,比如:明代曲艺、新中国曲艺等;四是根据“多条件”的形式进行划分,比如:清代北京相声、民国上海弹词等,让各类人群进行检索,得到不同的曲艺类别和内容。

(三)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新媒体”为社会文化带来了一个大改观,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互动形式丰富多样,但很少有曲艺与观众的互动,以至于许多曲艺精髓鲜为人知。毫无疑问,大力发展曲艺艺术,提升人们对曲艺的深入了解,很有必要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曲艺互通有无,使其“同时同地”地呈现于网络平台之上。进一步思考,假如“网络互动平台”可以汇集各地区曲艺的发展现状、曲艺活动、演出动态等,一定能够增强曲艺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

结 语

总之,曲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其抛弃,继承和发扬传统曲艺是我国人民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曲艺优美动听,演艺风格独特,不仅是年老一代最喜欢的音乐艺术之一,还是网络环境下年轻一代追逐的优秀时尚元素,这一切使得曲艺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新生。

猜你喜欢
曲艺传统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