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0-12-07 20:47赵雪
赢未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美育思政

赵雪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渠道,其也能够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给予重要的保障。高校把践行立德树人这个基本任务作为目标,主动研究与创新课程体制,高校思政课程是确保党与国家事业稳步前行的重要课程,那么怎样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性就变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对象,其思维上较为活跃,而美育能够借助美好的体验及其感受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升思政课程所具有的有效性,进而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结合的必然性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目标相同,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建设人才。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全面发展的内容阐述较多,简单的概述这个理论就是有关自身全部体力及其脑力能力的全部发展内容,这和美育有关传播同时创造美的概念不谋而合。借助美育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当中的融入,能够让教育回归到“育人”这个最本来的状态,这样既有助于高校老师尊重与维护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立一定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让老师更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持续追求并达成更高水平的要求,从而做到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程和美育的对象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高校大学生,美育和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教育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育为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马列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变成高校思政课程和美育目标相同的体表现,都是为了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给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建设人才。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即使高校思政课程和美育的目的相同,有一定的马列理论基础,但是这两者就是独立的,主要表现不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上。对比思政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政治性与规范性,美育所开展的情感教育则是一种倾向于感性的教育,生动且形象,更为侧重达成个体所提出的审美需求,重视个性发展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比较之下,两者的差异也拓展了两者能够互补的空间,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当中渗入美育,把二者相互结合,完成理性与感性的不断发展,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高校思政课程对培育有指导作用。由于被环境与自身思维水平所影响,人们在审美观念上有所差异,也就是人们对于“美”的定理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美育要比别的教育内容更为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的自由性和积极性。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传递知识的有效场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所以,拥有规范性的思政课程可以给学生给予更为系统的理论引导,保障大学生能够在察觉美以及制造美的时候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的指引大学生去辨别对错,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指引其作出一些外在的行为,让学生能够更想要去感知和制造美,进而提升审美品位及其修养,最后实现美育的目标。其次,美育对高校思政课程具有推动作用。高校思政课程是借助“三观”教育,用必修课的方式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且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尚的品德,促使其变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而美育则能够把思政课程有关的知识借助较为感性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将情感教育结合其中,同时借助形象化的“美”来吸引和激励学生,让思政课程教学能够更具感染力。高校思政课程和美育相结合有着必然性,思政课程所具有的指向作用及其美育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能够填补理论过于抽象的不足,优势互补,在具体教学当中能够得到不错的成效,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的结合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更为注重针对性与有效性,这是其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影响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成效的表现。教学体制需要结合并依据课本内容。然而应该怎样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的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现实且需要跟时代接轨的问题。

2.1 突出以生为本的根本教学遵循

不管是德育还是说美育,在本质上就是要将“解决培养哪些人、如何培养人、给谁培养人”这些作为问题导向。人才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这些方面的统一。应将德育和美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人们意识到进行美育并让其融入到德育所具有的重要性。秉承着以生为本,并非是简单的去喊口号或是教学任务,而是需要让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当中,注重学生所提出的发展需求,以达成学生整体素质及其审美品质作为目标。之前的思政课程教学通常只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并借此来达成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审美诉求,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身为一位思政课程老师,更需要对德育和美育所具有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诉求并予以重视,优化自己在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不足,才可以促进德育和美育的内在统一。

2.2 结合美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

高校思政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着其是借助意识形态教育来指引学生去形成坚定理念及其高尚品德的的教学方式,并把学生培育成自由且综合发展的建设人才。然而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期间势必会有些方面需要进行优化,像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高校在实际教学期间太过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育,也就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这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使理性和感性共同发展。而将美育的感性教学引入能够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在理性方面所运用的教学方式,为培育出综合发展的建设人才而奋斗。

2.3 增加美育内容,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因为美育而做到思政教育课程的多样化与感性化,让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得以体现,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与理解相关知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能够取之于美,把较为理论性的内容尽可能融入到先进事迹以及传统文化这些较为美好的事物当中,使得客观向上的精神变成思政课程内容的渗透剂,他那学生能够学到鞥更多的“真善美”力量,这样不只使这个力量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渗入,做到真知入脑、入心,并且借助发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来转化为自身素质,同时内化成可以用之于美的行为当中,从而推动学生更为自由且全面的发展,耳濡目染的彰显出较好的育人效果。

2.4 拓展美育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时期需完成高校思政课程和美育的有效结合,应该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与时俱进,表现在教学当中就是要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高校需要有效借助科学技术方式及其平台来充实教育形式,像是借助学生所喜爱的手机或是电脑来进行线上思政课程教学。只有达到时代要求才可以和大学生实际要求相吻合,借助新技术也可以让传统的美育素材迸发出全新的生机,努力在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与实践教学中体现出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方式。

2.5 强化主体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有效性的表现就是与教育主体的能力水平相关,而教育主体所具有的能力与水平会发挥出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要想做好思政课程和美育的有效结合,就务必要就老师队伍的建设开始着手。思政课程老师通常因为所讲课程过于理论性和规范性,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有关“美育”的思考并没有多去涉及。然而美育的结合必然会使老师能够意识到情感力量,善于运用美育的态度去关注与爱护学生。在高校老师为主体的建设方面:先做入口把关,秉承着诚实守信这个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引出、培训以及培育这些方面努力建立一支拥有很高专业能力及其审美水平的老师队伍,让老师对“美”有一定的意识,促使高素质的老师队伍用自己高水平的学识及其美好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美育人和寓教于乐,推动学生自身发展与全面成长,有效发挥出“教书育人”这项职责,让思政课程变成学生喜爱并受益的课程。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应重视同时落实思政课程和美育的有效融合,不只需要增强美育内容,把美育渗入到静态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主要要素及其动态的教学过程当中,从拓展美育方法到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手段,充实思政课程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所具有的亲和力及其有效性,最后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