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视角写精品力作

2020-12-07 06:10丁浩宇
传媒 2020年18期
关键词:党报精品百姓

丁浩宇

翻阅党报,发现一些新闻作品中,很难觅到普通百姓的身影。没有他们的故事,没有他们的声音,没有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没有烟火气的报道,让读者敬而远之。这样的党报,浑然不知自己在孤芳自赏中,离读者渐离渐远。

人民至上,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理应成为党报的根本遵循。可为何在有些记者笔下难见普通百姓的真生活、真形象?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将百姓的故事作为新闻报道的源泉。党报常常要求记者“走转改”,以百姓视角,记录新变化,讴歌新时代,但总难如意。多拉快跑、急功近利、害怕吃苦、贪图安逸、唯工分论,使得一些记者写会议新闻的多,写材料新闻的多,报道干部的多,花气力采写普通老百姓的新闻少之又少。个别记者似乎总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双脚就是沾不了泥土。事实上,给平凡人更多关注,给小人物更多笔墨,尽可能多地反映普通百姓的境遇诉求、生存状态、追求与奉献,不仅遵循了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也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党报人民性之所在。

那么,如何写出活跃着人民群众身影的精品力作?

短些、短些、再短些。短小、实在、新鲜的作品,接地气、冒热气、顶花带刺的作品,有悬念、细节、冲突、对比、动感、人情味的作品,是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的。报纸版面是有限的且金贵的。想要“螺蛳壳里做道场”,就得让每篇新闻作品短小精悍,精致干净。

想起了《桌上的表》这篇短新闻。1948年4月20日发表在《新洛阳报》上,500余字。作者张明在战斗中,带着受伤的手臂完成的。文章虽短,却真实生动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作品穿越70余载的时空,那时针滴答作响的声音,依然在我耳际回响。张明谈及采写体会时认为,写报道不能离开当时的形势需要,要符合上级的指示、中央的号召,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选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事例进行报道,要把人家的话尽量记下来,写作时也要尽可能用人家的原话。

最是朴实动人心。我们的民族是朴实的,人民的内心世界闪烁着一种本质的朴实的美。因此,应该用平实的百姓视角、朴实的大白话、真实的情感流露报道他们,而无须用煽情的文字,夸张的手法。“真僧只说家常话,好诗不过近人情。”所有有可能让读者反感的生硬做作的文字都去掉,以人物自身的情感魅力打动读者。这会让新闻作品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

用“镜头思维”写故事。电视镜头声情并茂,鲜活生动。特写镜头、全景镜头,加上镜头中的同期声,用几个不同角度的“镜头”串起来讲述人物故事,同样可以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这样的新闻作品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过去,经常可见一些优秀的特写、速写式新闻,就是用“镜头思维”写视觉新闻,给人深刻的印象,现在这种新闻已经很少了,这是倒退。现在的新闻,除了通讯、评论,大多只是信息。要知道,新闻作品只限于传递信息是不够的。它不生动,不具体,不能打动人、感染人。

倘若,党报中难觅百姓身影;倘若,记者在浅尝辄止的会议报道与资讯快餐式报道中丧失对精品力作的兴趣与追求的话,那么,记者需静静反思,是否该“放慢脚步、等等灵魂”了。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強调“四力”,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为采编人员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党报姓党,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采编队伍的“四力”,以百姓视角,写精品文章。

作者系仙桃日报社总编辑

猜你喜欢
党报精品百姓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采编探析
精品画廊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