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下“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2020-12-07 10:55杨菁
时代人物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改革路径课程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就要在人民性、真实性、正向导向性的原则下,转变话语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话语内容,讲好中国的革命、发展、改革和传统故事;运用多样化的话语载体,丰富话语体系的表达形式;同时还应提升教师的话语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思政课话语力度。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杨菁(1984-)女,侗族,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省 2017 年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模式的“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改革与研究》成果。(项目号2017520106).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智慧的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方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与困惑,高校应该怎样构建起思政课话语体系,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时代课题及要求。理想信念的坚定是不会自动产生的,需要建立在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因而在高校思政课上,尤其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教师需要站在实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全局上,结合“中国故事”,改革话语体系,向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底蕴、广阔时代舞台以及光明发展前景,从而树立“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意识”。

一、“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的原则

人民性原则。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改革应该坚持人民立场,因而在选择合适的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人民性原则。为人民代言,讲好中国故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和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中国道路也是人民选择的,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首先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述,必须要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发声。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改革话语体系首要原则就是人民性,维护人民的利益。

真实性原则。一个好的中国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的“真、善、美”价值导向具有公信力,能引起受众的价值观认同。同样在“毛中特”的课堂上,改革思政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灵魂就是真实性。当前为了追逐资本,一些媒体为了点击率和流量,不惜造谣和炮制假新闻,以博取关注。所以教师在选择中国故事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真实性原则,筛选各类信息,以保证上课所引用的事例真实可靠,话语体系才能更有说服力。

正向导向性原则。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激发了人们的自信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种社会思潮被引入到我国,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激荡,甚至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这种多元价值观取向的社会里,我们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下改革思政课话语体系时,就一定要坚持正向导向价值原则。

二、“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课程话语体系实施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模式改革思政課话语体系呢?这就需要在话语体系改革中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丰富的话语内容、运用多样的话语载体以及提升教师的话语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力度。

转变话语体系中的话语表达方式。首先,讲好学术话语。在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通过有温度的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学术话语表达。既要坚持理论概念的准确、科学表述,也要把教材、文件中书面表达,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语言,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讲好时代话语。思政课不是课堂上教师进行“满堂灌”,需要通过教学响应时代。所以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就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回应现实问题,以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1]。因而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中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时代话语,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政策解读。

丰富话语体系内容。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就要选择恰当的话语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所以结合“毛中特”课程性质,改革课程话语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在课程中讲好讲好革命故事、建设故事、改革故事和传统故事这四类中国故事。

革命故事:革命故事是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能够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各种思潮激荡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挖掘和讲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的实现而不懈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自哪里;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明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力量来源。在革命故事的激励中,让青年大学生汲取营养,凝聚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例如在“毛中特”课程中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除了重点讲解理论的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及意义外,也要结合课程给同学们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革命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讲一讲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中艰难探索的故事,让青年学生明白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而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建设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开启寻找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经过千辛万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社会主义建设故事。新中国的建设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通过讲好建设故事,让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明白历史的车轮前进过程中,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办事;让青年大学生全面了解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所经历的磨难、所遭遇的挫折,才能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实干,靠一代又一代接续努力才能实现。当然对于建设时期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回避,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分清矛盾的主次,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以“毛中特”课程为例,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时,可以和学生讲讲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状况,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再到“两弹一星”的故事等。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阐明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机制和道路。

改革故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讲好改革故事,就是要讲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故事,尤其是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讲好改革开放中国的故事,也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故事;既要有国家层面宏大叙事,也要有百姓生活细微点滴。以“毛中特”课为例,小岗村故事、脱贫攻坚故事、抗疫精神、深圳奇迹等这些改革故事的背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彰显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要坚持真理,解放思想,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把故事和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感,为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锤炼本领、淬炼思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干事者。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沉着应对,将疫情有效防控起来,而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张定宇院长的感人事迹,都是很好的中国故事素材。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通过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比单一的理论宣讲更能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传统故事: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也包括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故事。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也包含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民族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所以讲好中国故事理应讲好中国传统故事。如在“毛中特”课堂上,在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除了讲清楚生态文明理念,还要和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可以给学生讲庄子的“天人合一”、讲各民族文化里传承的生态保护故事,从传统文化中發掘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当代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运用多样化话语载体。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是越来越丰富。同样在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载体也是丰富多样的。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单调的教师主讲,单一就故事讲故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采取多种载体来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音乐、图片,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有机融合起来,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把中国故事的内容清晰、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3],让学生在共情中体会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提升教师话语表达水平。话语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思政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话语表达必须具备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水平,真正发挥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所以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大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从而增加自己的教学自信,在课堂上做到运筹帷幄;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快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话语表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释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打造有个性的教师话语表达[4]。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不仅要科学、文明、严谨,还要生动、亲切、接地气,这样才能打造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有温度的思政课,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燕.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叙事维度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07):105.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3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8/c_1124250386.htm,2020年9月15日.

[3]李红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114.

[4]许启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150.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改革路径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