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位年轻妈妈的惊魂

2020-12-07 05:56碧澎
时代报告 2020年2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爸妈回家

碧澎

着实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来写2020年的相关文字。在以往,总是临近年终,才会提笔来写脑海中反反复复翻腾过的人与事。

然而,因为疫情,2020年的春节,必将成为本年度甚至终其一生都令人难忘的一幕,一幕,又一幕。

大年三十,晚8点39分。

地点:新郑国际机场停车场。

此时此刻,汽车后座上,是我熟睡的儿。急急拨通三妹的手机,还没拿到行李。

分享一首歌,《回家》。写下这样一句话:单等三姑娘落地,一起回家看爸妈。

這一年,三妹特意将机票从大年初二改签到年三十,就为了能与爸妈一起过个年。为了三妹,也为了我自己的私心——我也想跟爸妈一起过年——想了多少个年头了。于是决定带着儿子与她一起回宜阳——我们的家。

实际上,回来之前,三妹所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应对疫情的紧张感已经持续升温。可她还是义无反顾选择了回家——要知道,每四年,才能轮到春节“黄金三天”(年三十、初一、初二)的休假期。

一路上,车流越来越稀,不少路段夹杂着雨、雪,甚或大雾,车速只能维持在60到80码之间。我知道,怕是最没用的东西,心中唯有一个声音高喊着——回家回家——回家!

朦朦胧胧间,行至宜阳地界,天气状况豁然好转,连个雨滴也没了。熟悉的前进大桥映入眼帘,少时的记忆一幕幕浮上心头。我在冬季的寒夜里驱车过桥,恰似压过中学时期第一场雪过后我踏过的脚印。时光机穿梭流转,岁月如银瓶泄水,然而乡情,却常忆常新。

临近凌晨12点,终于到家了。爸妈还在等着我们吃年夜饭,饺子上桌,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那么香,令人垂涎。

大年初一,晚8点15分。

地点:宜阳香鹿山镇。

这是根据我在微信上给老家医生付费的时间点推算出来的。付费时间是8点35分,大约也就在20分钟之前,发现孩子发热。

在此之前,一切还是“过年的模样”。

初一早上第一顿饭,终于又喝到了凉粉汤。小时候最讨厌的东西,长大后都会无比怀念。那时我们总羡慕别家第一顿饭吃饺子,现在反倒觉得凉粉汤无比美味。中午,饺子。晚上,四菜一汤。

一整个下午,都在家享受着无所事事的惬意。与爸妈一起拍合影,与三妹合拍抖音短视频。《泰山刻石》接着练,爸妈都围着我,看我写字,让我好不自在,又满心幸福。

晚饭后到院子里跳绳,全家人轮番上阵。轮到儿子,状态不佳,设定的1000个目标远未达到,蔫儿了。急急量体温,38.4℃。好在,村医离我家也就五分钟车程。

叫了好久的门,才唤起了已经休息的女村医。扁桃体化脓,消化不良。简陋的药房里缺东少西,扒扒拉拉算下来,女医生惊呼药费“高”。我忙说,没有关系,该多少是多少。对方说,19块钱。我微信扫给她30块,说过年呢,麻烦人家了。撕拽半天,非又还给我爸10块钱。

回到家,三妹收到单位发来的信息,因为疫情,全体医护人员取消休假,27号之前要求全员到岗。作为医务工作者,随时可能被召回到工作岗位,别无选择。当晚,她即改签了第二天返深的机票。

一个难眠之夜——凌晨一点,凌晨三点,清晨五点,清晨七点,分别又测,两次用药。多少次时常的发热都不比这次紧张,疫情的不断蔓延让“发热”二字变得异常凶险;多少次想凌晨冲出去购买退热药品,又暗自揣测着买药时面临的种种尬境……

大年初二,晚10点24分。

地点:郑州市儿童医院急诊科。

不断地摸着儿子的额头,还是没有退烧。不过状态蛮好,挂着水,躺在椅子上看着《倒霉熊》。我在旁边蹲下,把他的小手塞进自己的袖口暖着。

心情略微好些,医院并没有想象中的情景——发热病人一律隔离,一切都井然有序。唯一不同的,大人孩子都戴着口罩。

就在这天上午九点,揭开儿子的被窝,蒸馒头一样的热气升腾出来,知道要退烧了,再不敢停留片刻,立时决定返郑——各地封村、封城的信息不断扩散,人心惶惶。

郑卢高速宜阳站,下站车辆全部排查,我们要出县城,不在排查之列;连霍高速柳林站,一辆苏A牌照车正被查着,豫A牌照被宽容放行。

下午三四点钟,村医开的药所剩无几,体温又升起来。带着儿子到社区医院,发热病人一律拒接。小心翼翼给郑州市儿童医院去电话,心中紧张到害怕一告诉人家孩子发热就会被举报。电话中,对方平静地说,儿童目前没有感染例证,市儿童医院也没有隔离区,正常就诊即可。

事实证明,带孩子到医院是最好的选择。从挂号到缴费再到抽血化验各项流程均已电子化,诊断结果仍然是急性扁桃体化脓,医生建议输水。

到家时已经夜里12点多,进小区时被拦下盘查,门卫大叔称:非常时刻,不得马虎。安顿儿子躺下,爸爸来电,询问儿子的情况。末了,他说,今天好险——就在你们离村不久,村里的路已经被封了!

大年初三,午后4点29分。

地点:郑州市金水区××路10号院。

鼻头上汗津津,额头上凉生生,呼吸均匀踏实,距离他最近一次用红药水,已经过去了近五个小时,可以肯定以及确定能够熬过最新一轮的六小时,这是儿子目前的现状。我也终于有心继续来写写每经新闻光寿兄昨晚的约文——他希望邀约媒体人来写写自己眼中的春节,因为疫情发生的变与不变。如果不是他的新闻敏感,我或许意识不到可以写下这样的文字。

随着儿子体温的正常,我似乎又觉得疫情离我们渐去渐远。可打开新闻,看到李克强总理已达武汉,看到各种物资已达武汉,还是感到震动,每个国人的心,都与武汉同在。

此时此刻,晚8点51分。儿子的状况良好,没有再发热,让全家人感到安慰。吃了两天来的第一顿饱饭。

这个春节,是最不像春节的。小区门口的彩灯和大红灯笼高高悬挂着,门禁却愈加森严,车辆和人员进出都要一一排查。除了爸妈和姊妹,没有见任何一个亲戚朋友,只是隔着屏幕,翻看着朋友圈,默默祝福每个亲友“新年快乐”。

在疫情的冲击下:作为母亲,体验了最揪心的时刻;作为媒体工作者,平静地写下我的亲身经历,以期能够平复那些普通发热人群躁动的心;作为普通人,待在家里更多地读书、练字,听音乐、锻炼身体,或许是最硬核的应对疫情的办法。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爸妈回家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熊当当和爸妈爸妈玩
我爱爸妈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安徽首家“民办公助”医院开诊试水新模式
北京又添一家大型儿童专科医院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听爸妈的话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