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改革开放榜样故事教学研究

2020-12-07 06:01龙玲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学

龙玲玲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着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加剧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案例要新,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把握时代精神,发挥“铸魂育人”价值引导作用,利用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生动的视频、图片、事例、镜头呈现给学生,讲好改革开放榜样故事,发挥当代榜样的文化引领作用,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提升学生的接纳度、获得感。

[关键词] 新媒体;改革开放榜样;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89-03

随着新媒体的普遍运用,信息化洪流的日益扩充,使得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的内容更具素材丰富性。时代背景下更多的素材借助于新媒体的表达,借助于网络传播形式,使思政课教育从枯燥的说教向丰富性、内涵性、兴趣式嵌入教学转变至关重要,这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多元表达路径可能。

一 抓住兴趣点,发挥新媒体信息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多用启发性教育,力戒填鸭式教育。当代,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标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互联网普及率为59.6%”。高校老师在讲台上喊破喉咙,抵不上一条微博、微信、抖音视频等媒体功效,自媒体、新媒体的内容传播紧紧扣住了当代青年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能够及时将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点逐一推送。《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典型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7.3%、64.4%和40.9%。”[1]微媒体融合了文化娱乐、休闲、交际、学习各种视听盛宴为一体,切中了消费社会下多元文娱需求的要害,将各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最大化满足,其中不乏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等宏大叙事,也不乏小众、微妙、冷门的消费客体。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食粮并不缺乏。但是,在宏大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市场,挑选适合青年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却并非易事,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文化普及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加上传播效应的助推,使得高校思政课老师如果比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课堂上大部分大学生会成了“低头族”,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面,无论是低俗的媚俗的抑或高雅的,因为各种新鲜资讯占据着学生的渴望。他们在这些知识氛围中寻找着自己的个性兴趣点,就不可避免“身在教室心在外”,此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是脱节的,丝毫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纸上谈兵。新媒体时代虽然借助于各类通信工具,但依然是“内容为王”“流量为王”的时代,借助云技术、智能化和数字化内容和方式,将学生拉回到课堂,将思维回归时代的主流,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能够明确所想、认识所缺、认清所需。所以说教学案例素材很重要,如果教学案例素材脱离新时代的背景、把握不住时代脉搏,脱离了时代需求,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要解决好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关键问题,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因此,高校思政的榜样教育,也要适应改革开放时代发展需求,将视频、音频内容等结合起来,让榜样人物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符合学生需求和关注点,榜样教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一味地进行意识形态话语的灌输,不仅会让学生厌烦,而且会湮灭榜样的社会价值导致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

二 体现创新性,发挥当代榜样的文化引领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抓典型、抓榜样教育一直是我们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民心的重要法宝。在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榜样和先进典型都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表达者和践行者,都承载着时代的主流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要善于学典型》中谈道:“‘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学习先进榜样,就要首先了解榜样所处的时代背景。但是,传统榜样的事例往往被灌输式的理论讲授,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興趣低下,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再怎么新奇,案例设计构思得再怎么别致,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依然不足。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和模范榜样,他们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成功塑造雷锋、焦裕禄等一批榜样、标兵和模范。这些榜样如一柄柄信仰火把、一次次道德实践、一场场精神洗礼,让后人受益。他们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时代精神的先进代表,他们用实践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敬业奉献的崇高品格。时代在变迁,“要调整榜样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依据微媒体受众多元化特点,利用传播技术、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把握好微媒体受众学习习惯、阅读时段、搜索高频词、转发类型、点赞等数据,实行精准滴灌方式输送。”[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一批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4]。这些先进榜样是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主流价值的塑造者、社会潮流的引领者。正是这些先进、榜样人物,一次次激励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息,滋养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孕育的这些先进人物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这些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榜样故事是思修课教学的重要知识养料和案例宝库,高校思政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教学,将改革开放以来先进榜样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传达好、讲述好他们的动人故事,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让时代精神绽放光彩,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

如荣获了“改革先锋”称号的钟南山院士,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疫情面前,挺身而出,讲实话、做实事,他“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他的一系列努力给广大人民群众吃上了定心丸,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的荣誉称号。作为思政课老师,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采用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谈谈钟院士的高尚品格、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和学生进行心对心的交流。

如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人员的马云,他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寻找机会特别是找寻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创业商机,他勇立潮头,在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经过不懈努力,现在阿里巴巴也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仅仅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就超过2000亿元,这在若干年前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他领衔创建的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成为全球领先移动支付工具,全球用户突破10亿人次,其中不乏大批高校学生。他创建的菜鸟物流体系,也大大服务了中小微,既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也奠定了企业的商业化基础,高校学生每天收到的快递包裹,大部分都与这个物流体系有关。阿里巴巴创建的阿里云,通过融合大数据技术,推动建立新型社会诚信体系。马云也荣膺福布斯十大最具影响力CEO排名第六。所以,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学生们可能都会经常用到,当讲到创新创业时,利用视频的形式,分享马云创新创业语录,分享马云的创新创业史,了解创新创业的艰辛、需要付出的执着,使学生原理干瘪的传统说教,而产生认同感。

改革开放榜样人物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他们所代表的是时代的精神、行业的精神,这些精神、价值观与我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例如李兰娟、钟南山、袁隆平等榜样人物,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具体的人物的价值观念,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又推动着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在新时代,我们进行榜样教育时,要与时就俱进,将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榜样人物与改革开放进程融为一体,不能脱离时代去解读个体,也不能为了歌颂时代拔高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榜样人物要引起学生们的自觉认同。从现实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剖析榜样、塑造想象,达到榜样的内在号召力、感化力。再例如马化腾,腾讯旗下的微信、QQ等通信工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化腾提出“互联网+”概念,微信和支付宝一道,推动在线支付等互联网应用、数字经济发展,学生们也肯定在政务服务方面、生活民生方面、日常消费方面感受到数字化支付的魅力,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对于学生来说,微信、QQ再熟悉不过了,通过讲述马化腾的故事,讲述中国当代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讲述创新创业历程,这样容易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提高了榜样的力量,也不至于产生代沟。

三 彰显实践性,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个人幸福,不仅需要榜样的带领,更需要青年一代接力奋进。借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人物与抽象的知识、故事场景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政语言变为日常语言,利用好新时代榜样的故事,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运用这些榜样故事的生动性、现实性和启迪性,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思政课理论阐述与改革开放榜样故事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现象与理性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一些榜样之所以打动我们的内心和灵魂深处,不是因为那么那些遥不可及的卓越成就、高不可攀的事迹,而是他们平时的积淀,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的敬业、努力、“知行合一”,他们有的长年累月的默默奉献,他们创新创业奋斗精神,引发我们共鸣与思考。当代在一些非主流现象的大肆宣传之下,一些青年心中的榜样异化为影视明星、偶像。榜样与明星并非完全对立的,让青少年不只是崇拜明星,更应该去崇拜科学家等杰出榜样,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应该是改革开放榜样教育的主阵地,讲好榜样故事,做好榜样教育创新,正确引导,让道德教育多彩绽放,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扣子,是题中之义。

高校学生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理论修养有所欠缺,但他们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兴趣却是十分热烈。高校思政课选用的榜样事迹还要与教材贴近,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爱国主义”专题教学中可以选用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故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需要青年学生的接力参与、伟大民族精神需要青年学生的传承与弘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更需要用榜样的感召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让高校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让学生无愧于青春求学的峥嵘岁月。

理想高于现实,又源于现实。青年人有理想、有追求,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寄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做到高校学生们的精神导师,教学课堂要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适当讨论一些像影视明星网络负面新闻这样事关道德底线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经典的法律实例中去矫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5]。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是新时代的榜样,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新时代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争做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增加真课、实课,使学生乐见思政教师、乐上思政课堂、乐于接受教育,真正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實效性;要认真用好更贴近现实的改革开放案例,以改革开放模范人物为榜样,为高校学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在新时代谱写新的华章创造条件。

四 结语

见贤思齐,榜样犹如黑暗里的明灯。“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大学生充满朝气、充满梦想、充满激情,更承载着时代的使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是新时期各行各业的榜样,这些榜样的故事是思修课教学的重要知识养料和案例宝库。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把握时代精神,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利用生动的视频、图片、事例、镜头,讲好改革开放榜样故事。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抓住兴趣点、表达时代思想,告别枯燥乏味的说教形式,提高感染力,才能够很好地引人入胜,发挥当代榜样的文化引领作用传递理想信念,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形成浓厚的尊重、学习先进榜样的教育氛围,要提升感召力,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接纳度、获得感,让思政课教学课堂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让当代大学生坚定信仰,脚踏实地,学习传承榜样精神,锤炼高尚品格,续写青春奋斗故事。

参考文献:

[1]齐鸣.《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N].人民邮电,2018-07-23(4).

[2]蒙晓旺.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路径探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6):64-6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5]王敏,王富秋.影视明星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62-164.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新媒体思政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