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化生存”探析

2020-12-07 06:10陈杏兰
传媒 2020年14期

陈杏兰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化生存”成为大众趋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化生存”特征鲜明,表现为主持角色日益多元化、媒介应用方式多样化、媒介形象展示日常化和个性化等。这既是助力电视媒体融合转型的需求,也是适应新媒介传播规律的需要,还是对媒介消费的主动契合与融入。同时,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进一步增强新闻素养,拓展新媒介前沿应用技能,把握好娱乐的边界,实现节目严肃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 媒介化生存 撒贝宁

从“媒介是人的延伸”到“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介深深嵌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构成了大众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的“媒介化生存”是当今的主流命题。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伴随着电视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类职业群体,他们在节目传播过程中充当着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人物化”桥梁。在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为适应新媒介传播规律,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自身定位和角色功能进行调适,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介化生存”的特征明显。笔者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的实例,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表现和本质特征,针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新媒介转型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媒介化生存”概览

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到智能移动终端,媒介作为人类特有的沟通工具一直在进化,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和介入大众的生活。近20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产品的广泛应用,网络从1.0阶段发展到3.0阶段,媒介的载体从台式电脑发展到便携式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从基础型发展到智能型——媒介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媒介的存在方式决定并影响着个体认知、再现与思考世界的方式,成为一种连接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关键存在。

从麦克卢汉、波兹曼到基特勒,媒介理论家认为媒介所扮演的是“环境角色”,小到个体服饰、住所和游戏,大到一个城市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媒介“无处不在、无物不是”。彼得斯延伸了这种主张,认为媒介充当“基础设施”,是我们行动的家园,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物质基础。“媒介必定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存在”,正如大气和水一样构成生活空间。如今人人手持媒介终端,在信息洪流中,大众已很难区分出媒介内外,包括人类自身也成为媒介工具,“我们生活在媒介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现代人的生存,是一种“媒介化生存”方式。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人物化”桥梁,有着清晰的“媒介化生存”特点,其程度比普通个体更明显和深刻:首先,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媒体工作者,以媒介为工具开展工作,比一般群体更多地应用各类媒介;其次,作为公众人物,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线下活动也经常被纳入大众视野,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最后,本质上,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人物化”介质,其自身也可被视为一种传播“工具”。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化生存程度更深、特点更鲜明,而媒介化素养的要求也更高,媒介化的自觉性更强。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表现

电视媒体为适应融合转型的需要,如今在传播渠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素养和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普遍从“电视化生存”向“媒介化生存”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持身份和角色多元化。优秀的主持人通常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等,以满足节目主持的多种需要。新媒介环境下节目形式日益多样化,主持人的身份和角色也变得多元化——不仅要进行现场主持,还可能需要参与或主导节目策划、导演或后期编辑等工作,在节目制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此外,主持人还可能“跨界”主持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与以往相比,胜任风格跨度很大的节目要求掌握更多技能,拥有更多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撒贝宁,“老本行”是主持法制类节目《今日说法》,专业性非常强。后来他逐渐涉足多个领域,如知识类节目《开讲啦》《加油向未来》、综艺类节目《我们有一套》《挑战不可能》、文艺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主持人大赛》以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知识面涵盖法律、自然科学、文艺等多个领域,还要具备说、唱、演、策划、采访、主持等多种能力。

2.媒介应用方式多样化。从传统媒体开始探索融合转型至今,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采用多种形式与新媒介深度融合,传播方式、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央视利用“两微一端”发布各类信息,在春晚等大型活动使用扫码交流技术,开通抖音号、新设“央视频”平台,还在节目播放中采用弹幕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交流。电视媒体的这些新变化,要求主持人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介技巧,能针对不同媒介特点展开主持活动。

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节目中,使用媒介模拟功能“穿越”到案发现场“说案”,让节目内容更通俗直观;与康辉、尼格买提、朱广权等作为“央视Boys”组合,在央视抖音号上集体圈粉,赢得一致好评;在《开讲啦》节目中,他面对高端专家学者,要即时应对现场大屏幕展现的各类数据、图表,并迅速做出解读、判断和回应,与嘉宾和观众现场沟通衔接——如果没有过硬的新媒介应用能力,电视主持人将难以胜任。

3.媒介形象展示个性化。电视节目主持人經常被视为公众人物,并被纳入媒体报道范围。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环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容易进入大众视野,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广泛引发外界的关注。这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运用得当则能够借此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尽力配合媒体报道,还会主动与一些媒体合作参与各类综艺节目,将日常生活形象进行“媒介化展示”。

撒贝宁除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当主持人,还多次客串其他平台的节目,如《吐槽大会》《明星大侦探》《蒙面唱将猜猜猜》等。在这些节目中,撒贝宁一改法制类节目主持人的严肃形象,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曾因吐槽“北大还行撒贝宁”被称为“被主持事业耽误的段子手”,在《明星大侦探》里幽默逗趣的表现收获一众粉丝,与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合作演唱的《野狼Disco》风靡抖音,充分展现其个性才艺。还有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如张绍刚、马东等也主动融入多媒体平台,一起将“媒介化生存”常规化,完成了从“电视化生存”向“媒介化生存”的跨越。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本质

结合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具体表现和以撒贝宁为代表的典型实例,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本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适应新媒介传播规律的需要。如今,新媒介的服务对象从“观众”变为“用户”,传播策略从“传者中心”变为“用户至上”;与“观众时期”相比,“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各类媒介平台竞争激烈,电视节目要留住用户,必须从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创新,深度契合新媒介传播规律。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衔接者和沟通桥梁,相应地要对自身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做出调整与提升,才能更好地满足节目传播的需要。电视媒体节目不断多样化、场景化、互动化,节目主持人要有较强的节目理解能力和对现场的把控、调度能力,能够运用语言和肢体等表达技巧,通过多类型的新媒介工具与现场观众沟通,不断调动场内情绪、提升观众参与感和满意度,才能留住用户、提高收视率,打造出精品栏目,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2.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各类分发平台和直播平台的出现,打破了电视垄断主播的传统局面,视频类节目遍地开花,节目主持人的来源日益多样化。综艺明星客串主持人爆火,草根主播也可坐拥几百万粉丝,这些对传统电视节目及主持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份量的市场挤占和挑战。互联网平台各类节目的爆火本质是“媒介消费”观念的外化表现,是媒介作为现代文化工业一部分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广大新媒介用户热情追捧各类平台,特别是“90后”“00后”新生代,是视频类节目的忠实拥趸,甚至将“抖音”“快手”“B站”等作为“媒介消费”的主场。面对这一发展现状,电视媒体必须顺应趋势,嫁接新媒体应用,节目主持人也要积极投身于各类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强化媒介生存策略,采用广大新生用户能接受的傳播方式,制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视频节目,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已有份额。

四、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化生存”的建议

主持人主动适用新媒介、采用全新“媒介化生存”方式,可以加速电视媒体向新媒介的融合转型。但是,当前一些主持人过度迎合市场、放低底线、内功不足、娱乐有余等现象,也严重影响到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因此,“媒介化生存”方式应该张弛有度,进行理性规划、设计和把握。

1.不断提高新媒介应用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新媒介素养和应用能力,如加强研究网络直播和智能终端直播的形式与规律,掌握“两微一端”的传播技巧,熟练运用“抖音”“快手”“B站”等传播平台,关注用户在媒介使用和选择过程中的习惯、心理和偏好,参与节目策划、制作时按照用户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等。

从新媒介发展趋势来看,5G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媒介平台会进一步智能化、场景化、分众化,互动性更强,而虚拟交互、远程直播、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应用方式将更加普遍,主持人要不断学习,全面升级以往所掌握的采、写、编、播、演等多种技能。

2.更强的信息整合与引导能力。随着各种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的涌现,越来越多的非科班主持人,如明星、专家教授、草根人物等加入了“网络主播”或“节目主持人”队伍,他们以接地气的语言特色、迥异的主持风格和鲜明个性获得大批用户喜爱,这对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媒介化生存”时代,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才能脱颖而出?除了优秀的综合素养、多才多艺的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新闻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如信息分辨、选择、加工、处理和正确传递、引导的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主流媒体工作者和代言人,既有沟通和娱乐用户的任务,还肩负着传达权威、严肃、准确信息的重任。与过去媒介信息有限、观众选择面较少、接收过程简单相比较,如今的信息内容丰富、复杂、纷乱,真假信息共存,真相与谣言“赛跑”——“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跑遍半个地球”。

信息相对过剩的场景下,大众面临选择难题。此时,主持人作为节目与用户的沟通者应有所作为,通过敏锐发现、有效甄别、过滤整理、去伪存真、精细加工等步骤,传递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增强临场应变、快速反应、即兴发挥、总体构思、话题引入、归纳概括、策划与串编等能力,面对新闻突发事件时能处变不惊,做好节目现场的观察、叙述和引导。

3.把握好个性化和娱乐化的“边界”。在“媒介化生存”背景下,为了赢得受众喜爱和收视率,或显得更“亲民”“接地气”,许多电视节目主持人“跨界”生存——在微信、微博、直播等平台,化身“段子手”、客串“导师”、扮演诙谐人士,以增加娱乐性、提升曝光率。诚然,如今媒介的消费属性大大增强,如果主持人一味“高高在上”、刻板站位、枯燥说教,或缺乏个性、特色,将失去收视率与关注。

但是,如果主持人个性出界、娱乐过度,爆“雷人之语”或作“雷人之举”,则有失媒体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导致用户反感并产生负面影响。如有的主持人,对嘉宾调侃过度、打探当事人隐私,“博出位”制造话题以收割流量,参加综艺节目耍大牌等。主持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之上,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是增加个人魅力的加分项,但没有实力的娱乐性会显得喧嚣肤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介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化生存”是一种顺应媒介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其变迁轨迹有内在张力与逻辑关联,表面是满足媒体用户的使用诉求及消费冲动,本质则是推动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及适应新媒介传播规律的积极应对。目前电视节目主持人通常选择“跨界”主持、多元发展及全面应用新媒介来拓宽发展道路。伴随数字媒介的继续发展,会出现更多的媒介形式、平台和传播方式,如虚拟现实新闻、云直播、交互直播、智能应用、大数据平台等。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已有的技能储备,掌握前沿媒介应用手段,增强自身的信息整合和引导能力,还要注意把握个性化、娱乐性与权威性、严肃性之间的尺度,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也为所在媒体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范海刚.辩证心理学视角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微博互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徐生权.隐匿的媒介:媒介化生存下的媒介再认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3]陈理.从物的符号化到技术决定论——论鲍德里亚后现代思想的内在转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隋岩,张丽萍.“同构”创造的符号价值提升交换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