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体态语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2020-12-08 17:32刘彦亨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微笑

◎刘彦亨

一、体态语与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言语在传递交际信息,交际双方的面部表情、眼神、肢体等都在传递着他们想要表达的非言语信息,这类“面部表情、眼神、肢体”等非言语信息,被称作“体态语”,在交际中对信息表达起辅助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言语行为容易导致交际障碍,体态语的表达也可能会让交际双方不能完全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甚至会让双方产生误解冲突。跟语言障碍不同的是,体态语引起的交际障碍并不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语言表达问题,而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体态语言所代表的信息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

二、中日体态语差异体现

一个人的体态语包括个人距离、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身势语等,下文将分别对中日两国不同的体态语进行列举分析。

(一)个人距离

在社会交际中,个人距离表现为个人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两种。身体距离指每个人在不同场合能接受的与不同亲疏关系的人身体之间的间隔,接受间隔越小的身体距离近,接受间隔越远的身体距离远;心理距离指的是每个人在感情和态度上能够接受的对另一个体亲疏行为的主观感受,接纳度高的心理距离近,排斥度高的心理距离远。

中国人普遍社会交际的个人距离较近,不管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中国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意识较弱,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没有“距离”的分寸感。例如中国人在商城、超市等公共场合排队时,不会特别注意与前后人之间的身体间隔距离,与人交流时不会刻意保持较远的身体距离,而是将身体倾向对方所在方向来表示礼貌倾听;中国人在面对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人也可能做出一些相对亲密的动作或问一些涉及到对方隐私的问题。

日本人普遍社会交际的个人距离较远,不管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日本人交往过程很注重“距离感”。在日本文化中有个概念叫“间”,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理论概念,而是可以用于解释很多日本抽象的文化现象。例如在日本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不会像中国司机一样和乘客攀谈闲聊,因为害怕与乘客随便搭话会被当成痴汉被投诉;在日本的商城、超市等公众场合排队时,人们会按照地上标画的一米间隔的排队分隔线站立;在温泉酒店无论客人是夫妻还是什么关系,服务员都会在布置榻榻米时细心留出床铺之间的空隙,在日本社会到处都能看到日本人对“间”的重视,体现了日本人社会交际的个人距离较远。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的体态语主要表现为眼神目光和微笑。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向社会、向企业输送具有高素质、多技能符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要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则必须直接顺应市场变化,与体现市场行业需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走进校园,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让校园融入企业,高职院校可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直接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进行优化组合,与企业共同育人,从而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眼神目光方面,中国人在与人交谈时,将“看着说话人的眼睛”视为认真听对方说话,这样才有礼貌;若是在别人说话时不看对方或是眼神飘忽不定则被认为是自大或不专心,是不礼貌的。相反,日本人在一般的人际交流中,会尽量避免彼此的目光接触,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目光接触,因此避免在交流时始终盯着对方的眼睛,并时不时转移视线才是有礼貌的行为。

微笑是一种国际普遍适用的表示礼貌友好的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的微笑大多代表友好、开心、不好意思、赞同等,在与人交谈时中国人的微笑更多是表达情绪和认可,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笑比较真实,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日本人的微笑多是出于礼貌的微笑,在服务行业或者面对初次见面的人,日本人多用微笑来表示友好谦恭的态度,这和中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日本人从小就被教导无论自己内心多么不愉快都要尽量在表面上保持亲和的微笑,这不仅是为了维持个人的体面,也是不给群体中的他人带来困扰,因此日本人非常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就算内心再不快,依然会戴着微笑的“面具”与人交往。例如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手绢》中描写的一位妇人,小说中这位妇人在和别人谈到自己逝去的儿子时,她握着手绢的双手在激烈颤抖,但她的面部表情依然保持微笑,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是在克制自己悲恸的真实情绪,可见微笑并不代表日本人个人的自我情绪,只是一种遵循社交礼仪的体态语。

(三)身势语

身体姿势在中日体态语差异中主要体现在鞠躬和点头两个动作上。

当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鞠躬,一般是在特定的场合必要时才会向他人鞠躬,例如在葬礼上会向逝者鞠躬,或者在葬礼和婚礼上亲属答谢宾客才会鞠躬。在日本,鞠躬却是非常常见的,日本人的鞠躬是一种日常礼仪也是一种阶级礼仪,日本人在表达“你好”“谢谢”“欢迎”“对不起”时会鞠躬,晚辈见到长辈、下级见到上级时也会鞠躬。鞠躬在日本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尊重,鞠躬的幅度也代表着你对对方的尊重程度,日本的鞠躬礼分四种,15度鞠躬、30度鞠躬、45度鞠躬和90度鞠躬。15度主要用于日常打招呼;30度最为常用,在商务会面和进出会议室等都是30度鞠躬;45度比较郑重,在道歉时、向重要人物打招呼时和婚礼葬礼等仪式中都是这个幅度;最后是90度鞠躬,这是日本民众对于天皇行礼时所需要达到的幅度。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多是将上半身微微前倾来表示尊敬,使用鞠躬这一体态语的频率没有日本高,鞠躬礼也没有日本那么正式和细化。

点头这一身势语,在中日两国都表示认同、赞成的意思,但中日两国的点头又有一些差别。根据焦雨欣和李筱平的《关于中日点头行为的比较研究》,日本人常常会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伴随着点头行为,以表达自己认真倾听对方的态度,还会利用点头调节说话韵律,且日本使用点头这一身势语的频率比中国人高得多。另在接打电话时,在对方看不见的情况下,日本人在电话这头依然保持着面对面谈话时的身体动作,特别是在和上级或长辈打电话时,日本人会不断点头甚至伴随鞠躬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对方讲话或者表示自己收到对方提出的要求或指令;而中国人只会用言语来回应电话那头的对方。

(四)手势语

中日手势语的差异要比其他体态语多,为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本文主要讨论列举的是中日两国行为相同,含义不同的手势语。

1.上竖大拇指

上竖大拇指这一手势语在中国和日本有一层同样的含义,就是表示“好”之类的夸赞。不同的是,这一手势语在日本还表示“明白”,有时还指“老爷子”“当家的”“经理”等男性。

2.上竖小指

上竖小指在中国表示“最不好的”“鄙视”等含贬义的意思;上竖小指在日本一般表示“情人、恋人、妻子”等与表达者有感情关系的女性。

3.食指弯曲

食指弯曲在中国表示数字“9”;在日本表示“小偷”“盗窃”等相关意思。

4.“OK”手势

大拇指和食指指尖触碰构成圆形,另外三根手指上竖,这一手势在国际上表示“好的”“可以”“没问题”的意思,在中日两国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中国这一手势还表示数字“0”或“3”,日本这一手势还表示“金钱”。

5.五指并拢

五指并拢平抵在喉咙上,在中国表示“自杀”“杀人”或“行动被迫中止”等含义,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被开除”的意思。

五指并拢,小拇指侧朝下作劈砍动作,在中国表示“一分为二”“分开”“劈开”等意思,在日本这一手势常用在接受他人馈赠表示感谢的时候。

6.数数

中日两国表示“数字”的手势语从“1”到“5”是一样的,但从“6”开始就不一样了,日本人一般用左手数完1到5之后,再加上右手手指表达的1到5,来表示6到10。中国人一般用握拳上竖大拇指表示“6”;用大拇指和食指指尖交叉,其余手指握拳的手势来表示“7”;用伸直大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拳的手势表示“8”;用食指弯曲,其余手指握拳的手势表示“9”;用左右手食指垂直交叉来表示“10”。

三、中日体态语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从以上对中日两国常见的体态语的差异分析来看,两国因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礼仪要求,使用的部分体态语就算形式相同,其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让体态语容易造成表达歧义,可能会让中日跨文化交际活动存在交际障碍或冲突。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者,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态度,运用适当的措施来有效减少和避免中日跨文化交际因体态语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或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面对中日体态语差异,采取求同存异,兼容并包,互相尊重的态度。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因为语言文化不同或体态语差异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或冲突,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思维,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来衡量对方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其次,我们可以在交际活动之前和交际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和避免因体态语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或冲突。例如在交际活动之前了解对方国家体态语,了解双方国家体态语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减少使用易造成表达歧义的体态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强者尽可能选择对方文化依附来照顾对方。

综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差异只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要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学习目的语进行语言交际,也要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注重包括体态语在内的非语言交际。

猜你喜欢
体态语跨文化微笑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若想念,微笑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种微笑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微笑不如哭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