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探析

2020-12-08 17:29张雪璞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登封市豫西红色旅游

文/ 张雪璞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工作,挖掘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进一步指出“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可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的要求,也是革命老区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入开发、充分利用、妥善保护登封市红色资源已经迫在眉睫。

一、登封市红色资源的总体概况及特征

(一)登封市红色资源的总体概况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毗邻嵩山南麓,是中国有文记载最早朝代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红色基因厚植的土壤,是抗日根据地。现存革命遗址共87 处,其中革命人物故居12处,革命组织遗址27 处,革命战斗遗址24 处,革命惨案遗址10 处,革命纪念地14 处。1944 年5 月日本发动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到处逃散,造成全省38 个县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部沦陷。1944 年9 月,毛泽东主席决定派以皮定均、徐子荣为首的豫西抗日先遣部队解救河南,司令部驻扎在登封市东白栗坪村,以此为中心开辟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指挥周边地区抗日。随后毛泽东主席为巩固和扩大豫西抗日根据地,牵制日军西进,保卫延安。1945 年2 月又派王树声、戴季英率三个支队分别从延安和太行山出发,到登封与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合,成立河南军区和河南区党委,驻扎在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在河南区党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积极参军参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势力。此后河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有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永久载入革命史册。

(二)登封市红色资源的特征

登封市红色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红军在抗日斗争中与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是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最鲜活的素材。

一是核心地位突出。登封市是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是当时的会议中心、指挥中心、抗战中心。1945 年3月,王树声、戴季英在东白栗坪梁宪章家,召开党政军主要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关于成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及河南人民抗日的决定,统一划分四个支队、地委及军分区,正式确立登封为中心指挥豫西军民展开抗日斗争。随后经中央批准,又建立第五、第六支队和军分区,以登封为起点将根据地扩大到鲁山、大别山地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王树声一直在登封指挥军队战斗,范围包括河南省的中西部地区,起到沟通陕北、华北与华中的作用。

二是人文景观与红色资源交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是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做出巨大贡献,1945 年4 月,少林区抗日政府在少林寺成立,该区组织十几名年轻力壮的僧人建立少林区干队,为军队筹军粮、送情报、救治伤员,同时也配合军队参加战斗。观星台是元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1944 年5 月,日军侵略告成,在卢医庙坡重炮轰击观星台,共射8 炮,至今还留有炮痕。这些人文景观是历史的见证,深入挖掘人文景观中的红色基因,利用景点优势宣传红色教育,必将推动登封市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是军民高度融合。登封市全域都是革命老区,军队与群众齐心协力抗日。红石头沟的村民为掩护皮定均率领的皮旅抗日先遣支队抗日,遭到日伪军的疯狂反扑,日伪军向当地发起惨无人道的围剿,时间长达七天七夜。日伪军对村民下达八条杀戒,将村民家中的粮食、衣物、财产洗劫一空,但始终没有一人投敌。

二、登封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虽然登封市在保护红色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保护开发程度较低。全市87 处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并投入使用的仅有2 处,一处为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位于徐庄镇孙桥村,从2012 年开始花费三年时间耗资200 万元对其进行修复,现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另一处为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遗址,位于白坪乡东白栗坪村,现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纪念馆,2012 年抗日将军王树声夫人杨炬亲自为“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徐庄孙桥”题匾。但是这两处修复面积有限,很多抗战历史和革命英雄的事迹不能得到充分展示,展览内容稍显单薄,影响教育效果。其余85 处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已经损毁,有的只有一块标识,亟需抢救性保护。例如登封抗日县政府驻地红石头沟遗址,是豫西地区第一个红色地方政权,至今还有当年皮旅先遣支队在该地活动的印记,有放置电台的窑洞,还有粮仓、弹药库、指挥所、地道等,但房屋现已坍塌,无人管理维修。

二是红色旅游势头微弱。登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依旧以少林寺旅游开发为主,2017 年接待游客1353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0.7 亿元,其他还有观星台、嵩阳书院均为国家著名旅游景区,2010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点旅游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以红色旅游为切入点进行宣传,形成特色红色文化创意品牌方面仍有差距。2018 年,通过到陕县、宝丰、确山等地学习考察,与其他县市比较,登封市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

三是宣传教育不够深入。2018 年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曾对全市机关干部、企业、学生、群众等随机抽样600 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中无一人可全部答对,只有1 人答对9 道题。这充分说明,登封市红色资源宣传教育主体缺位,群众在基础知识层面上非常欠缺。

三、登封市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2015 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兴建干部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河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设立“三学院三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以郑州为中心,北部有红旗渠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东部有焦裕禄干部学院,南部有大别山干部学院、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然而从总体布局来看,唯有西部地区没有相应的教学基地,这也是登封市传承红色基因,把握发展机遇的一个契机。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再创造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文物等承载优良革命传统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这些红色资源蕴藏豫西革命的斗争史和英雄史,对登封市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力度。全市87 处革命遗址,列入保护等级的有22 处,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 处,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 处,登封市文物保护单位有1 处,其余13 处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全市还有65 处未列入保护等级,约占总数量的75%,需由政府牵头,尽快开启修缮工程。加快申报国家级、河南省级、郑州市级等文物保护单位,对现有的红色遗址进行保护。

二是科学规划红色资源。登封市全域都是革命老区,每一处都覆盖有红色资源。大金店镇有中共登封县地下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徐庄镇有中共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白坪乡有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遗址,柏树崖有豫西抗日后方医院遗址,还有全国先进典范任长霞精神等。在整合红色资源时,一方面加强总体设计的指导,分步骤规划改造路线,把质量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高标准进行建设。另一方面需有效借用政府力量,成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对红色资源按照不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设计出最合适的利用方式。

三是挖掘红色故事。纵向以时间线为轴,以登封第一位共产党员王敬臣为源头,对各个时期的革命故事进行划分,借鉴皮定均《铁流千里:革命斗争回忆录》、梁光印《皮定均司令员对豫西抗战的回忆》、《皮定均司令员访白坪》等党史材料,突出皮定均将军在登封指挥战斗的故事。1944 年皮部进驻东白坪时,被敌人暗中包围,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将皮部引回家中,助其突围。她的救命之恩让皮定均难以忘怀,特写文章《重回“故乡”白栗坪》作为纪念。横向以毛泽东、徐子荣、王树声、戴季英等名人为视角,挖掘有关皮旅先遣支队和抗日群众的英雄事迹,充实红色文化物质和精神载体。例如毛泽东曾对皮定均评价六个字“皮有功,少晋中”,在开国将军中享有这项殊荣的仅有两人,是对皮定均为抗战胜利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二)把握发展机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2016 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强调要加强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2017 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 年)》,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基本实现三级以上公路便捷连接周边干线公路。从这些政策来看,把握住这三期规划的最后两年,将是登封市实现旅游转型的一个契机。

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充分研读郑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办﹝2017﹞4 号等上级文件,抓紧上级指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战略性实施方案,力争入选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以获得上级支持。

二是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几年,国内兴起红色旅游热潮。徐庄镇大熊山景区以红色生态旅游为宣传点,合力打造红色文化与自然景点的舒适区,2017 年游客人次达31.5 万人次,2018 年接近60 万人次,大熊山的成功经验引起广大干部群众对红色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关注和思考。

三是高质量发展。结合登封当地实际,打造“红色+”发展模式非常可行,可分为三个模块。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可与武装部等部门对接,延伸发展军事教育、军事科技、实地参训等项目,构建多种红色旅游互动项目。比如李洼砍尾巴战斗遗址,八路军在寨门处与日军激烈战斗,村落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树林茂密。而且村屋至今保留着战时的原貌,墙体上还绘有当时八路军写下的标语,以及日军火烧全村的痕迹,可将军事项目与爱国教育融为一体。第二,引入科技技术。利用现代化手段,对红色故事进行媒体化再现。也可与省、市话剧院联合,以红石头沟、白坪等红色故事为样本编导话剧,搬上荧幕,扩大影响力。第三,构建农旅休闲。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重点挑选相对困难、红色资源丰富的村落,打造红色小镇。比如柳泉村柏石崖,地处封闭山沟,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但在战时曾为豫西抗日后方医院,救治过两百多位伤员。2014 年柏石崖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 年获批河南省第三批水美乡村。以此为契机,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宣扬红色文化,将助力柏石崖的发展。

(三)依托党校平台,建设红色精品课程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具有理论武装、党性锻炼的独特优势,在培训过程中融入党性教育,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是立足新校建设,打造红色基地。第一,建设红色校园。校内建设引入红色元素,比如放置红色名人雕像、红色故事纪念碑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氛围。第二,办好校内展馆。立足长期布局,联合党史办、老促会、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借助相关单位做红色资源的优势,建立登封市党史陈列馆,可分为四个展厅,分别为登封市党史展厅、登封市委党校校史展厅、登封市革命历史人物展厅、登封市先进典型事迹展厅,展现地方特色红色历史。第三,争取挂牌豫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宣传登封市在“建立早期党组织、豫西抗日、解放河南”时期发挥的突出作用,打造以登封市为中心的河南中西部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二是全面创新教学,开发红色课堂。党校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党性教育课堂功能。第一,合理开发现场教学点。根据登封市现有的红色资源进行考察,设计出一条成熟的现场教学路线。依托各级党校要办好主体班次的要求,根据不同班次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方案。比如,科级干部培训班以提升履职能力为主,一方面要结合现场教学点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另一方面还要聚焦当代红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实践,切实增强学思践悟能力。第二,开发红色系列新专题。以登封市党史为蓝本,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故事,挖掘开发“皮旅在登封的革命故事”“登封市革命人物”等系列专题,上活红色课堂,讲活红色故事。第三,创新红色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固定的课堂模式,把党性教育课堂打造成开放式课堂,将课堂内外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参观登封早期地下党领导人袁毅故居时,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当时情境。

猜你喜欢
登封市豫西红色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登封市
登封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登封市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