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杂技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2020-12-08 17:32温文静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蚩尤杂技民俗文化

◎温文静

20世纪60年代,主题杂技剧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杂技剧也孕育而生。如:《红军不怕远征行》《敌后武工队——车技》等具有中华民族红色文化色彩的杂技剧,这些节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深得群众欢迎,同时也极大地受到地域、环境、时间的限制。1994年以来,各杂技剧团集民族人文风情推出了《金色西南风》《华夏古韵》《四季风韵》《豪情武侠》《喜马拉雅》《敦煌神女》《花木兰》等颇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杂技剧并陆续在国内外演出,历时近20年仍经久不衰,获得了国内外观众、杂技艺术家的好评。这些杂技剧无论从杂技基本功还是舞台效果,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文化内涵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不仅让人体验到高超的杂技技艺,也领悟到了多姿的民俗风情,不仅增添了杂技艺术的厚重感,也从杂技艺术的视角诠释并传播了民俗文化。

一、杂技的起源与民俗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杂技最初萌芽于人类的劳动生活、游戏、战争和宗教祭祀活动,除再现现实场面外,初民的梦境、神话等形而上学的民俗活动也成为了杂技重要的表现素材。东汉人文颖在注释《汉书》时有:“秦名此技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这种在秦汉出现的“角抵”应该说是杂技的起源,也是杂技与民俗发生最早联系的依据。“角抵戏”是表现黄帝战苗族祖先蚩尤的上古神话传说,蚩尤头生双角,《史记乐书》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 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在角抵戏中头戴牛角的表演者分别作为象征符号,代表统帅着两个部落的黄帝和蚩尤,他们或角力相对或拉弓射箭,体现了蚩尤氏部落时期以及后世以牛为图腾的宗教崇拜的民俗文化现象。这种图腾式的杂技包含着技、舞、乐、歌、剧、诗、画等技艺,整台剧实际象征着人类热烈庄严的敬天娱神的民俗活动,如此看来,杂技与民俗在秦汉时期杂技就已经起源。

二、现代杂技艺术改革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国家发出的号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杂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当代杂技创作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主题晚会的兴起,与戏曲、舞蹈的嫁接,都使杂技的文化含量在不断提升。杂技人牢牢把握“技”是杂技的本体、“艺”是杂技的神韵的创作理念,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传统文化精神才是中国杂技的生命。改革与开放、杂技艺术与传统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互相之间相依相承。当我们的目标是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杂技艺术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的所谓“中国特色”,无非是传统服装,以及古典音乐。而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发展的杂技剧好节目,如重新诠释与中国红色文化故事结合杂技艺术打造的经典杂技剧《战上海》《渡江侦察记》;以中国古典传统小说改编的《化蝶》《笑傲江湖》等等。颇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现代杂技剧同样受到国内外观众和杂技艺术家的好评。这些杂技剧无论从杂技基本功还是舞台效果,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文化内涵,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不仅让人体验到高超的杂技技艺,也领域到多姿的民俗风情,不仅增添了杂技艺术的厚重感,也从杂技艺术的视角诠释传播了民俗文化。毫无疑问,这些杂技艺术作品具有很浓厚的中国特色。这些现代特点的杂技剧同样也包含着技、舞、乐、歌、剧、诗、画等技艺,可以说是真正的创新了人们对杂技剧的观念“从而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杂技艺术发展”。但是当我们透过表层去挖掘时会发现,杂技具有中国特色,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中国杂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当回顾近年来的精品之作时,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闪烁的不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杂技这个载体体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能够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

猜你喜欢
蚩尤杂技民俗文化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空中杂技师
大战蚩尤
看杂技
老鼠演杂技
黄帝战蚩尤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战神蚩尤》:上古英雄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