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种植风险因素与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2020-12-08 17:29任付伟康玮刘秀云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发芽率储存农作物

文/ 任付伟 康玮 刘秀云

在农作物种子种植时,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存在,从而使得农作物种子田间种植的风险提高,造成选育进程延缓或者失败的情况,甚至使得种子的质量下降,从而造成粮食减产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所以在种植期间,种植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农作物种子种植风险的成因,进而寻找解决办法,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或者做到彻底清除,尽可能从各个方面保证种子的质量,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和安全。

一、影响农作物种子种植的风险因素

(一)种子质量以及病虫害因素

种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种子在种植前发生霉变或者发芽率低等问题,都会在种植中降低种子发芽、壮苗,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而病虫害问题则是影响农作物种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种植期间有时候会因为其他因素,如气候干旱、洪涝、降雨量少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直接破坏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种植的风险增加。

(二)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很多种植户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在进行农作物施肥、喷药的时候,因为对肥量药量的把握不准确,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使农作物出现药害、烧苗的现象,从而对农作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减产或死亡的现象,直接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农业的发展[2]。因此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未及时进行去杂去雄

农作物种植期间,需要进行及时的去杂去雄工作。而很多时候,在需要进行去杂去雄的时候,种植户抽不出时间,或者不了解正确的去杂去雄时间,没有做到及时去杂去雄,或者去杂去雄后将杂株随手丢弃在田间,使得隔离区达不到标准的要求,也会使收获的种子质量下降。如果是不同品种种植时没有做到很好地隔离,也会造成下一代品种混杂不纯。

(四)收获不及时,把关不严格

有时候由于各种因素,错过了种子的最佳收获时间,成熟之后没有及时进行种子的收获,再加上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引发种子的霉变,或者种子在穗上就直接发芽了。收获过程中,采用机械收获,而没有单独收获,很容易造成各个品种的种子混杂,晾晒过程如果没有做好区分的话,同样容易将种子混杂,影响到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五)忽视贮藏、分装环节

贮藏种子过程中要注意种子的含水量问题,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过高,堆积保存过程中会造成发热霉变,从而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在种子入库后进行精选加工、分装等环节时,由于场地以及机械工作等原因造成种子的混杂,同样会导致品种纯度降低。

(六)自然因素及栽培管理因素

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最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在这期间,一旦出现干旱、洪涝、高温等自然现象,都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再加上有些农民根本不了解本地地区是否适合种植某品种作物而进行盲目引种,导致良种不能发挥其增产的作用[3]。

二、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科学采集种子的意识和方法

农作物的种植需要遵循现代农业方法进行科学种植,在进行农作物种子采集的工作时,也要做到科学采集种子。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民都没有一个具体科学的采集方式和方法,完全凭借往年的经验,导致种子采集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提高种植户们的种子质量意识,让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的采集方法,重视种子质量,确保采集高质量的种子。农作物的种植除了做到科学种植以外,也要做到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等,保证农作物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长环境,以便培育出优质的种子。而在采集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局的规划指导,遵循择优原则和方法,严格采集未受到病虫害影响的种子。在种子成熟之后,一定要做到选择最佳时间进行及时采集,避免因为天气等原因,造成种子的发霉。

(二)提高种子处理、储存环节的监管和指导

农作物的种子在采集完成之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储存,因此就需要种植户们掌握处理、储存种子的科学方法,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保护好种子,避免因为受潮等因素发生霉变,降低种子发芽率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种子在采集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晾晒,降低种子中的含水量[4]。储存前一般会经过1-2 天的晾晒,然后将干燥的种子装在干燥的密封容器中,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保存,使种子的寿命延长至来年播种。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相关部门提高监管力度和指导,不同的种子在处理和储存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相关部门需要就种植户的自身条件以及作物种类进行分别指导,使他们能够科学地处理和储存种子,保证明年的播种。储存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拌药的方式,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这时候如果拌药比例出现问题,就会对种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次年种植的发芽率,进而造成减产的情况。因此提高种子处理、储存环节的监管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三)健全种子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

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种子企业工作的很多方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在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尤其是涉及到种子的生产、加工、检测、储存等方面的工作,更需要加强制度管理,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责任,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规定操作,一旦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处理,最大限度地弥补损失,也防止后续在这一环节再出现问题,进而确保种子的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种子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就为来年的种子播种以及农作物生产提供保障。

(四)提高检验室检测技术水平

检测室检测出来的数据情况,通常情况下,因为数据的准确可靠,使得种子企业能够对所生产的种子质量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不合格的种子流向市场,不仅影响农民的种植情况,也会对企业自身的信誉造成影响。因此提高检测室检测技术水平十分重要。种子企业应该建立高标准的种子检测室,通过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检验员,进行室内和室外双重检验,同时还应注意检验抽样时的随机性和样本容量,使得被检验的种子能够充分代表整体种子的质量,保证检验数据能够真实可靠,确保种子质量达到万无一失[5]。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种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要保证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种子的精选加工到处理储存过程,能够形成精确的机械流水线式的作业,通过一些如隔热防潮的常温库、低温库以及专用晒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种子企业能够保证种子生产过程达到很好的加工生产、包装储存的效果,在贮存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种子变质的可能和速度,从而提高了种子的质量,在种子净度、含水量以及发芽率的问题上有了很好的保障,从而提升了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农作物的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视,在种植过程中,如何降低农作物种植的各种风险,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品,是国家和农民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而种子的质量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农民种植期间能否得到增产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到降低种子种植风险,提高种子质量[6]。要想降低种子种植风险,就需要种植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在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中做到规范处理;而提高种子质量,则需要健全种子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筛选,做好种子的检测工作,一旦发现不合格的种子,要及时严格处理。另外,通过现今的科技手段,研制各种新型品种,提高种子的抗病害能力,从长远角度发展,也是促进农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发芽率储存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探讨低温冷冻条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对丝绵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夏玉米种子发芽率对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精液长时间冷冻储存与冷冻复苏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