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探析

2020-12-08 17:29王奎梅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石头想象文本

文/ 王奎梅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中,教学思路的创新也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在教师教学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因此,如何根据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调整类比思维的运用方式,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通过类比思维引入“他山之石”,可以将原本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表述,用更加直白,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进行表述,从而启发学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迁移,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而实现知识的有效生成与构建。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文本中体现类比思想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中,将井底的青蛙类比见识浅薄、思想狭隘的人,在《朱德的扁担》中“扁担”已经与朱德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等等,教师在教学指导中,通过引入类比思维,能够更加自然、顺畅地将文本信息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在结合文本信息顺利搭建探究与思考的“脚手架”,从而深入文本内涵的理解。此外,类比思维的运用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提高联想与想象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常常偏离课程主题,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思维,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提供依据和方向,以提高学生思考的有效性,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类比需要恰当合适的切入点,即所类比的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运用一类客观事物去联想、推理另一客观事物的特征,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分析。在小学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不同文本在表达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进而在比较分析中完成抽象思考。例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文本“以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引入《梅花魂》一文,并通过类比方式开展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读两篇文章,并复述故事,以感知两个故事的想通之处;设计思考问题,完成对篇文章的梳理:通读《落花生》与《梅花魂》,分别概述一下两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故事?是否能利用关键词提炼一下两篇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否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两篇文章进行系统呈现?通过初步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落花生》一篇文章的框架形成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思维导图,对《梅花魂》一篇文章的框架形成了“教我读诗——弄脏墨梅——无法回国——临行赠梅”的思维导图。

然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故事发展,说明作者对于花生、梅花赋予的情感,并通过类比思考其代表的精神品质。学生在重读文章后,类比两篇文章在“以物喻人”方面的相似之处,实现了理解与表述:《落花生》一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父亲与子女一同谈论花生的种种好处,并将其与人的品格进行类比,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进而升华谈话主题,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梅花魂》一文借助一位老华侨与其所珍爱的墨梅图的故事,说明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并着重颂扬梅花的气节,并以此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情怀。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进而在类比分析中深刻理解作者以物喻人的情感内涵。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类比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此,学生能够深入文本细节,感受《落花生》与《梅花魂》两篇文本展现人格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故事的品读与语言的赏析形成对文本的差异化理解。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可以发现教师类比思维运用的重点在于比较,即利用两篇相似文本,类比分析以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并启发学生在相同点与相异点的思考与总结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二)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实现创新表达

史蒂芬·约翰逊在著作中将创新的发展描述为对临近可能的探索,即临近的可能就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事物目前发展的边缘,也是客观事物实现创新发展所有可能性的集合。在探索临近可能的过程中,类比无疑是一种科学而可靠的思维方式。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将当前事物与其再造的可能性之间建立联系,并由此及彼实现创新呈现。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合理运用类比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空间,搭建创新表达的“脚手架”,并在联想与想象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教师通过阅读指导,启发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并文本中“先——再——接着——最后”的表述结构对两只蟋蟀的历险故事进行呈现。教师在类比教学中,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历险故事。一名学生写道:

《小石头历险记》

山脚下的一条小溪旁躺着一颗小石头。它每天在这里吹着山风,晒着过日光,日子过得挺很快乐。突然有一天,下起了雨,小溪涨水,小石头被冲走了。不知一路碰了多少下,经过多少日子,最后他被冲到了大海里,并被海浪冲到了沙滩上。一只海鸥飞来,说:“这颗石头好漂亮呀!我要把它回家送给孩子们。”海鸥叼着小石头回到家里,小石头和小海鸥们相处了几天。可是有一天,海雕来了,他把海鸥的孩子吃了,还把巢穴叼走。小石头掉到了沙滩上,刚好有个小姑娘在捡贝壳,她把小石头带回家,放在桌上装饰。突然,小姑娘养的小花猫出现了,它把小石头当成玩具,左踢踢右踢踢,弄的小石头一身酸痛,头晕目眩。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有一天小姑娘的爸爸看到了小石头,他说这石头上有许多古文字,是一块古老的石头,应该放在博物馆里,现如今,这块写满字的小石头的生活终于稳定了,每天躺在博物馆里,看着人来人往,它忽然有些想念当初的历险生活了。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将学生的这篇文章作为例文在全班上阅读,并要求学生类比《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进行评价。通过类比发现,同学们一方面可以抓住两篇作品中,对于“冒险”这一主题的呈现,无论是蟋蟀,还是小石头都是经历了一番危险的境况,最终平安无事;另一方面可以感知想象的力量,在学生的自主创作中,在冒险中加入了丰富的联想,虽然在表述上也运用了课文的结构顺序,但是内容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样的类比指导有效启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与想象空间,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类比思维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应找准类比的关键点,引入类比内容,促使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全面理解语言文字信息;另一方面进行拓展与想象,利用类比思维实现创新表达,以突破语文学习的思维局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小石头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幸福的小石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爱打架的小石头 外四篇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幸福的小石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