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2020-12-08 17:29张玮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美术评价

文/ 张玮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知名女画家在成功地举办了她的第三次画展后,她的作品再次以高价售出。一名记者在众人的簇拥下追问:“您这次的作品风格明显与前两次完全不同,您是不是打算从此改变画风?”女画家笑了笑,轻轻吐出了几个字:“这些作品都是我五岁的女儿画的。”众人哗然。一个五岁小女孩的画为何会如此受欢迎?这其中当然有母亲光环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需求是需要新的事物来不断满足的,创新永远都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绘画课上,教师的范画被无数次地复制;制作课上,老师的作品被无数次地模仿;即便是没有范画和范作,学生也会“自觉地”模仿课本上的作品完成美术作业,班里有多少学生范画或范作就会被复制多少次,作品毫无新意。每当看到这样的作业,我都会犯愁:给他判个低分吧,画得还不错,至少费了不少功夫;给他判个高分吧,实在找不到什么亮点。最后往往降低要求,不了了之。这样的情形大概很多美术教师都遇到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国际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现行的教材虽然已经开始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突出了创造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得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恰当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参与到创作中,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当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那些单纯以技法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把握小学生个体的客观规律,这样方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来谈谈我的观点:

一、教师本身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许多美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习惯于从学科角度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特点,过于关注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本人性格特点及授课习惯的固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对教师的创新理念不利,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授课思路及创新意识。这种长时间的固定授课模式对学生、对课堂都是弊大于利,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对美术望而却步,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创新激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教师可以提前把教师布置成花店的样子,让学生课前随意欣赏各种美丽的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非常高涨。

评价作业时也要动一番脑筋,不可机械地对学生作品从构图到色彩用生硬的美术专业术语来评价,同样可以根据作品特点将学生作业展示在不同的地方来评价。比如教学《卵石动物造型》一课,教师可以把学生作品放在事先用纸盒子做好的“动物园”里,让学生来参观动物园,选出最喜欢的小动物作为评价方式。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小孩子天真烂漫,思维跳跃性强,很多想法不同于成年人,甚至比成年人的想法更大胆,更新奇,“初生牛犊不怕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扮演扼杀学生好奇心的刽子手,要保护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猎奇心理,有了这样的心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被激发出来。

比如教学《吃虫草》一课,这是一堂很能激发学生童心童趣的课程,吃虫草独特的外形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一定会想了解更多吃虫草的外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就要满足他们的愿望,展示更多吃虫草的图片给他们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吃虫草如何吃虫子又成了孩子们另一个关注点,老师也不要一带而过,要给孩子耐心讲解,利用视频,影片片段或者动画片的形式来介绍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下一环节作品的创作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有效效果。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所以,我们要在新的教育观引领下,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文本,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与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挖掘自身潜能,放松自我,展示自我,敢想、敢说、敢做,教师也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辅导学生作品创作时,教师可以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要求不同于别人。即使教师做了示范,学生作画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创作出与教师不同的美术作品。对于绘画基础比较好的同学,鼓励其全部原创,基础一般的同学鼓励其在教师范画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更改,如更换色彩,更换构图形式,或者在原有构图基础上添加画面内容,删减画面内容等方法来达到创新的目的。通过这种外部施压和方法指导的结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使其思维活跃起来,陆续想出多样方案,逐步形成创造性兴趣,创新的需求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五、科学评价保护学生创作激情

评价是一堂课最终教学成果是否达成的判断标准,更是完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给予学生建设性的评价与指导意见,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想,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课堂上,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自评。课下还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的时间也要科学有效,课堂评价要及时,课下评价要反馈,学期中,学期末可以组织班内小型画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但是无论如何评价,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把学生作品以及创作过程中有独特创意的点挖掘出来,及时给予评价与鼓励,不要让创新的萌芽被学生无知的嘲笑或者教师的大意扼杀在摇篮里。

六、增加师生互动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不但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而且实际操作性强。无论是绘画还是制作,学生的动手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然而,很多老师在美术课上只注重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能力恰恰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这就需要师生的合作。比如在教学《提袋的设计》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提袋的制作方法,固然省时省力,学生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整个课堂会不会显得像某个工厂的制作车间呢?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被挖掘出来,更别提什么创新。假如,教师改变策略,把事先做好的纸袋子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拆开看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学生一定兴奋无比,他们的好奇心也会被激发出来,拆完纸袋子就知道了如何制作纸袋子。这时,教师若再展示更多的造型、色彩、功能奇特的纸袋子,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在瞬间迸发。

欣赏课也是如此,教师的讲授虽然占据了课堂的大多数时间,还是要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讲解结束还可以添加测试环节或者举办小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兴趣。为更好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有一颗敢为天下先的心。教学中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从导入到传授技法,从讲解到辅导,随时随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受到感染,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美术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