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三维审视

2020-12-08 20:29刘安琳顾保国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精神

刘安琳 顾保国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红旗文稿杂志社,北京 100727)

文化乃国家、民族之魂,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立足深厚根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文化之“自信”并非凭空而生,其生成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规律、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强大的文化底气。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自信,它扎根于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铸就于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发展并完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供以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铸就现实机理,新时代文化自信也应然地内在包含着对这三部分的自信。

(一)历史依据:新时代文化自信根源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魂脉”,蕴含着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根本而强大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习近平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1日第2版。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根深蒂固”的行动指南,这便是“文化”。文化乃民族之基、国之根本,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忘本来,才能赢得未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凝结而成的文化结晶和民族智慧,代表本民族最核心而独特的精神基因,见证中华文化发展变迁历程,对淳化社会风气、规范民众思想行为有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产生了以“老庄孔孟”为代表的伟大思想巨匠,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象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唐诗、宋词等伟大文艺作品,留下了意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道德理念,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又有“天下大同”的人类关怀,更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德行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古人先贤之遗慧,其中的思想道德精粹、科技文明成果等,经千年历史检验历久而弥新,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象征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独特的民族气节。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融渗进百姓的意识自觉和心理认同中,这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亦是整合民众价值观念、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淳化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增进民众的政治自觉和价值观认同,从而凝心聚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带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行为方式的规范。

从时代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脉”。文化自信的构建内在包含着“对内”与“对外”两个双向延展过程,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内“辐射”国民百姓,也对外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价值、中国态度、中国观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愈加频繁,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于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推向世界舞台,是我国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所靠皆非穷兵黩武亦或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要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禀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立己达人”“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互惠互利、和谐共存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态度观点,展现了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和风采,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打下稳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承古人遗慧、经千年历史检验而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先贤理性思辨的经验总结,有自身的独特思想体系,赋予我国发展以独特优势。也正因有如此之深厚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文化自信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二)动力源泉:新时代文化自信熔铸于革命文化

新时代文化自信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孕育出的革命文化,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辉传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来源。首先,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支撑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信仰。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次次伟大斗争实践,具体而言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其所蕴含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高尚品格,可以内化为坚挺的文化动力,激励中国人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成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讲话时指出,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基因和光辉传统的长征精神,早已融渗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4)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0期。。 诸如此类的众多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面对艰险挑战之时,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引领中国人民在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奋斗过程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其次,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实践证明,革命文化积淀着共产党人忠诚可靠、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优良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实现“初心”厚植了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革命文化至今还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新时代涌现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正是革命文化的精神基因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而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延续,推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不断涌流。

(三)现实机理:新时代文化自信发展于先进文化

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本质的“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导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亦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气。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其先进性之根本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专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根本、最本质的自信。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对指导思想的高度自信领导中华民族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实现了“站—富—强”的伟大飞跃。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先进性还体现在其是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结晶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生成于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也被赋予了更丰富内涵。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引领。

二、着眼核心取向: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要明确回答文化自信“为了什么”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国家间博弈对抗也从以往的经济实力、领土辖域、国防建设、科技发展等“硬实力”比拼移向更为隐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文化“软实力”领域。如此一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对外策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成为国际交往中国家间进行国力比拼的关键场域。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正确研判,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凝心聚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源泉

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源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7)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历史证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国力兴盛的内在前提和重要表现,文化昌盛既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动力来源,也是达成思维共识、明确价值理想、孕育强大发展力量的思想基础。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反映,也可以反向成为促进国家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是推动社会一切力量之本,离开经济发展谈国家之“富强”犹如无垠之水、无土之木,皆成空谈。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托,而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种,其作为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以文化自信为着力点,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向往,是对其他三个“自信”的升华与内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对理论、制度、道路三个“自信”的认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背景下追寻“中国梦”的精神支柱,达成高度的精神共识、思想认同与一致行动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文化自信究其根本是价值观自信,因而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进而凝聚思想共识、明确价值取向、强化中国道路向心力,为坚定其他三个“自信”夯实牢固的思想根基,以强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助推党和人民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高度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精神支撑,是带领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二)纠偏引正:引领社会思潮主旋律的价值导向

增强文化自信关乎民族自身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独立性,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对内而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民族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对外而言,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引领和思想保障。

从国家和民族内部来看,文化自信关乎民族精神自立和价值文化自立。独立的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历史事实证明,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一旦抛弃传统、不思创新,背叛了自身民族精神独立性,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不仅不会发展,反而会被多元文化的激流所泯灭,沦为其他文化强国、大国的“思想附庸国”,并进而产生经济、政治上的连锁反应,成为现实层面的“政治附属国”或“经济依附国”。因此,保持民族自我精神、自我价值之独立性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凝聚思想共识、提升国民精神高度,使其在复杂多元文化激流中保持思想定力,以文运兴国运,进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首先,文化自信为民族精神、文化价值自立供以浑厚文化根基,经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着本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因子,内在决定着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其次,文化自信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明确导引,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观点、中国价值、中国标准的具象化,为民族精神之独立性供以价值滋养。

从国际文明的交互来看,文化自信关乎信息化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保障。其一,文化自信是信息化时代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网络信息时代的文化创新与传播方式呈现了多样化特征,隐藏在网络背后承载着复杂价值观的文化博弈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方式,尤其是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借此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并宣扬“中国威胁论”,妄图给中国发展带来羁绊。意识形态问题关乎一国之“旗帜”,是关系国家民族道路选择、制度发展的大事,只有生发于共同文化继承和共同价值理想的文化自信才能守住自身思想意识阵地,才能在“制脑权”争夺中抢占先机。其次,文化自信为抵抗不良文化冲击提供了稳固的价值根基和有效屏障。经济全球化推进所带来的世界市场,密切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联系,但也为不良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便利。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应对不良文化的重要力量,既不能妄自菲薄、轻视自身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自大、轻易排斥外来先进文化,要在客观审视自身文化的同时,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在甄辨互鉴中实现文化的交互往来与共同发展。其三,文化自信是应对价值观渗透的精神支撑。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本质自信,价值观始终是最稳定、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价值观历来是国家间思想攻坚战略的争夺对象,近些年来,以美国所鼓吹的“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隐蔽渗透。对此,只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占据价值观的制高点,透过重重叠嶂认清事情的本质,在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守自身立场。

(三)中国智慧:推动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支撑

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战略支撑,为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文化自信体现了其他三个“自信”的根本特质,展现了“理论自信”的文化渊源,彰显了“道路自信”的文化底蕴,诠释了“制度自信”的优越性,显现出新时代中国的更高理想追求,也向世界表明了新时代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造福世界的实践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文明型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8)习近平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现当代中国“挨打”“挨饿”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犹在,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很多时候尚处于“失语”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增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无疑是使当代中国价值理念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最优途径。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把秉承传统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还原一个立体而又真实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中国文化魅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新时代文化自信为现代社会制度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9)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我国所显现出的制度优势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彰显了其独特的世界性价值。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影响制度的深层次因素。马克思主义与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且蕴含着丰富东方哲学伦理治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创新,对现当代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制度探索具有深远影响,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

新时代文化自信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德国时谈到,“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10)习近平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出访中首次谈到“中国方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责任担当。一方面,当今世界呼唤中国方案。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区域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时有发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性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协同出力、共同守护。另一方面,中国有能力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提出,本质上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难题都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其内涵丰富、理想远大,对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当代国际关系建构都有所启迪。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与自然相处提供了新范式,为人类应对生存危机达成了新共识;传统文化中“立己达人”思想则为人与人的交往互动提供借鉴,为社会交际中形成良性关系予以相处准则;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在国际交往中更是成为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珍贵理念。

三、推进现实路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

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大众化,多措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彰显新时代中国新风貌、新精神,带领人民走好新征程、增添新动力。

(一)不忘本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才能永葆文化自信勃勃的生机,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18年第5期。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中国内部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决定的。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近些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向“一元多样”态势发展。马克思主义遭遇了诸如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挑战。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抵御其他社会思潮的动摇和侵蚀,稳固思想根基。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实质,并将其贯穿运用于文化建设始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具科学性、根本性和普遍真理性的内容,要坚持“学懂、弄通、悟透”的基本原则,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全面把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另一方面,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于中国实际问题也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是最具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不可替代的权威性,立足当代社会现实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加深党对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转换,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时代活力。历史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保证新时代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才能索骥出独具中国风格的文化强国之路。

(二)紧抓关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追求,将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落实、落小、落细。首先,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最高形态,因而文化自信究其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体现文化自信本质、传承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守则。其次,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表现在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要求,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通过价值观在国民教育、文化成果的创新创作、精神文明创设等方面的精神引领作用,助益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通过教育强化导引、规范制度保障、注重实践养成等具体途径落小、落实、落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须寓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整体语境中加以理解,体味新时代背景下两者建设实践的内在关联。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育导引、环境熏陶、舆论宣传等不同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使其融入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中去,使人们得到感化和体悟从而形成一致的精神文化追求。

(三)面向未来:以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以文化创新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当代化发展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必然。文化创新是实现民族文化繁衍、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能使文化适应人的需求和社会客观需要而发展,实现文化层面的与时俱进和合理变革,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与整体实力。

新时代文化创新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为主要途径。“双创”即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双创”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新时代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精神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浑厚的底气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就要阐释并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在气韵、雍容气度、精神气宇和独特智慧;就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了解民众最根本的需求,怀揣美好信念、调动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就要于扬弃中传承、于传承中创新,以新颖的呈现方式“再诠释”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就要以兼收并蓄、理性择取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理性对待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自身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