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2020-12-08 22:00王为一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围术患肢股骨

袁 琳 吴 楠 王为一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下肢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诱发因素众多,以骨质疏松、病理变化、外力损伤等较为常见,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群体。针对本类疾病,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为最近几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术式,其结构与生物学理论匹配度更高。高龄患者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故而手术治疗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增加了致残率与致死率[1]。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若能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则有益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预后。笔者选择90例高龄(≥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围术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现将具体情况做出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抽取9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入选时间为2016年9月-2018年12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前经X线、CT或MRI确诊,采用PFNA内固定法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剔除伴有活动性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及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者等。依照围术期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分别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范围75-92岁,均值(82.1±7.1)岁;合并症为高血压21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范围76-91岁,均值(82.5±7.4)岁;合并症为高血压24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2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分析后,发现具有均衡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进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完善术前检查、准备手术器械与物品、术中配合、术后生命体征观察及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①待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高龄患者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机体老化等因素,经常存在多种合并症,护士应配合医生将其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中,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做好手术器械准备及术区备皮等工作。②加强心理护理:高龄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普遍偏低,术后心脏骤停、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大,且骨折后需长时间卧床,很多患者思想负担沉重,很可能出现焦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较准确的评估其心理状态,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可以安排同病区恢复效果较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减轻心理压力,树立康复信念。③进行牵引护理:多数患者术前需进行胫骨结节牵引治疗,维持牵引的有效性,并认真观察患肢末梢血循、足背动脉搏动、皮温及颜色等,指导患者进行足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舒缩等运动。④做好营养护理:以在术前增强患者体质,通常选用富含维生素、钙质及优质蛋白类食物,针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应加强术前饮食的管理,嘱患者戒烟酒,以防影响骨折愈合进程。(2)术后护理。①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术后常规平卧6小时,维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预防髋内收外旋与关节脱位。维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色。质的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医生。②加强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在患者病情许可时取半卧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协助其翻身时并扣背,鼓励患者自主咳嗽。针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严格控制探视人员与时间,预防交叉感染。定时开窗换气,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术后多进食新鲜瓜果、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并瞬时间按摩腹部,预防便秘。若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皮温上升等情况,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利用下肢血管彩超确诊,若确诊,应及时予以患肢滤网植入溶栓疗法。(3)康复指导。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屈伸及踝关节背伸等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床上坐起,协助他们做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床边坐起,下垂患肢、健肢,练习关节与洁柔,为下床行走做准备。术后第4天可以在器械协助下进行髋、膝、踝关节被动,初始角度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小角度为宜,30-60min/次,2次/d,逐渐增加活动角度。术后1-2周,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以指导患者使用拐杖下地行走,并在活动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

3 疗效评价:(1)显效。护理后患者髋、膝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能力恢复至正常,行走无困难;(2)好转。自感髋、膝关节无显著疼痛,关节活动能力和护理前相比较有增强,且能在外力支撑下缓慢行走;(3)无效。患者髋、膝关节疼痛显著,生活自理困难,需制动卧床休养。利用显效与好转人数总和在总病例中所占比例表示总有效率。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实验中涉及的数据,计量资料用t计算,x2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P<0.05。

5 结果

5.1 2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6%,其中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35例、8例、2例;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1.1%,其中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19例、13例、13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围术期主要指标对比: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依次为(251.0±25.4)ml、(64.6±4.7)分钟、(13.1±0.9)周;观察组以上3项指标依次为(112.7±11.8)ml、(35.6±4.2)分钟、(11.0±0.6)周。组间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5)。

5.3 2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术后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便秘、1例褥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5/45);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便秘各1例,4.4%(2/4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

讨 论

老年群体体质普遍较差,多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此时骨骼脆性相应增加,故而骨折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大。股骨粗隆间骨折会造成患者患肢呈内收、短缩、外旋等异常状态,和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其外旋程度更为显著。外加高龄患者自身机体机能减退,故而术后恢复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2]。术后患者若长期卧床休养则可能会造成患肢肌肉挛缩,诱发压疮、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机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故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予以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协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预后进程,优化生命质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术前护士协助医师主动控制与治疗原发内科基础疾病、并做好心理、牵伸与饮食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常规监护、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训练及指导等[3-4]。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1.1%;这提示该种护理模式能减轻患者术后髋、膝关节疼痛,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且2组患者在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指标上也存在差异,提示综合护理更能协助高龄患者安稳度过围术期;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小于对照组。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进程中,确立了患者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了“人本化”的现代服务理念,能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缩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优化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围术患肢股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2021 年下半年专题预告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