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特殊职业教育“双创”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2020-12-08 17:29许双博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集团化残疾残疾人

文/ 许双博

一、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主要是在政策的扶持之下,校企合作或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2018 年9 月26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总体要求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绩突出,但同时“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不够深入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1]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推动,残疾学生更是需要创新来寻求自身的发展。集团化办学主要倾向于技术型人才,针对具体工作岗位所需系统化培养,在毕业时直接上岗并且能够得心应手。这有效的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这样的素养,尤其是对于残疾人,这恐怕就是集团化办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一)“双创”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口号。[2]“6 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进全社会创新和国富民强的举措。“大众创业”是大众根据国家提供优势的政策,营造全民大众创业的氛围,鼓励全民大众来通过创业积累自身财富。“万众创新”鼓励全民大众跟随时代主旋律,激发全民大众的创新热情,让全民大众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事业中去。”[3]特殊职业教育推进“双创”,激发残疾学生创新的热情,带动残疾学生的创业,就是要扩大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特殊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侧重于技能的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特殊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这对残疾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业”行为。对于特殊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应该包含着开拓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规定了职业人的行为特征,也构成了职业人的基本素质涵养。新时代对于职业素养也有了新的提升,需要职业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职业意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在认识过程中产生职业兴趣对学习职业技能有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职业道德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核心的部分;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职业素养的各个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职业价值,更能创造出不可预计的社会价值。

三、“双创”特殊职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双创”特殊职业人才要看到自身或这个职业的存在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矛盾就是他创新的突破口。残疾学生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消极、自卑,缺少社会实践的热情,自我隔离;依赖补助,没有工作动力;体质较弱,需家人长期照顾。对于残疾学生来说,这一职业是否适合学生的个体情况是他们选择职业的参考之一,首先需要残疾学生具备自身的职业意识,其次,残疾学生在学习他们想要从事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尝试从技术层面去突破这些与他们身体情况之前存在的矛盾,需要残疾学生具备职业技能的创新,以此同时,残疾学生将他们学习到的职业技能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时,需要残疾学生在工作中探索出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需要学生具备职业行为习惯上的创新,最后,残疾学生作为特殊人群的加入使得职业行为中各种关系发生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产生的职业道德完善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

四、如何培养“双创”特殊职业人才职业素养

(一)主观方面

1.产生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的向往,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对个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职业兴趣是残疾学生规划自己职业生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确兴趣,自主自发的选择想要走的职业道路,才有可能坚持下来,才会主动的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去研究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是创新的前提。

2.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具有超前性,是人们在所属的职业中确立的未来的发展目标。当学生因职业兴趣而确立理想后,他自己可能会有一个粗糙的职业规划,这时再配合相应课程的指导,完善并执行这个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依据实际问题作出的调整,正是创新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就是他的职业信念了。

3.坚定职业信念

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职业信念也是如此。这是个体坚持实现职业理想的精神动力。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必须要有信念的支撑,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办法,就是创新的体现。

(二)客观方面

主观意愿也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客观方面的辅助也必不可少,应该从学校、政府、企业三个几个方面着手对“双创”特殊职业人才素养的培养。

1.学校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是残疾学生走上社会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培养阶段。首先需要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给与选定合适的专业,同时开展职业兴趣的培养。在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分享其他特殊职业学校的经验,企业参与其中,学生的职前培养,消除学生对于职业的不适应甚至不接受,培养残疾学生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其次,课程引导。在学段初期,开展职业引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在学段中期加入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加入创新的理念及知识的融入,在实习前期加入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在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融入相关的实践课程,让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做好培养残疾学生有效的就业创业的学校准备。

2.政府

2019 年6 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新版“双创”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归集了我国针对“双创”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的89 项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其中与残疾人创业相关的政策有:残疾人创业免征增值税。这项政策在于增加企业收益,有助于减轻残疾人创业的经济负担,加快企业的发展。另外,很多残疾人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残疾人创业的根本困难在于启动,更优惠的贷款政策能刺激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创业的队伍。而这些政策还在陆续的完善中。

3.企业

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主要在于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还有优惠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税收政策,企业很愿意接受残疾人员工,于是残疾人学生误解自己就业了就不再需要创新创业了。创业还有一种形式是岗位创新创业,这种形式并不需要新创立一家新的企业:它由企业员工发起,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或工作进行创新创业的,它与企业共同分享成果。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也降低了风险,还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但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无法直接达到创新的结果,这就需要企业提供经验积累的土壤。所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提供技术指导,也要激励学生在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

“双创”特殊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最突出的是创新。这不仅需要残疾学生自发的创新创业意识,更需要外界的大力支持。当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树立起残疾学生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职业理想,能够指导他们进行创业活动;当我们的政策能够激发残疾学生的创业热情,降低创业负担;当我们的企业能够滋养残疾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念,满足创业需求,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展示出他们的创新才能。

猜你喜欢
集团化残疾残疾人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我骄傲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