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作品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2020-12-08 09:30刘欣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夏瑜孔乙己知识分子

刘欣

(商丘市回民中学,河南 商丘 476000)

一、鲁迅先生作品综述

(一)鲁迅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鲁迅作为我国的革命先行者,在历史上有多重身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具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多重身份,他的作品也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映射出封建社会对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将其比作是吃人的社会。

在我国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人员不在少数,并且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认为鲁迅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欠缺,有的从历史的角度审视鲁迅的作品,认为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规律,还有的人认为其占据了文学创作的高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东亚地区,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伟大领袖对鲁迅评价极高,称鲁迅为我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鲁迅生活在新旧中国交替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拥有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人民的思想已经被严重的愚化,知识分子更是成为了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国家命脉掌握在列强手中,再加上我国与列强等国家冲突频繁,并未获得胜利,从而造成了人民负担的加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鲁迅不断地变换身份,最终选择用文学唤醒国民和知识分子的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加快了我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同样五四运动中文学界也积极的发声,扩大了五四动的传播。

二、鲁迅先生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类型丰富多样,而作者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并且对他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分化和归类。在鲁迅的笔下他们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封建思想下的知识分子、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又分为守旧知识分子和觉醒的知识分子。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鲁迅的作品中封建思想下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这两类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是被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两类知识分子起到的是负面宣传,充满了对他们的讽刺和同情,同时反映出一个真是的吃人社会。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塑造的典型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严重的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伤害,一心求取功名,最终落落无为了一生,只留得了酸楚文人的下场,最终也落魄了一生。从孔乙己这个形象可以看看出鲁迅先生对其充满了批判。但是也有着同情。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的人,遇到小孩他还是很大方的分给他们每人一颗茴香豆。在文中鲁迅先生也着重描写了孔乙己的穿着,说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是几年没有洗补,但是他还是不愿意脱下长衫所代表的文人身份,在生活最潦倒的时候也不愿意放弃读书人的架子。而最可笑的就是孔乙己竟然向酒楼的伙计讲解茴字的写法。

《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同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一生都在追求考取功名,从儿童时代考到了两鬓斑白,最终连秀才都没考上。但是他依然没有认识到科举制度对他来讲是在逐渐地扼杀他的灵魂,消磨他的斗志。仍然像中毒一样,享受读书人的地位,最终在科举无果、生活潦倒、象征着财富的白光中投了湖。陈士成的形象与孔乙己相比较而言,结果相对来说好一点,但是同样在面临科举制度尾声的情况下没有做出改变,没有勇气去面对即将发生的变化,适应不了新文化的要求,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孔乙己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伤,经历了垂死的挣扎之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并很快被遗忘。作者通过一个酒楼刻画了封建统治森严的等级和社会冷漠的人情,充满了对旧文化制度的控诉和批判。陈士成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受害者,他们用终生去验证科举制度的残酷,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他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言论。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崩溃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反帝反封建的决心。

(二)新时代的守旧知识分子

他们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社会适应性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中,而且在表面上还要树立光辉伟大的知识分子形象,因此他们的行为通常分为两面。对外展示自己知识分子的形象,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并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卫士,观察着社会中人民的状况,一有违伦理和道德的事情就跳出来大放阙词;对自己的家人和亲人则表现得让他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突破桎梏,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革命的先行者,而是革命成果的享受者。

守旧的知识分子,有的是参与反抗和革新,但是再旧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不妥协;有的干脆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拥护者,时刻捍卫封建统治。这一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有四铭和高尔咄,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铭是《肥皂》中鲁迅塑造的典型封建思想的护卫者,是守旧派和小市民的代表,他反对一切与新有关的东西,包括西方先进的文化、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无知曲解接触的新事物,并且在家中极力维护封建家长制。他面对女性的解放,总是充满敌意和愤怒。对新学,他厌恶至极,尤其是对女性上新学,更是批判、愤怒和反对。对西方先进的文明也表现出不接受、不学习,当他听到自己不理解的外语时也表现得极为敏感,总是怀疑别人再说他的坏话或者是危及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地位,并对正确的结果表现出更多的怀疑和质疑,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愚昧无知和保守。但是在对于子女方面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新思想,虽然他反对新思想,但是也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儿女学习新学和西方文化,他表现出了一定的支持,从另外的层次考虑,也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封建思想和礼制的垂死挣扎,只是自己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罢了。从长辈的角度来看,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后辈在新时代也占据知识分子的地位,让他们不在沦为旧社会的工具,而是让他们吸收和学习新知识和新文化,但是并不愿意让他的儿女走在革命的行列。

高尔咄与四铭相比其思想更加解放了一步,但是也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可以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并且为自己树立了文学家的形象,成功打入了新知识分子的内部,并且由于作品的创作成为了女校的一名教员。他的生活处于新旧思想的融合处,从而产生了他这个思想异类,他的表象成功欺骗了对他信任的新国民,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无恶不作和不学无术的史学家。他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些民间传说或者是演绎,与真正的历史背道而驰,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他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讽刺作用,他自称高尔基的忠实粉丝,但却是个伪君子,对历史文学一窍不通。而这样的知识分子,正是在封建思想下长期压抑的释放,面对新的文化,沐浴着新闻学的新风,却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

(三)觉醒的知识分子

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被当作怪物一样看待,虽然他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改善,不仅社会环境对他们无法接受,就连同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之间也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从而加剧了另类的存在。作为亲人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代表广大群众的亲人,严重受到了社会的排挤,所以这时的知识分子是相对孤立的。因此他们也处于生存危机的边缘,本就底气不足,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彻底失去坚持的意义,从而一直颓废下去。

为革命献身的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的思想,反封建反帝制,企图建立民主共和。他们的意识虽然已经觉醒,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群众的愚昧无知,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无法理解革命者的作为,从而使觉醒的知识分子鲜血白流。鲁迅在作品《药》里面就刻画了一个革命者形象的觉醒知识分子——夏瑜,他被描写为坚贞不渝、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革命者,面对反动统治也毫不畏惧,就算牢狱之时也不忘宣传和策反狱卒。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些觉醒的知识分子,只是拥有了一腔热血,对于如何谋略和经营,怎样获得政权并没有实质性的经验和计划。在斗争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阶级的因素,不能获得广大权重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可怜虫。

从鲁迅先生对夏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首先,夏瑜在生命最后关头终于认清了社会的事实,不是知识分子的不觉醒,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意识到自己传道的群众并不是真正的对象;其次,夏瑜的思想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理解,在夏瑜被害以后,他的母亲反而感到悲哀和羞耻,他的革命思想在宣传时,并没有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夏瑜的死只是平添了茶客们谈论的话题,为广大群众作为看客举行的一次表演。再一次揭露当时“吃人”的社会和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其影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去了。另外结合当时的环境,正处在辛亥革命失败的时期,也说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不具备群众基础。

而作为被现实所打败的觉醒者而言,这无疑是最痛苦的,《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的形象就是经过转变之后,又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青年时代,充满了激情,虽然也存在敷衍,但是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并不是真正的消沉;而到了中年,便开始了真正的敷衍,曾经受到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变得日渐消沉,丧失了往日的积极斗志,最终,作为新知识分子得他逐渐失去了理想,迷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三、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

知识分子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存在,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代社会,代表的都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20世纪初是我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而知识分子就选择了在这个时期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时候改变当时社会的环境了。

鲁迅生活在中国最混乱的时期,封建制度体系已经崩溃,新的社会制度还未确立,国家命运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并不断地在错误和纠正中度过。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旧社会制度余威犹存,必定会对新生政权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这些知识分子不断地弱化封建思想的影响,加快新文化的建设,防止封建势力的反扑。但是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彻底净化社会环境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巨大的冲击下,这些知识分子很快陷入了困乱之中,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江,更不用说当时的群众了。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其表现手法也比较特殊,不仅仅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设计,同时将人物至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烘托出社会中的吃人现象,合理的借用了大时代的背景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让人物的每个变化,都充满了时代色彩和社会现象,这样就让人物的典型性显现了出来,让塑造的每个形象都成为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夏瑜孔乙己知识分子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在博尔塔拉留影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