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辽宁海洋文化研究

2020-12-08 09:20孙晓燕赵光珍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辽宁文化产业海洋

孙晓燕 赵光珍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辽宁海洋文化

辽宁省作为中国大陆同时拥有黄海和渤海的两个省份之一,其海岸线长达2110 千米,是我国各省海岸线排名第四的省份,有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六个地市紧邻海岸,海洋文化地域广阔。

海洋文化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深入认识应运而生的,临海只能作为海洋文化产生的的先决条件,并不是其产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换言之,不是所有临海地区都具有海洋文化,它的出现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特定的产业结构。辽宁有着海陆兼备、背陆面海的有利先决条件,加之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在此地得以萌发。

辽宁省在“一带一路”总体发展格局中的机遇和优势凸显,主要表现在:辽宁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涵盖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及海洋强国倡议,在其发展要求中强调,要加强大连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辽宁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二、现阶段辽宁海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阶段辽宁海洋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辽宁是临海大省,海洋环境多样,海洋资源富饶,地域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海洋文化产业基础条件雄厚,这些都对建设极具特色的地域海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环境优势明显。辽宁省地处亚欧大陆东端,我国东北地区的南端,是黑吉辽三省中唯一的滨海省份。辽宁紧靠黄海、渤海两大海域,海岸线长达2878.5 千米;省内滩涂总面积约1696 平方千米;浅海水域面积约34990 平方千米,有岛、坨、礁共506 个,总面积189.21 平方千米。蜿蜒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和大量的岛屿,为养育特色海洋文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海洋文化资源富饶。辽宁的文化渊源来自于鲁津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海洋文化资源尤其富饶;滨海湿地、近海养殖、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海鲜美食等方面又滋养了多种多样的海洋渔业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渔业民俗文化、海洋运动文化等其他海洋文化资源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些富饶的海洋文化资源支撑着海洋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辽宁地区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技术相对成熟,特别是“海上辽宁”的倡议提出之后,海洋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滨海观光业作为辽宁地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其他海洋产业共同发展,从而促使沿海六市的海洋业蓬勃发展,规模和质量都逐年上升。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辽宁逐步形成全新的开放格局,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贸易往来,更与周边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成为了经济贸易合作伙伴。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方的沿海省份,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地理位置的优势,辽宁都无可厚非的承担着海洋文化发展的重任。

辽宁的产业优势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辽宁发展海洋文化提供了宏观意义上的政策支持。辽宁自建国以来拥有着工业大省的地位,轻重工业双管齐下,兼具现代化、集中化的农业雄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辽宁拥有东北地区密度最大的陆海空运输网络,日趋完善的通信、能源、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实力。

(二)现阶段辽宁海洋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从整体来看,当下制约辽宁海洋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海洋文化意识。对海洋的认识,一般首先着眼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极低,普遍缺乏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意识。在走向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恶性破坏的现象,海洋环境受到极大污染。海洋意识的淡薄和海洋法规制度不完善是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其次,极速发展的城市化和不计后果的工业化恶性消耗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使得海洋文化产业举步维艰。建国以来辽宁省积极走在工业化建设的前列,打造了一批重工业城市,各类重工业产业在辽宁落地生根发芽并根植在辽宁发展的沃土中,使得生态资源过分损耗,自然环境日益衰败,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资源基础薄弱,环境条件较差。

最后,现阶段辽宁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粗放性开发造成了资源成本的浪费和产业结构畸形;文化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长远规划。现阶段,辽宁省六个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市场化的集约化的程度较低,没有形成有效的带动型企业。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配套政策来扶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效能较低,管理混乱、竞争过度、重复投资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海洋文化的合理路径

(一)全面提高海洋文化意识

注重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手,将海洋文化意识寄托于大众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中去传播扩散,让其成为辽宁文化的新名片之一。首先,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加大对海洋观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制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开设海洋法、海洋观、海洋文化等地方课程,尤其注重高校对海洋法律相关课程的设置,从法律规范层面培养海权意识。其次,建立具体制度,以吸引和鼓励献身海洋、开发海洋事业的人才,借用名人优势,开展文化宣传,进一步推动海洋文化建设。最后,要加大海洋科学研究投资,推动海洋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科学研究既是滨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海洋文化是否先进科学的衡量标准。

(二)积极促进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建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基地。辽宁省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的建立,不仅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且要重视不同城市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断探索海洋文化的独特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提高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的示范性和代表性。

以品牌为先导,形成海洋渔业文化产业规模。品牌是地区的优势、独特产业,是建立产业规模的前提;而产业规模则是地区优势、独特产业的孵化场。辽宁省海珍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养殖、捕捞、加工特色海珍品从而获得本土品牌,开拓海珍品市场,进而形成海洋渔业文化产业规模,可以使其海洋渔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以海洋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构建海洋生态文化产业框架。目前,辽宁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资源的枯竭与海洋环境的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海洋产业的发展愈加积极,海洋环境的命运愈加险恶。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面规划和协调海洋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结论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辽宁海洋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原因还在于延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价值取向,民众海洋意识淡薄,政府、社会、公众的重视力度不够。以传统海洋文化为根基,海洋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为契机,提升海洋文化的影响力为动机,辽宁的海洋文化建设将是当下又一大新课题。换而言之,增强民族海洋观念,发展新时代海洋文化,不仅对辽宁的发展意义深远,更具有全局性的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辽宁文化产业海洋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