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及解决策略小议

2020-12-08 15:55陈慧珍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群体

陈慧珍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群体更是被社会高度的认可,高校教师群体以高层次的知识水平、以高校为活动空间的高层教育行为,其师德素质素来被人们所推崇。伴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旺盛,高等教育也从精英走向大众,这也对高等教育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特征

(一)先进性

高等教育由于其特殊性,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社会接受与认同程度比较高,对社会其他群体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能够引领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树立。教育的对象高校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主要推动者,他们往往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关注热度,要保证他们能够正确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道德与素养是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较于其他职业,其要求要严格得多其标准更高,更具先进性。

(二)示范性

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具有自我意识的辐射性,他们主观能动性强,渴求知识,精力充沛,尤其是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与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习的欲望强烈,都是明显的群体特征。高校教师作为现阶段他们所能接触的到学术人才,能够较轻松地为大学生所接纳。而高校教师的言行,都能够直接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获得直接的反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基于他教导学生的道义上的权利,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这正是激励学生要实现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的生气蓬勃的力量。

(三)时代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而高等教育更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端人才,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再次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奉献性

教师是一个需要有奉献精神的职业,而且他的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长时期的付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身上必须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浪潮也悄悄席卷原本宁静的校园,校园外较高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水平对高校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人格都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能否守住寂寞,彰显出“两袖清风书华章”就成了社会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奉献精神的新要求。

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一)忽视政治学习,政治能力退化立场不坚定。一些青年教师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而一些高校教师受到西方“学术”或“社会”思潮影响,自以为高深,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缺乏理解,在生活中甚至是课堂上发表主观、臆断、偏激、不负责、不正确的言论,对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的学生尚在形成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注重个人利益,重视名利,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大学校园是清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在校园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这本无可厚非,兼职或第二职业只要在国法校规规定范围之内,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便不应当反对,甚至一定程度上应当鼓励。但一些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影响教学质量,耽误教学进度,甚至出现了教学事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抹黑了高校教师形象。此外对科研、业务等直接关系到职称评定的相关内容投入较大热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至于繁琐的同时也缺乏明确奖励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更是避之不及,拒绝担任班主任与兼职辅导员的现象屡屡发生,没有担负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三)教师专业素养缺乏。在高校群体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年长教师都在面临着巨大教学压力,近些年来新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高等教育阶段学情的不断变化,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伴随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走出大学校门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他们这一群体才识过人、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极大地缓解了高校教资力量紧缺的问题,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其中很大一部人并非师范专业毕业,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匹配失衡,教学理论薄弱、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技能欠缺,学生难以跟上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一些年长教师,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但对实事热点与学术前沿缺乏敏感,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容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学习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偏低。

(四)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机制落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学校重视到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师德素养的考核问题,各学校乃至各院系都建立了一套相关的考察机制,也取得了极大成绩,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提高了。但是教师师德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单一,一般以院系为单位,每年一次,以学生评价作为主要内容,一些教师担心职称或绩效奖金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甚至纵容学生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而不加以反对,败坏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

三、解决当前教师师德素养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党和人民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应当改变政治学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积弊,帮助教师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体系,实现高校教师政治能力与业务水平双丰收。

(二)学校院系注重制度、加强对高校教师群体道德建设工作、建设在日常工作中重视监督与考察,从制度上对师德素质问题进行监控。师德教育不应当只存在新入职教师培训时期,而应当系统化、长期化,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结合。建立淘汰机制,对于师德领域突出的老师,予以物质或文化上奖励,推动群体强化师德意识。面对严重违反师德的高校教师,绝不姑息,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维护高校教师形象。

(三)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一个科学的师德考核机制,对高校教师师德素养的提高有不可企及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考核机制形式单一,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与反馈,时间固定,不利于参评者的跟踪落实,方式传统,缺乏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应用。只有将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建设,才能帮助高校教师认识自我,寻求解决自身问题之道,缓和学校内矛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经济压力突出,在经济上是处于劣势的群体,也是师德风险的高发人群。学校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提高师德素养的奠定经济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教师群体来说,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课题,如何加强需要高校与高校教师二者积极探寻,找到合适的途径,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群体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