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20-12-08 15:51
山西青年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师应心理健康德育

晋城技师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自身的人才竞争优势,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学生以中考落榜生为主,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年龄偏小。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的人生转折期,不仅要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还要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心理、性格尚未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不良行为。但其心理可塑性强,在尊重其个性成长的前提下,只要能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其积极的引导,就能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另外,教师也应当为中职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肯定的宽松学习环境,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以进一步培养其心理素质,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无法被相互取代。德育主要指的是通过严谨、严肃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并对思想价值观进行塑形,通常以德育课以及德育管理的方式进行呈现,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交流、心理疏导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轻松、随性的特点。但两者都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能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意志进行积极向上的科学引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问题。此外,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如果学生因心理原因而造成德育方面的错误,则可以通过谈话、说教等方式进行解决。同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制定、警告等德育方式来进行控制。

其次,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补充。在德育教育下,中职学校制定的准则主要针对大群体,对个体主观感受的重视程度不强。而中职学生大多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极有可能因沟通不畅而对学校的硬性规定产生抵触、反感情绪,甚至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一系列过激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状况,在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时,能通过科学的开导、答疑帮助其解开心中的郁结,以避免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1]。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在需求,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德育方案,通过柔性的手段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职德育教材的内容主要以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为主,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同时随着社会主流意识的改变,德育的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无法通过德育而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

二是大部分中职学校均以课堂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缺乏新型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引入现实的社会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其对道德价值的理解。

三是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普遍偏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大,所以部分学校为方便管理,常通过严格的惩罚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度较低。也有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能做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不注重与德育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一些中职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认识偏差或者不良行为时,常将其简单地归结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也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其人格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止德育教师,各科任课教师都应转变观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问题不同于身体问题,有些学生虽然在校表现良好,无不良行为,但可能只是表面现象。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学习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分析社会实际现象的能力,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与反应,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帮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一是要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形成优雅的教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2]。二是要抓住教育的每一个时机,注重课外的情感渗透,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精神影响。

(二)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常规教育,不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才“被教育”,使其能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同时教师也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通过熏陶、开导等感性教育手段实现学生行为以及感情的养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想象、感知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以及教师需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积极引入情感、认知、判别、行为等评价指标,以保障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应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思想变化情况,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应注意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以及信心,试着与学生交朋友,以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初入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环境以及周围同学尚不熟悉,容易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喜好、学习家庭状况,并进行科学的关心教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能发自内心地尊敬教师,喜爱教师。

(三)实现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目前独生子女在中职学生中所占有的比重相对较大,由于部分家长过度溺爱,所以一些学生常存在唯我的意识,甚至不愿意融入集体。基于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竞争意识,通过建立科学的良性竞争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其能形成更为积极的生活观以及学习观。另一方面,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较差,阅历不丰富,在步入社会之后,很难独自应付各方面的事物。基于此,在中职教育中适当地让其体验受挫,对其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都应向学生灌输“人生不可能凡事如意”的思想,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以便更好地迎接生活以及学习上的挑战,使其相信唯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素养,能帮助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创设情境,积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并预留足够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可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表演、辩论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荣誉感。

四、结束语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维护其心理健康,而且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助于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3]。因此学校及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更多的关注,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以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教师应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