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岳西高腔的“喜曲”和“正戏”

2020-12-08 09:34陈博洋河南大学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南戏高腔剧目

□陈博洋 河南大学

岳西高腔的剧目大多与明代青阳腔剧目有相同或重叠之处,与明代青阳腔各刊本基本一致,因此,学界一致认为岳西高腔的正戏大多继承了青阳腔,其余则是结合了岳西境内本土文化及对社会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发展。据统计,岳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整理完善,共保存下来剧目140 余种,曲目300 余出。

一、喜曲

岳西高腔传统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其中大部分剧目属于正戏,其余属于喜曲。现存喜曲有50 曲,加上正戏中被借用的少量“代喜曲”,共70 余曲,虽然喜曲在数量上和正戏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喜曲使用频率非常高,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这70 余曲中,“专用喜曲”50 曲,根据其内容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赐福、庆寿、送子、进宝、灯会、家教、贺屋、贺婚、饮宴等10 个类别,所唱曲目均为颂祝、吉庆之词,如庆寿要唱《八仙庆寿》《九世同居》《讨寿》,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所以喜曲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除喜曲以外,还有不少代喜曲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娱乐,这些代喜曲来源于明传奇的单出或某一戏曲的唱段,如《三请贤·子龙救主》《古城会·降曹》《古城会·过府》《洛阳桥·许愿》等共24 出代喜曲。

喜曲的实用性与通俗性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民风民俗紧密结合,因此符合节庆活动或传统节日的喜曲被人们接受且被广泛传唱,在充实传统民俗活动的同时,又丰富了自身剧目的样式。在岳西人民的生活中,喜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历史、民俗文化的需求。

二、正戏

经整理分类可发现正戏以明传奇为主,多达260 余出,数量之庞大充分体现了青阳剧目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造诣。其剧目类型涉及范围广泛、种类齐全,文武兼备,且内容大多与剧作诞生时代息息相关。从风格类型来看主要有历史、宗教、神话类型的剧目,如《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劝善记》《长生记》《大度》《小度》等。

无论是正戏还是喜曲,都是对青阳腔的发展与延续,经明传奇作家改编的南戏约50 多种,共120 余出,仅在徐渭《南词叙录》中涉及的曲目就占五分之一。可见岳西高腔剧目来源大都与南戏有关。据相关书籍记载,南戏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声腔,它产生于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的浙江温州,是与北杂剧相对的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到了明代,人们把当时的剧本统称为“传奇”(其中包含被文人改编的北杂剧),根据学界定义,明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延续发展而来的,是南戏剧目特有的称谓,它是一种戏曲剧本形式,也有的将明传奇称为“南戏戏文”。明传奇作为明代戏曲的主体,在中国戏曲史和传统戏曲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大量资料及笔者的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岳西高腔剧目来源于明传奇剧本和宋元南戏相关曲目,如五大南戏《琵琶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荆钗记》等各种传奇剧目,还有《清风亭》《胭脂记》《跃鲤记》等著名南戏曲目,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二,岳西高腔剧目也有改编于明末清初一些佚名作家所创作的剧目,如《铁冠图》和《杨妃醉酒》。晚清到抗战时,岳西高腔还吸收了那个时代的民间戏曲剧目,如《反清朝》是关于太平天国反清朝的戏,曲词大胆且符合当时的背景。

其三,一些岳西高腔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戏的一些剧目虽没被青阳腔保存,却意外地在岳西高腔中得以保留,这对南戏的研究和岳西高腔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无论喜曲还是正戏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与岳西人文环境、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民众审美习惯紧密相连,也是岳西高腔历经四百年仍能保留至今的原因。岳西高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深深融入岳西的民俗文化之中,有着戏剧学、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南戏高腔剧目
舞台剧目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优秀剧目进校园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