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成功经验对常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的启示

2020-12-08 02:01季美娣
作物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五常市稻米水稻

张 娜,季美娣,李 杰,季 平,季 忠

(1 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常州 213001; 2 常州市金坛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常州 21320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稻米产业作为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稻米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另外,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同时,粮食供给也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现阶段正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的好时机,稻米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五常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大市,其水稻产业也是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其产业发展已趋于成熟。本文以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五常大米产业发展的现状、五常大米种植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因素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旨在借鉴五常稻米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常州市稻米产业振兴策略。

1 五常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户种粮积极性高,水稻面积稳中有增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一。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探索一条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道路,是“五常大米”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粳稻主产区,五常作为黑龙江省优质稻米的主产区之一,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其水稻种植面积与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政策要求一致,稳中有增(表1)。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五常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五常市水稻播种面积为143 667 hm2,占黑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的3.67%;2016年五常市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43 667 hm2,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3.66%;2017年五常市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49 400 hm2,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3.78%。

表1 五常市水稻播种面积情况

1.2 产业集聚化程度加深,合作社等企业不断壮大

农业专业合作社因兼顾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业务,可有效促进区域品牌的高效运营。五常当地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壮大,促进了五常稻米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五常稻米区域品牌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合作社聚集并扩大规模,从而获取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增强五常大米的市场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五常市合作社数量增加明显,合作社规模从1062个发展至2016年的4325个。联结农户数量、耕地面积增幅较大。可以说,五常稻米生产的集聚趋势明显,产业的集聚化程度日益加深。

表2 五常市合作社数量和联结情况[1]

而且,由于五常大米区域品牌在市场上表现出的强大获利能力,对其他优势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由此引发稻米加工业、物流运输业等产业的汇聚和融通。例如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稻谷加工园区和大米物流园区在哈尔滨市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伴随着区域品牌市场号召力的不断增强,农产品区域品牌产业集聚效应也将不断增强。五常市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收购、仓储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稻米加工企业,特别是五常市稻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较为快速。根据哈尔滨市统计年鉴,2012—2015年五常市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前100名)分别为4、10、15和18 家,呈快速增长趋势。

1.3 稻米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为加强五常稻米品牌保护、提升五常稻米品牌价值,五常市从2015年起先后制定了《五常大米质量检测标准》《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2019年进一步通过8个方面的标准,梳理了五常大米从种子繁育到加工销售的27个流程99道工序生产标准体系:《五优稻4号水稻种植环境质量要求》《五优稻4号水稻种子繁育技术规程》《五优稻4号种植技术规程》《五优稻4号水稻种植投入品通用》《五常市优质粳稻存储技术规程》《五常大米加工技术规程》《五常大米质量技术要求》《五常大米溯源管理规程》。通过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更好的引导农民按照标准种植优质水稻,促进了五常稻米产业提质升级,五常大米品牌效应不断扩大。2015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425.92亿,在2015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位居食品类前列。2017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39.55亿,位列地标品牌大米类全国第一。2018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70.70亿,在中国·黑龙江首届国际大米节上荣获金奖;在2018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粮油类中位列全国第一。

2 五常大米种植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因素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五常市是农业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稻米之都”的美誉。五常大米,更是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五项荣誉于一身。五常大米种植,形成规模化经营,其发展过程可追溯至1994年[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技术和政策。

2.1 自然环境

五常市拥有平坦的地势条件、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是稻米生长的关键。五常市地域呈狭长形,东南临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西麓,西北接松嫩平原。地势东南部较高,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属平原地带。五常作为一季寒地粳稻产区,累年月平均气温4.6 ℃,年平均降水量 585.70 mm,≥10 ℃活动积温2700 ℃左右[3],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水稻成熟期较长,这是五常稻米产业发展的先天自然条件优势。

五常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冬季极端严寒,冻结期长达5个月。这种气候条件虽然不利于植物残体分解,却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因此,五常拥有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黑土地”。五常市现有耕地259 200 hm2,其中水田面积147 133 hm2,以水稻种植为主,其水田土类为水稻土,属黑土的一种,土种包含洼泥草甸田、草甸田、甸黑土田、黑土田、洼甸田[4]。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肥力高,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

五常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力资源丰富,为稻米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其中:二级支流有14条,三级支流达到274条,河流总长约2240 km。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100~500 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为500 mm,西北部为100 mm。拉林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斜贯境内。

2.2 水稻育种技术强

从1993年五常大米产业创业至今,五常大米种植多采用当地培育的品种。

五常市本地水稻育种史,也是五常大米的产业发展史。五常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当地稻米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五常辖区内主要育种机构有五常市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其中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不仅在五常大米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还在提高整个东北大米的品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该所选育的品种为亲本培育出的龙稻16、松粳19、松粳22等地方品种已经扩种到黑龙江北部、吉林、辽宁等地。五常大米的成功与当地水稻育种科研力量的贡献分不开(表3)。

表3 不同时期五常水稻种植的主要品种[2,5,6]

2.3 行业措施与政策扶持

2.3.1 政府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政府政策的扶持,为五常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保证(表4)。2001年哈尔滨市政府提出,实施良种工程,扩大优质品种五优稻1号种植面积,对五优稻1号的品种表现给予肯定并鼓励推广。哈尔滨和五常市政府之后相继出台政策,多次提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五常大米知名品牌。

在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5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围绕“五常大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五常水稻优势条件,打造全国一流水稻示范区。2015年后,五常市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强五常稻米品牌保护、提升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在制作标准体系、提高水稻良种繁育水平、严厉打假和加强宣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包括修订完善《五常大米质量技术标准》,制定完善《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现代化营销策略,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五常大米;强化种子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五优稻4号提纯复壮及新品种研发应用;建立五常大米从种子繁育到加工销售27个流程99道工序的生产标准体系,开展“三用三不用”行动,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等。

表4 政府对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制定的政策及重点措施

2.3.2 政府政策引领,行业协会、大米集团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稻米产业健康发展

五常市稻米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是政府、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五常大米产业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则依靠稻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五常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加快五常大米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大米集团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对大米品牌、大米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品牌营销手段,以期将五常大米打造成国际一流农产品品牌。

行业协会组织,对激发稻米产业发展活力,整合共享稻米企业信息资源,规范五常市稻米产业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规范产业市场方面。如五常市大米协会,宗旨是开发五常大米品牌,监控五常大米质量,整合五常大米品牌,保护五常大米信誉。协会按章程开展工作,并于2001年申报并取得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2019—2020年五常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修改大米协会章程,规范产地证明商标使用权,加强对五常大米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域内外掺混、冒充五常大米行为。

3 稻米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3.1 供需矛盾日趋严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严重

五常大米品牌是黑龙江省首个获得国家工商局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随着五常大米品牌的发展,因供需失衡呈现了“天下大米乱五常”的局面。媒体曝光五常大米造假事件,更是极大的损害了五常大米的品牌信誉。按照目前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大米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而以央视2016年公布的数字,全国在售的五常大米有1100万吨左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真正的五常大米,特指五常稻花香米,“稻花香”价格近年来水涨船高,通过掺入价格较便宜的长粒香等其他品种,可降低售价,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利益。二是全国各地把大米发到五常再包装,贴上五常大米的标签进行销售,利用“五常大米”的标牌获得利益。三是五优稻4号品种已种植多年,本身存在品种退化现象,只有具有培育能力的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才能提供品相品质合格的种子。农户用了劣质种子种植也会导致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的五常大米。

为了规范五常大米销售市场,确保消费者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五常市投资3200余万元建设了五常大米网,全面推行“三确一检一码”(即确种子、确地块、确投入品、质量检测、博码技术)防伪溯源应用体系,亮出正规销售渠道和防伪标识,实现了全产业链下的农产品质量无死角追溯。每一袋五常大米均采用“一码锁定”的方式,让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有据可依,成为“有身份”的大米。

3.2 土壤有机质消耗严重,土壤质量下降较快

目前大量研究证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土壤酸化板结、盐渍化加重、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病率提高、影响土壤微生物稳定性等问题。东北黑土地从开始开垦,就重利用轻养护,致使黑土流失退化问题突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产力下降。五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农作物种植越来越依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2015年五常市农用化肥施用量为66 270 t,2016年为65 010 t,2017年为61 761 t。为缓解这一问题,五常市水稻生产上大力推行“三用三不用”原则。“三不用”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三用”即一是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二是施用生物类药剂,实施统防统治,采用物理方式防治;三是除草上用基质板育苗、纸膜覆盖、鸭稻共生、人工除草。2018年五常市实施“三用三不用”水稻种植面积5.33万公顷,2019年要求落实6.66万公顷。还制定了《五常市土壤保护实施方案》,这些都是为实现“三减”采取的有力措施。

3.3 品种选育遇瓶颈,缺后继当家品种

目前五常大米应用的品种主要是于2009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的五优稻4号。农作物品种经过多年种植,必然会出现品种退化现象。品种退化主要表现在作物品种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优良性状,出现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抗性减弱,生活力降低等现象。虽然可以通过加强人工选择、搞好良繁体系、改善栽培条件等延长品种利用时间[7],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应用问题,加快品种选育步伐,选出新的当家替代品种才是最有效的途径。目前,五常当地缺少后继当家品种,一方面是因为五优稻4号从食味、外观、营养、碾米品质等多方面都表现优良,新品种要优于五优稻4号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种植户和消费者观念里认为五优稻4号是最好吃的东北大米,所以新选育品种要同时被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而大面积示范应用比较困难。

4 对常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的启示

4.1 利用自然条件、地域优势,狠抓政策驱动,促进稻米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省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北携长江,南衔太湖,生态资源良好。东与无锡相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无锡、安徽宣城交界,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区位条件优越。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推进长三角地区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长三角地区稻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住长三角稻米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狠抓政策驱动,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农业品牌的创建,融入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中,才能有效提升当地稻米产业的竞争能力。

4.2 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耕地质量堪忧。江苏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明显。施用人畜粪便、有机肥等传统农业措施的缺失,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8~10]。在稻米产业发展中,最为根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资源。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是稻米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区划定、轮作休耕等措施提高田间基础设施水平和耕地基础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残膜回收利用等,到达改善耕地质量的目的。

4.3 深化区域品牌概念,升级稻米文化,创新稻米产业营销模式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模式是以“区域名+品类名”的出现,即在某一特定农产品名前添加上特定的地理产地名[11],例如东北大米的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盘锦大米等,又如溧阳青虾、长荡湖大闸蟹、金坛雀舌、天目湖白茶、阳湖果品等。在2018年公布的“苏米”十大区域品牌中,射阳大米、淮安大米、兴化大米、泗洪大米、建湖大米、姜堰大米、宝应大米、阜宁大米、如东大米、海安大米的名称均是“区域名+品类名”模式命名。这种命名模式,方便记忆,并可以向消费者直观展示宣传产品的产地,提高地区知名度。目前,常州市大米品牌众多,有苏牌大米、溧湖牌大米、黄金村牌大米、溧之香牌大米等20余个,其中苏牌大米和溧湖牌大米获“常州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所有大米品牌中,仅黄金村牌大米冠以产地名。

稻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营销。创新稻米品牌营销模式,升级稻米文化是重要途径之一。五常大米产业之所以成功,且不断发展壮大,与其营销“稻米文化”分不开。例如,五常金禾米业有限公司,以不同的故事主题,生产“圣上一品”“田作故事”“常新农夫”三个品牌产品。“圣上一品”以追溯五常水稻种植历史为依托,打造高端“贡米”产品;“田作故事”以“种着好米、哼着歌、聊着梦想、写生活”“妈妈做的米饭,又香又甜、真好吃”“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大事儿”,打造“用心耕作米,用爱讲述故事”的中端产品;“常新农夫”则是以“五常新农夫、幸福的味道”作为品牌文化,打造普通产品。江浙一带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稻米文化博大精深,用蕴含丰富故事的稻米文化推荐产品,拉近与消费群体的距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

4.4 建设高质量无公害的绿色稻米产业基地,提高稻米品质

面对五常市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种粮积极性不断增长的现状,为实现五常大米品牌利益最大化,自1993年开始,五常市实行了绿色战略口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顺应消费者需求,生产绿色无公害稻米,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户收益。1993年五常市实行绿色战略口号后,首先从3个乡镇开始整顿,建设和打造高质量无公害的绿色稻米产业基地,到1994年10月开始使用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此后,基地面积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33万公顷,扩展到如今的10.67万公顷[12]。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在保产能,甚至提产能的前提下,打造高质量无公害的绿色稻米产业基地。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两种模式:一是积极探索推广稻鸭共作、稻虾种养、稻蛙共作等综合种养模式。目前,本市主要以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为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够大幅提高农户收益。据调研,稻虾共作经济效益约为30 000元/hm2。二是推行“一村一品”生产模式。通过“一村一品”生产模式,实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品牌的创建和提高产品知名度。

4.5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农业企业的长足发展,对于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至关重要。目前常州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3家、市级66家。这些企业主要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促进稻米产业发展,必须要发挥稻米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营造优良的稻米产业发展环境,从而实现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金坛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与学习。金坛江南春米业以优质稻米产业为主业,集“产、加、销、科、服”于一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品牌—营销—物流”的链式开发模式。近年来,其优质稻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主要做法:一是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原粮生产基地;二是规模化订单生产,在长荡湖畔联结农户建成0.67万公顷生产基地,2018年优质稻订单生产较常规稻每公顷净增效益1878.90元;三是带头创建产业联盟,提高金坛优质稻米产业市场份额;四是实行“苏牌”大米品牌营销,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深产业集聚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扶持。目前,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补贴、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稻谷补贴等方面,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给予支持较少。稻米产业的供应链及交通运输情况对稻米加工、稻米的销售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降低或取消稻米流通中的公路收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可有效提高稻米流通效率,拓宽市场。

4.6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力度

健全质量追溯和质量标准体系,严把品牌大米质量关。五常大米先是制定了《五常大米质量检测标准》,从标准的高度界定了五常大米的质量优劣和真假。2019年又针对当家品种五优稻4号,通过8个方面标准的制定,对其生产销售过程进行了规范。目前苏南地区优质稻米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品种有南粳9108、南粳46、南粳5055、宁粳8号等品种,其中南粳46、南粳9108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南粳46多次在国内外的稻米食味品鉴上获得好评及嘉奖,有“江苏最好吃大米”之称。南粳46的推广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应进一步健全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力度,最大程度的保证品牌的价值稳定,为振兴稻米产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五常市稻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谈五常水稻种植快速发展的因素
五常市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