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方言的被动句式及其来源

2020-12-09 21:46郭洪燕
关键词:合江官话被动

王 平 郭洪燕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四川省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东临重庆市,南接贵州省,北部和西部分别连接泸州市江阳区和纳溪区,面积2 414 平方千米,人口约91 万(2017 年),境内方言属西南官话西蜀片岷赤小片[1],是笔者的母语方言。

合江方言的被动句包括无标记被动句和有标记被动句,前者如“碗打烂了水吃完了”,后者如“碗着打烂了|水得他吃完了”。这种使用特定介词作为标记的被动句式,在合江方言中共有六种,它们是“着”字句、“得”字句、“拿给”句、“等”字句、“挨”字句和“尽”字句。一个县域方言有这么多标记被动句实为罕见,本文将对它们加以描写,考察它们在其他方言的分布情况,进而探究其来源。

一、合江方言的六种标记被动句

(一)“着”字句

“着”字句是最典型的被动句,使用频率最高,与普通话的“被”字句很接近。比如:

①他着打了。

②他着狗吓哭了。

③他着偷了一千块钱。

④他着捉来吊起打。

⑤他着关在屋头屋里做作业。

⑥他着老汉儿爸爸拉回去关在屋头屋里做作业。

句法上,“着”字句可以是完全句,即受事、被动标记、施事和谓语动词各部分俱全,结构形式:NP1+着+NP2+VP,如②;也可以是隐含施事NP2的非完全句,如①。其中VP 部分可以是“动+了”(①)、动补式(②)、动宾式(③)、连动式(④)、兼语式(⑤)及连动兼语套用式(⑥)。

语义上,“着”字句的典型施事是人以及跟人关系密切的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如猪、狗、鸡、鸭、鸟、兽、蛇、虫等),非典型施事包括能对他物造成负面影响的有生物、无生物、自然力及事件等。典型的谓语动词具有[+多价性]、[+动作性]、[+结果性]等语义特征,主要表示人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行为,包括打击类、抢骗类和斥骂类动词。

语用上,“着”字句表示的遭受事件,对受事来说是不幸或不悦之事,或者说话人认为不幸或不悦之事,具有消极义,主观性比较强。普通话的“被”字句主要含消极义,少量含积极义,比如“他被提拔为局长”,“着”字句没有这种含积极义的用法。

(二)“得”字句

“得”字句是较为典型的被动句,使用频率次于“着”字句而高于其他被动句;一般表示人或物的去向或下落。“得”字大体可以按普通话表被动的“被”“让”理解。比如:

⑦剩饭得我倒了。

⑧笋子得猪啃了。

⑨坝子得她扫得干干净净。

⑩衣裳得她洗来晾起了。

句法上,“得”字句必须是完全句,结构形式:NP1+得+NP2+VP,施事成分NP2强制出现。谓语部分比较简单,一般是“动+了”(⑦⑧)和动补式(⑨),少量可以是连动式(⑩)。

语义上,“得”字句的施事主要是人,也可以是常见的动物及自然力(如猪、狗、鸟、虫、风、雨等)。受事主要是各种事物。谓语动词是常见的、具有“处置性”的动词,主要表示人对某些事物的正常处置,且“处置性”比较弱,一般不包含打击、偷抢和责骂类强处置性动词。

语用上,“得”字句主要表示已然处置事件,交代受事的下落、去向或变化,一般具有中性义,主观性很弱。有些“得”字句,比如“买米的钱得他输光了|买米的钱得他捐给灾区了”,动词“输”“捐”含有较强的主观性,使句子带上消极义和积极义,这不是句式造成的。如果把具有中性和消极义的“得”字句换成“着”字句,句子就会产生或加强消极义;具积极义的“得”字句不能换成“着”字句。比如:

⑪ a 剩饭得她倒给猪吃了。(合理使用剩饭,中性)

b 剩饭着她倒给猪吃了。(含“浪费或人欲食而不得”之义,消极义)

⑫a 卖猪的钱得他用光了。(轻微责备,消极义)

b 卖猪的钱着他用光了。(较强责备,消极义)

⑬a 她又得老师表扬了。(积极义)

*b 她又着老师表扬了。(不成立)

(三)“拿给”句

“拿给”句的使用频率比“着”字句和“得”字句低而比其他高。“拿给”大体等同于普通话表被动的“被”。比如:

⑭碗拿给他打烂了。

⑮桌子拿给他抽掀翻了。

⑯一件好事拿给他整黄了。

⑰电视机拿给老张按烂坏了,又拿给小李修好了。

句法上,“拿给”句也必须是完全句,结构形式:NP1+拿给+NP2+VP,施事成分NP2强制出现。谓语部分结构简单,一般为动结式,如例句中的“打烂、抽掀翻、整黄、修好”等。

语义上,“拿给”句主要表示人对事物的处置,施事一般是人,受事一般是具体事物。谓语动词是常见的处置性较弱的动作动词,一般不包含打击类和斥骂类。

语用上,“拿给”句一般表示已然“遭受”事件,具有较弱的消极义,也有少量含中性和积极义。具有消极义的“拿给”句可以换成“着”字句而突出消极义。

(四)“等”字句

“等”字句是非典型被动句,使用频率较低。“等”字大体等同于普通话表被动的“让”。比如:

⑱你把鸡关好,不要等强盗偷了。

⑲这些话不要等他听到哈。

⑳爬开,不要等我再看到你。

句法上,“等”字句也必须是完全句,结构形式:NP1+等+NP2+VP,施事成分NP2强制出现。谓语部分一般是“动+了”(⑱)或动结式(⑲⑳)。

语义上,“等”字句的施事主要是人,谓语一般由感知类动词充当,如“晓得”“看到”“听到”等。

语用上,“等”字句表示未然“遭受”事件,预示某事将会发生并对受事或相关的人和事不利,具有消极义,一般用于提醒、告诫、劝阻或威胁。因此,“等”字句只有否定形式,或者句子具有否定意义。

(五)“挨”字句

“挨”字句是非典型被动句,使用频率低。比如:

句法上,“挨”字句是完全句,施事成分NP2强制出现,结构形式:NP1+挨+NP2+VP。因为“挨”本为动词,“挨打”“挨叨骂”“挨整”等又几乎凝固为复合词,如果施事未出现,即说“他挨打/挨叨骂/挨整了”等,应分析为无标记被动句。

语义上,“挨”字句的施事和受事都是人,表示一人对他人的处置。谓语一般由处置性强的打骂类动词充当。

语用上,“挨”字句表述的是比较严重的“遭受”事件,受事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斥骂或其他损害;句子具有很强的消极义,无中性和积极义。该句式一般可以换成“着”字句,但消极义比“着”字句更强。

(六)“尽”字句

“尽”字句的使用频率很低,主要是少量中老年人使用。“尽”大体等同于普通话表被动的“让”。比如:

句法上,“尽”字句必须是完全句,结构形式:NP1+尽+NP2+VP。谓语部分结构简单,一般是“动+了”()和动补式()。

语义上,“尽”字句的施事一般是人,受事一般是具体事物。谓语动词具有一定的处置性,但处置性比较弱。

语用上,“尽”字句主要表处置事件,具有较弱的消极义,无中性和积极义。

总之,合江方言的六种标记被动句都具有处置性,其中“着”字句最为典型,使用频率最高,限于表“遭受”事件,消极义强;“得”字句较为典型,主要表人或事物的去向或下落,一般为中性;“拿给”句多数具有较弱的消极义;“等”字句表示未然的遭受事件,一般用来提醒或告诫别人,具有较强的消极义;“挨”字句主要表示打骂责备事件,消极义强;“尽”字句使用频率很低,消极义较弱。它们的用法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但各有各的用处,使语言表达更为精确。

此外,在合江方言中,“着”“得”“拿给”“等”“挨”“尽”既是作被动标记的介词,也是动词。它们作动词的用例如下:

李蓝指出,不同方言、不同地域往往使用不同的词语来作被动标记,大致说来,现代汉语方言的“拿持义”“给予义”“得到义”“遭受义”“使役义”这五类动词都有演变成被动标记的实例[2]。合江方言中,以上几个动词的语义归属如下:着、挨——遭受义,得——得到义,拿给——给予义,等让、尽让、任随——使役义。可见,合江方言被动标记的来源跟李蓝归纳的结论一致,都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至于它们如何由动词语法化为被动标记,学者们在分析其他方言时分别有所论述,本文不再赘言。

二、六种标记被动句在其他方言的分布①

合江方言的六种标记被动句也存在于其他某些方言。下面笔者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论著分别加以说明。

(一)“着/遭”字句的分布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5806:

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南充,贵州清镇、赫章、遵义、毕节,云南昆明、大理、腾冲、玉溪、水富、澄江、昭通、永胜、蒙自、曲靖、临沧

冀鲁官话:河北满城,山东利津

晋语:山西榆社

粤语:广东广州,广西陆川

平话:广西南宁心圩

据其他论著:

四川泸州[4]108、泸县[5]74、宜宾[6],重庆[7],贵州大方[2],湖北潜江[8]、恩施、建始、随县、利川、孝感[9],宁夏固原,云南鹤庆[10]666-668,湖南湘潭[11],江西南城[12],安徽枞阳[13]

(二)“得”字句的分布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5587:

赣语:湖南耒阳

吴语:浙江诸暨

中原官话:山西汾西、临汾

据其他论著:

四川泸州[4]108,湖南衡阳[14]、新化[15]、安仁[16],江西南丰[17]、南城[12],山西尧都[18]

(三)“拿给/拿跟”句的分布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4973-4974:

西南官话:四川成都、邛崃、自贡,云南水富

客话:四川西昌

据其他论著:

四川宜宾[5]

(四)“等”字句的分布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6186:

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湘语:湖南长沙

赣语:江西南昌、莲花、高安、宜春、永修,湖南平江

客话:江西上饶社溪,福建武平武东 粤语:广东广州

吴语:浙江金华岩下

据其他论著:

四川泸州[4]108、宜宾[5],湖北沔阳[19],湖南汉寿[20],江西九江[21]、波阳、余干、乐平、鹰潭、贵溪、彭泽[22]241-245

(五)“挨/捱”字句的分布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4744:

西南官话:湖南临武,云南蒙自,广西柳州、桂林

中原官话:安徽凤阳、五河

江淮官话:安徽怀远,江苏盐城、连云港

徽语:安徽绩溪

吴语:江苏南通

平话:广西南宁心圩

土话:湖南临武

据其他论著:

云南昆明[23]4、广南[24],湖北利川[25],广西桂北平话、桂南平话、白话[26]。

(六)“尽/紧”字句的分布

《汉语方言大词典》未指出“尽/紧”作被动标记的用法,据其他论著,以下方言有“尽/紧”字句:湖北孝感[27]、潜江[8]、沔阳[20],湖南岳阳[28]。

由上可见:

(1)六种标记被动句主要分布在西南及中南方言;

(2)“着/遭”字句分布范围最广,在西南官话中形成集中连片的分布区域,多与其他标记被动句共现且最为常用;

(3)“得”字句零星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和山西的少数方言点;

(4)“等”字句主要存在于赣语,在江西境内形成集中连片的分布区域,附近的客家方言也有分布;

(5)“挨/捱”字句零星分布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及广西平话白话等;

(6)“拿给/拿跟”句仅见于合江及其附近方言;

(7)“尽/紧”字句仅见于湖北、湖南几个方言点。

三、合江方言标记被动句的来源

从横向看,合江方言的标记被动句分布于其他多种方言;从纵向看,这些被动句正是来自多种方言,是方言融合的结果。

(一)合江人口的多源性

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瘟疫和饥荒,四川人口几乎丧失殆尽,合江也不例外。据《合江县志》[29]99记载,合江人口发展情况如下:(1)顺治初年全县幸存约120 户,官府召令逃往贵州的县民120 户回县,其他逃亡川民500 户迁居合江,此为土著共720余户;(2)康熙五十年(1711 年)后,湖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贵州等省移民陆续迁居合江;(3)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全县新旧承粮花户共8 577 户,28 375 丁口;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县共37 263 户,122 050 丁口。

清代“湖广填四川”是一场以湖广移民为主,广东、江西、陕西等省移民为辅的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湖广移民沿长江由东向西分布,愈往西、往南、往北分布愈稀,同时,广东、江西移民则愈往西分布愈密[30]91。

可见,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土著和多省移民奠定了合江人口来源的格局。

(二)一定规模的言语社团

清初合江土著共720 余户,主要居住在县城附近,使用原四川方言。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南方各省迁川路线有水陆两路:水路出鄱阳湖入长江,溯江而上;陆路由闽粤入江西,取道湖南、湖北或贵州入川。由贵州入川路径之一是经桐梓、习水、赤水到泸州[31]28-30。隶属泸州的合江位于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处,正处于贵州入川要道之上。所以,不论水路还是陆路,合江都是南方移民较早到达的地方之一。移民入川者多为家族及同乡一起迁徙,家族数十口或同乡数百人一同上路,到达迁入地之后聚族、聚乡而居,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

移民入川之后,基于同乡情谊,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同乡会馆文化。“移民会馆是同籍移民聚居同一地区的直接反映。只有当同籍移民在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之后,在当地建立同籍会馆才会有必要和可能。因此,移民会馆作为移民文化的物质见证,它也为研究各省移民在四川的分布提供了直接的依据。”[31]46同乡会馆在形式上主要是以原籍同乡集体名义修建相应的宫庙以祭祀乡土神祇、寄托乡土情怀,同时作为同乡聚会和议事场所,维系和巩固内部关系。据《合江县志》记载,合江境内曾有多处川主庙、南华宫、天后宫、万寿宫、禹王庙、关帝庙等,如今尚有部分遗存。它们分别为土著、客家、福建、江西、湖北等移民所建。据此也可推定,合江人口来自多个省份,各个群体具有一定规模,属于不同的言语社团,社团内部使用各自的方言土语。

(三)相对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自然方面,合江地形包括坝区、丘陵和低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适宜农耕,历来盛产水稻、小麦、红薯、高粱、大豆及荔枝、柚子、柑橘、桃、李等作物,并且很少发生长时间、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为农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社会方面,合江地处川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境内有长江、赤水河和槽河等阻隔,既能阻碍兵家纵横冲杀,又能使匪帮难成规模。根据同治和民国版《合江县志》记载,清初以来,合江未曾发生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兵匪祸乱②,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世代以农耕为主业,安土重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息繁衍,未再迁徙流亡。

总之,清初以来合江人口由原住民和多省移民构成,各个群体具有一定规模,分别带来各自的方言。在两三百年的历史中,多种方言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了如今的合江方言,其中六种标记被动句就是融合过程中多种方言遗留下来的。至于其中某种被动句具体来自哪种方言,尚需进一步研究,不能根据现在的共时分布作简单的关联。

注释

① 笔者分析所参考的论著,发现“着/遭”“拿给/拿跟”“挨/捱”“尽/紧”中“/”前后用字不同,这是不同作者在用字上的差异,实为同一个被动标记词。

②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清末石达开率太平军过境,进进出出两个多月,只波及部分乡村,影响不算很大。

猜你喜欢
合江官话被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合江农商银行助农取款村村通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
合江农商银行: 1957万元助春耕
合江荔枝历史文化渊源初探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