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进展及分析

2020-12-09 23:27胡文标
关键词:斑块炎性心血管

胡文标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31)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该病的发生同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可逆性因素以及家族史、年龄、感染等不可改变因素有关[1],且常常在季节变化、情绪激动、过劳、大量饮酒等情况的诱发下导致症状发作[2]。另外有学者认为冠心病本质上为一种炎症的假说[3],且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炎症疾病。炎症因子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其是由人体免疫细胞生成的内源性多肽[4],可对多种免疫反应进行介导,其不仅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发生,还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临床较为常见的炎症细胞因子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通过分析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对冠心病早期诊治意义重大。本文就炎症因子同冠心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1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1.1 hs-CRP

C反应蛋白为急性相蛋白,主要由人体肝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很低,当出现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刺激时浓度会明显升高。临床中采用传统方法检测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相对而言较低,因此仅能将其作为活动性炎症疾病的评估指标[6],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相关要求则不能满足,因此目前常检测hs-CRP。C反应蛋白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显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C反应蛋白在机体动脉粥样病变局部沉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分子以及化学趋化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发生;C反应蛋白可促使黏附因子的表达水平升高[7],对动脉壁内多种细胞、循环中的单核细胞进行调节,增加机体炎症因子的分泌,直接促发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会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进行调节,促使斑块形成;C反应蛋白会促进PAI-1的分泌,引起心血管血栓形成;C反应蛋白会对机体内炎性因子的分泌进行刺激,对炎性介质的促炎反应进行调节,参与了斑块的发生、发展。hs-CRP水平同冠心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且可作为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指标,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判断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 PAI-1

PAI-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生成的单链糖蛋白[8]。多种因素(内毒素、激素、细胞因子等)会促进PAI-1的合成,PAI-1在夜间12:00-6:00处于最高峰,且男性的PAI-1水平高于女性,并与年龄呈正相关。PAI-1可对纤溶系统活性进行调节,其水平增高会降低纤溶系统活性。当冠心病患者血清PAI-1水平升高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存在高表达情况,同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PAI-1可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加快凝血速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PAI-1水平升高会导致纤维蛋白在血管壁沉积的几率增加,从而促使血栓形成。

1.3 IL

IL是指在白细胞、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其能够在人体血管内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在炎性反应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3.1 IL-6

IL-6是由多种细胞共同作用而分泌的炎性因子,其作用包括:(1)IL-6可对机体细胞的生长、分化、基因表达进行有效调节和诱导;(2)IL-6可对机体免疫功能、代谢过程进行调节;(3)IL-6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了单核细胞内膜下迁移、促凝血性质改变等过程;(4)IL-6可促进骨髓造血、糖皮质激素合成,促使血小板数目及活性增加[9]。IL-6从以下机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1)IL-6可促使体内脂质沉积速度加快,形成粥样斑块;(2)IL-6对心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刺激,增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产生,进而增加血小板数量,形成血栓;(3)IL-6会导致炎性反应加重;(4)IL-6会诱导CRP、PAI-1等炎症因子的产生,促使斑块和血栓形成;(5)IL-6与TNF-α共同作用会大量产生相关抗体,促使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内皮沉积,加速血栓的形成。同时IL-6还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存在密切关系。

1.3.2 IL-8

IL-8的生物学活性广泛,不易被人体血清杀灭,因此局部浓度较高。当心肌细胞缺血3~4 h后可检测出IL-8mRNA升高,IL-8mRNA表达水平越高,表示心肌组织损伤越严重。IL-8表达水平也同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为:(1)IL-8在中性粒细胞活化后,诱导炎性因子进入至血管内皮下,进而损伤血管细胞;(2)IL-8引起血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会导致细胞变形反应、脱颗粒反应的发生,增加活性氧产生速度以及总量,从而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细胞造成损伤;(3)IL-8会刺激其他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

1.3.3 IL-18

IL-18会对冠心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反应进行调节,其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IL-18水平的升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增加,其作用机制为:(1)IL-18会刺激干扰素产生,促使冠心病发生速度加快;(2)IL-18会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强,加快胶原蛋白物质降解速度;(3)IL-18会导致其他炎症因子产生,共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4)IL-18会增加粥样斑块面积,导致冠心病病情加重。

1.4 TNF-α

TNF-α属于内源性炎性细胞因子,其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能力较强,同时其能够促进斑块形成,导致血管内膜增厚及内皮功能紊乱[10],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TNF-α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1)TNF-α会促进其他炎性因子的合成、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加重,导致粥样斑块程度,诱发冠心病;(2)TNF-α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11],促使脂质沉积在管壁,促使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TNF-α会对血凝-抗血凝平衡造成破坏,形成血栓;(4)TNF-α会对脂蛋白酶活性进行抑制[12],阻止脂质降解,进而形成斑块。同时TNF-α会促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膜电位改变,导致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1.5 TGF-β

TGF-β全程参与了冠脉管腔再狭窄、血管细胞组织纤维化、心肌重塑等冠心病病理学进程,其能够使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减轻[13],修复受损的血管组织,对粥样斑块、血栓的形成进行抑制,能避免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情况的发生。

2 结语与展望

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炎症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冠心病相关致病机制发挥着协同作用。通过对炎症因子同冠心病的关系进行评估,能够为后续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另外炎症因子可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便于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改善。临床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等药物可起到抗炎、调脂的效果,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改善有利,但如何研发出在某个靶点或多个靶点发挥作用的药物以及干预炎症因子的致炎作用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可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斑块炎性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