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与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

2020-12-09 14:53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9期
关键词:锐器体液麻醉

屈 静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复苏室,江苏 南京 210000)

麻醉复苏室工作是对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过程进行连续监测与护理,据统计麻醉复苏室设立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死亡率明显下降,随着新型技术、诊疗仪器的应用,加之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医疗环境日趋复杂[1]。护理人员极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锐器等刺破皮肤,为明确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现状,本文选择100例2018年05月~2020年05月区间在麻醉复苏室工作护理人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100例麻醉复苏室工作护理人员均选自2018年05月~2020年05月区间,均为女性,年龄均值(36.52±7.22)岁;工作年限均值(10.15±7.52)年;学历:本科10例、大专50例、中专40例,数据统计P>0.05。本研究已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

1.2 方法

根据麻醉复苏室特点查阅相关问卷,设计职业安全防护现状、危险因素调查表。(1)危险因素包括:①物理:锐器刺伤、电损伤等。②化学:体液、血液、分泌物等。③生物:消毒剂、麻醉机呼出气等。(2)安全防护:①自我防护:A级~严格防护、B级~一般防护、C级~基本不防护。②皮肤破损后防护:A级~严格防护、B级~一般防护、C级~基本不防护。

1.3 观察指标

分析100例工作人员防护现状及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统计。

2 结 果

2.1 安全防护现状

100例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中自我防护A级32.00%、B级40.00%、C级28.00%;皮肤黏膜破损后防护A级40.00%、B级38.00%、C级22.00%;不同学历安全防护中本科学历安全防护44.00%、大专安全防护32.00%、中专安全防护24.00%;化学暴露率100.00%、物理暴露率94.00%、生物因素暴露率96.00%。

2.2 危险因素

100例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中物理危险因素中锐器割伤93.00%、电损伤86.00%,化学因素中消毒剂86.00%、麻醉机呼出气92.00%,生物因素中分泌物接触85.00%、体液血液接触51.00%。

3 讨 论

3.1 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物理危险因素包括锐器割伤93.00%、电损伤86.00%,分别占危险因素排名第1位、第3位,锐器损伤多在掰安瓿、带针帽、穿刺、拔针、废物处理中发生,为目前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所面临最严重职业危险因素[2]。

化学危险因素包括消毒剂86.00%、麻醉机92.00%,分别占危险因素排名第3位、第2位,麻醉复苏室中常见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对皮肤、呼吸道、黏膜等均有一定损伤,护理人员若在工作中接触,轻者出现发炎、皮疹,重者可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再者麻醉室设置有无层流手术间,而麻醉剂呼出气没有连接外接装置,导致护理人员长期暴露在麻醉机呼出气中[3]。

生物危险因素包括分泌物接触85.00%、体液血液接触51.00%,分别占危险因素排名第5位、第6位,护理人员工作中虽有佩戴口罩、手套,但有时患者病情急、工作量大,导致其工作中忽视自我防护,增加感染发生率。

3.2 安全防护措施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医院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或完善安全防护机制,通过制度约束、监督、工作环境改善等保障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人身安全。同时可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以便护理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可及时上报医院,并配合采取有效干预,与此同时对影响麻醉复苏室职业安全防护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有效措施预防[4]。

加强培训:医院在各工作人员上岗前需系统进行职业危险因素来源、防护培训及考核,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证书后方可上岗,定期通过宣教、适时考核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个人防护:护理人员需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佩戴口罩、手套,避免被血液、体液溅到。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并使用相应消毒液[5]。

工作环境改善:科室需确保麻醉复苏室内有充足的人员配备,并通过落实弹性排班制度,减轻麻醉复苏室人员工作强度,进而降低其工作压力,确保护理人员以更饱满的状态应对麻醉复苏室工作,在提高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基础上,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麻醉复苏室工作中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次数较多,需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培训,最大限度确保麻醉复苏室工作环境安全,降低感染发生率。

猜你喜欢
锐器体液麻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一种可视限高安全锐器盒的设计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体液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体会
“探究体液的缓冲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刺伤的危害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