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09 06:09周立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2期
关键词:阻塞性血清疗效

周立刚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心医院,江苏 沭阳)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呼吸科极为常见的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此症状的出现不完全可逆,并且是进行性发展[1]。其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肺气肿疾病,并且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以及肺心病的常见慢性疾病。此病的发生通常与有害颗粒以及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具有着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据相关统计显示,在40 岁以上的人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已高达9%~10%。此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种,其中内因则是气道反应性提高,新生儿期、遗传因素、儿童期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肺发育异常或生产不良等情况;而外因则是化学物质、粉尘以及烟雾等的吸入。患者一旦发病,通常会出现慢性咳嗽症状,这属于此病的早期症状,特异性不高,极易误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学中属“喘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其复杂,相关文献中有提到:饮食不当,则致脾失健运,蕴生痰浊,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交阻,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喘促[2-3]。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使用抗感染、吸氧、抗炎等方式,但临床疗效极为不理想[4]。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探讨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9 年收治的4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资料,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 例)、观察组(20 例)。对 照 组 患 者 男 性11 例,女 性9 例,年 龄45~89 岁,平 均(75.31±13.68)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45~89 岁,平均(75.81±12.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符合随机分组对比研究标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诊断,均已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痰热郁肺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3)所有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肾、肝等器质性障碍者;(2)认知低下、神经性疾病者;(3)药物过敏者;(4)凝血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按照患者自身药敏检测结果给予其支气管扩张药物、低流量吸氧、抗生素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具体如下。

(1)采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桑白皮、贝母、黄芩各12 g,杏仁、苏子、半夏各10 g,黄连3 g,栀子6 g;若患者痰较多且黏则加用枇杷叶12 g、瓜蒌12 g;若患者痰液中带有血液则加用侧柏叶10 g、白茅根10 g、茜草8 g;若患者身体在夜间发热较盛则加用知母12 g、石膏10 g。将所有药物以水浸泡清洗后,使用400 mL 水煎服,1 剂/d,早晚各1 次,200 mL/次,持续治疗半个月。

(2)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将中药制剂和透皮剂相结合后,贴敷于相应穴位,从而使药物自外表皮渗透进内里直达肺腑。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是由于脾、肾以及肺等亏虚造成,因此应采用辛香走窜类药物进行治疗,贴敷药方采用肉桂、干姜、芫花、细辛、芥子以及延胡索等,将其支撑贴敷药剂后贴敷于患者肾腧、肺腧和定喘穴位处,持续治疗15 d。

(3)给予针灸治疗,采用培土生金针灸法治疗,补脾益肺、标本兼治,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血清炎性指标情况,包括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维度进行评判。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0%,肺功能显著改善则为显现;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60%~90%,肺功能基本恢复则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证候积分减少<60%,肺功能无变化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情绪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n CRP(mg/L) WBC(×109/L) PCT(ng/L)观察组 20 4.26±0.23 4.13±1.17 0.04±0.01对照组 20 9.63±0.25 6.73±1.05 0.11±0.02 t 70.695 7.396 14.000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疗效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人机体的慢性炎症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以持续性和进行性气流受限为主,此病的发生多与遭受有害气体或炎症反应相关的刺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此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多为支气管远端出现充气,从而造成肺组织容积增加,降低了其弹性[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加重、痰量增多等引起,一旦疾病出现加重则需要改变患者的治疗方式[7-8]。此病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病毒感染或是细菌感染造成,并且此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现急性加重情况,通常是由于微生物感染导致,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患者血白细胞水平则会提高,导致中性粒细胞核出现左移的情况,通过对痰细菌的培养后可发现其中存有病原菌;而此病常见的病原菌通常为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等,均有着较长的病程,同时若患者属于肺部结构损伤者,那么极易并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近年来西医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会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同时告劝患者远离污染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氧疗、康复训练等,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但由于疾病长期反复的特点,治疗效果极为不理想[10-11]。中医学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归属为“喘证”“痰饮”“肺胀神昏”“咳嗽”等范畴,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中有指出:“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吸不得吸,呼不得呼,致上下喘急”[12-13]。发为痰浊壅盛之喘证,痰浊内蕴,主要是因外部感染所导致,从而造成痰浊和邪热从内外共同致病,痰热则会累及肺部,使得肺部发病,若要治疗则需清泄痰热,降气化痰[1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的药方中,作为君药的桑白皮有着宣肺化痰、降气平喘的效果;再辅以黄莲、栀子、黄芩,达到清泻肺热的效果;方中杏仁、半夏、苏子、贝母则有着止咳平喘、降气化痰的功效。诸药配伍,有清泻肺热、降气化痰的功效;而对于身体发热并在夜晚加重的患者而言,加味知母、石膏,达到清肺热的效果;而痰多且黏稠的患者,则加味枇杷叶、瓜蒌,达到清热化痰的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治疗,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阻塞性血清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