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领域风险治理专题

2020-12-09 05:37屈宏梁闪闪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

屈宏 梁闪闪

摘  要:香港青年政治人才作为未来治港者的重要来源,加强对其培养是保证“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全面准确实施的内在要求,是保持香港社会繁荣稳定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迫切要求。当前,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出现偏差,香港教育“去殖民化”不力,香港青年人才发展面临困境,香港青年政治参与行为发生极化。推进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要推进香港教育“去殖民化”,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培养;深化两地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交流保障机制;加大对青年发展的支持力度,关心青年的经济诉求;落实港区国安法,遏制反华势力对香港青年的煽动;加强“一国两制”政策教育,引导香港青年强化国家认同。

关键词:“一国两制”;香港青年;青年政治人才;爱国者治港

中图分类号:D6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0)06-0077-08

香港青年政治人才作為未来治港者的重要来源,对他们的培养关系到香港青年未来的政治选择,关系到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关系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全面准确实施。香港回归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但是2019年发生的“反修例”风波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安全。这次风波的主力是香港部分青年。这表明,加强对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也是我们做好港澳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香港青年政治人才是指政治合格、思想进步,坚决拥护“一国两制”,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和杰出的能力素养,能够承担香港社会发展建设重任,能够团结香港社会各阶层致力于香港社会繁荣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香港青年。加强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有效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央有效落实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重要路径。

一、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香港局势日益复杂的当下,“港独”分子日益年轻化,香港青年发展面临严峻问题。加强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一)保证“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全面准确实施的内在要求

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是维护香港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都把培养本国青年政治人才视为头等大事。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发生在香港社会的一系列风波既是对“一国两制”和中央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也证明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仍任重道远。要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全面准确实施,加强对作为“一国两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对国家效忠是从政者必须遵循的基本政治伦理。”[1]确保符合爱国者标准的香港青年政治人才成为未来治理香港的主体,是确保未来香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一国两制”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港澳事务的基本方针,不仅指导了解决港澳问题的全过程,也为回归后的港澳实现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国两制”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或矛盾。要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香港社会治理的效能,需要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广泛参与。香港青年政治人才作为未来香港社会治理的主体,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国家认同,要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深刻把握“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回归前后出生、与特别行政区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在成长为香港青年的主体,即将担负起在“一国两制”下管理香港、建设香港的重任。增进国家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香港局势复杂的当下,培养香港青年政治人才是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的关键。

(二)保持香港社会繁荣稳定的现实要求

从受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香港经历了由殖民统治到主权回归的政治变迁,经历了由移民社会到本土主义泛滥的社会变迁,经历了由文化沙漠到多元文化聚集的文化变迁。基于回归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实施,香港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与生活方式,构建起如今既复杂又多元化的香港社会。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提到:“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特性或身份。”[2]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文化、观念等出现频繁的跨国流动,公民吸收外来文化、外国资讯变得方便快捷,国与国之间的主权边界变得相对模糊。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面临国家认同问题的挑战,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容易出现动摇或削弱,从而导致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与安全受到威胁。

香港这个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元化并且有着与内地不同制度的特别行政区同样存在国家认同问题。以香港“双普选”事件为例,由于当代香港青年深受西方教育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与香港和内地实情不匹配的西化价值观。加上国家认同感的缺失,以致在反对派和外国势力的煽动下,香港部分青年在“双普选”问题上,与特区政府出现了分歧,制造了非法“占中”事件。香港部分青年对国家认同的缺失致使香港社会和谐发展受到干扰,香港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打击,甚至为本土主义思潮乃至“港独”思潮在香港的发酵、扩散提供了温床,对“一国两制”实施以及国家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强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对年轻一代香港人深入了解与认同祖国历史文化、国家政治制度,进而增强其民族观念、爱国热情以及对祖国的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独特性提供保障。”[3]

(三)应对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迫切要求

加强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香港特区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当前,“美国是影响‘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最大外部因素”[4],也是影响“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美英势力打着民主自由旗号,频频干涉香港事务,公然接见“反中乱港”头目,出台所谓“涉港法案”,暗中培养训练“港独”分子,不断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企图在香港制造所谓“颜色革命”。他们以金钱、出国留学等利益引诱香港部分青年。特别是他们把香港部分青年作为“祸港乱港”的代理人,以此在香港青年中制造和培养“港独”力量,使他们充当美国祸港乱港的“急先锋”。由美英势力一手扶植起来的香港的所谓“民主派”恶意曲解“一国两制”,利用香港发展中出现的个别问题,煽动香港民意挑战“一国两制”。他们特别注重在香港青年中进行鼓噪和宣传,培植分裂势力,导致诸如“香港民族党”“香港众志”等具有“港独”倾向的非法组织相继建立。香港的各个高校也先后发生了“港独”事件。在西方势力的蓄意引导下,香港个别青年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在此背景下,2019年香港爆发了“反修例”风波。

当下日益滋生的“港独”问题,尤其是“港独”力量的年轻化趋势显示,对香港青年的政治引导、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这种缺失的直接反映是坚决维护“一国两制”、坚定践行“一国两制”的青年政治人才匮乏。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在青年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是香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将影响和带动其他青年。做好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

二、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的挑战

当前,坚决拥护“一国两制”的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相对匮乏。香港社会争端不解,使香港青年发展陷入泛政治化漩涡,更使特区政府的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窘境。

(一)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出现偏差

当前,香港部分青年对国家、民族和“一国两制”的认同氛围不浓厚,认同率也在回归后出现下降趋势。“对香港来说,‘一国之本得到巩固,‘两制之利才能彰显。”[5]但當前香港社会呈现的状况是,香港部分青年对“一国”的体认不足,重“两制”而轻“一国”。个别青年在“港独”分子的煽动和唆使下甚至蜕变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的极端分子。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市民对“香港人”身份认同感基本保持在25%左右;“香港人,但都是中国人”比例由30%逐渐回升至40%左右;“中国人,但都是香港人”的比例在20%左右徘徊;“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由25%持续下降到12%[6]。香港市民形成这种国家认同状况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历史造成香港与内地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内地知之甚少,对内地的偏见导致其国家认同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隔阂出现并不断加深。“香港20世纪60年代开始抛离内地的经济腾飞等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香港人对‘政治中国形成了刻板固化的负面观感。”[7]其二,香港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是影响当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摇摆和模糊的重要因素。香港多数青少年对内地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全了解,甚至存在误解,由此滋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疑虑。香港部分青年甚至对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有抵触情绪,在对待国家问题上难以形成认同。其三,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不容小觑。香港青年价值观所呈现的“杂糅性”和“边缘性”特质,是全球化多元思潮带来的结果。“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国家的政治威信,超国家共同体认同和区域认同之间的张力更造成了国家认同的弱化。”[8]香港部分青年认为国家认同和其所谓的“自由”是对立的,香港社会作为“自由社会”应保持和国家的“距离”。这加深了香港部分青年对国家认同的抵触情绪。

(二)香港教育“去殖民化”不力

从政治社会化角度看,香港教育应发挥好培养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功能。近年来,香港社会的“反中乱港”“街头政治”等乱象愈演愈烈。本土主义沉渣泛起的重要原因是香港青年国民教育缺失。特别是香港自回归以来在教育方面“去殖民化”不力,导致坚定拥护“一国两制”的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缺乏。

在香港回归前,英国在香港实行了以服务英国殖民统治为原则和培养亲英分子为目的的功利性殖民主义教育,对港人进行宗主国意识形态渗透,向港人灌输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价值体系。港英当局以“英语”为香港公民“母语”教育,严格禁止青年学生谈论政治和参与一切政治活动,刻意削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在历史科教学中只讲授中国古代史,较少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甚至丑化中国历史,企图以此撕裂香港与内地共同的文化根脉。这种以服务英国利益为根本的“去政治化”和 “去中国化”的疏离式子民教育,企图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对香港的影响,淡化港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亲近感,进而淡漠其国家观念。这种教育使港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根深蒂固地认同了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没有严格普及“一国两制”和《宪法》《香港基本法》教育。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试图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国家认同教育必修课程,因香港“泛民派”的反对而搁浅。香港的教育价值和理念至今仍然较大程度保持在回归前的状态。“香港是一个没有通过解殖民运动而完结它的英国殖民统治状态的社会。”[9]在国民教育严重缺失环境中培养起来的香港青年,他们不仅高度认同西方文化,而且受错误的引导建构了特殊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特的“香港人”,其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模糊,并在内心深处和情感认知上对国家和中央政府存有一定疏离和抵触情绪。

(三)香港青年人才发展面临困境

就业难、住房难、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层流动固化是当前香港青年人才成长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香港特区政府亟须解决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在香港社会泛政治化的当下,这些社会发展矛盾被反对派归结为“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问题,诱发香港青年群体的不满情绪,使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对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面临困难。

香港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但是香港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使其日益凸显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在经济发展巅峰期过后,香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走向低迷,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基本固化,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除依靠传统的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等工商业外,基础制造业、高新科技等支柱性产业严重缺乏,香港青年就业渠道极为狭窄。近年来,受“反修例”风波和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影响,香港失业人数更攀历史新高。“楼价高、上楼难”更使香港青年生存处境艰难。“房屋是香港社会目前面对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10]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期,全港居民接近751万。但是,办公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不足香港总面积的三成,香港大部分居民的住宅面积极其狭窄,不少人居住环境恶劣。调查显示,在1990年诞生的第四代香港人中仅有5.6%的人向上流动,有高达74%的人停留在原阶层,还有20.4%的人呈向下流动态势[11]。社会矛盾突出使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的环境不佳。

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指导下,香港回归后遵循了最小原则下的变动,香港特区政府继承了港英政府时期传统保守的治理理念和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虽然中央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全力扶持香港发展,但香港特区政府由于主客观限制未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错失经济发展良机,不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香港青年就业居住问题。这加剧了香港部分青年对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误解,成为“港独”分子煽动部分青年参加政治运动的潜在诱因,为香港社会发展埋下了祸根。

(四)香港青年政治参与行为发生极化

新媒体在现代社会各类政治运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香港青年的政治参与经历了由冷漠到激进的转变历程,扭曲的“网络参政”成为香港部分青年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随着新媒体在香港的迅速发展,“港独”分子也承势而起在互联网领域兴风作浪。他们对香港青年进行分裂主义思想灌输,煽动青年走上街头参加非法活动,严重冲击“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使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面临严峻问题。

青年是大众传媒和网络新媒体的主要受众,而青年阶段也是政治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香港青年现时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可塑性强,如不能受到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极易受到“港独”分子的挑拨、煽动和蛊惑。香港新闻行业入职门槛极低,加之媒体大多带有政治性,反映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以及其所拥护的政党倡导的身份认同。个别媒体不仅不能充当香港特区政府的喉舌,甚至经常站在特区政府的对立面。香港部分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日常信息浏览中对中央政府和内地等失实报道则全盘接收。基于社会情境和价值偏好,香港媒体所呈现的“符号现实”使两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逐渐转化为某种对立力量,对香港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本土身份的构建造成了影响。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造成深刻影响,乃至对香港社会的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新兴网络新媒体的“高度自由性”和“直接民主性”更使以上情况加剧,使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互联网领域,“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参与这‘无中心状态的网络社会;这里没有统一的主义,没有绝对的权威,网络用户真正做到了普及和平等参与”[12]。互联网更易滋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由此成为“港独”分子酝酿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温床。他们把一般社会事件无限歪曲放大,并利用互联网迅速传播,使事件持续发酵,借机煽动不明所以的香港青年盲目跟风,引起香港青年愤懑不平的“情感共鸣”。他们还把不满情绪上升到对“一国两制”和中央政府的敌视和对抗,从而引发社会暴力运动。从2014年的非法“占中”再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港独”分子无不借助互联网推波助澜。

三、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的路径

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去掉香港教育的殖民化烙印。要高度重视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工作,精准施策,壮大香港青年中的爱国爱港力量,探索和构建适合香港现实语境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路径和实践方法。

(一)推进香港教育“去殖民化”,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认同的永恒主题。香港特区政府应进一步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时开展国民教育。同时,要积极探索香港本土文化与民族传统共生机制,创新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引导香港青年进一步了解国家和民族历史,树立爱国意识。要强化香港青年对当下中国的认知。爱国不仅要热爱历史的中国,更要热爱现在正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当充分运用祖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发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香港青年对内地的向往之情,引导他们树立对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坚定信念和强大信心,让爱国变成香港青年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

香港教育“去殖民化”必须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构成中国人身份的文化根基。要加强和深化对香港青年的中华文化熏陶。香港特区政府有必要在香港各层次学校的教育中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其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香港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有形载体,充分利用即将建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更多举办各种蕴含中华文化的活动;要以与时俱进、形式新鲜、灵活多样、贴近香港青年兴趣爱好的文化设计形式,让中华文化精髓逐渐成为香港社会文化主流,从源流上根除殖民主义影响。

(二)深化两地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交流保障机制

对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在教育方面做好引导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交流,让他们到内地实际感受祖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在生动的实践中体悟“一国两制”,做到爱国爱港。在两地青年交流中,可以加强香港与内地中小学“姊妹学校”平台建设,以制度化形式推进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动,使香港青年有更多机会拓宽视野,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兼容开放的核心价值。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应当注重文化交流,充分利用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如祭祖、历史文化寻根之旅等活动,以共有的血缘和情感记忆来增进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青年发展的黄金机会,也是香港青年深入了解内地、感受国家发展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香港青年面对的不只是700多万人的城市,而是7 000多万人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这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香港特区政府要鼓励香港青年尤其是其中的政治人才走进大湾区、建设大湾区。要通过交流合作让他们认同祖国发展,摒弃“殖民主义”教育影响,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拥抱祖国、建设香港。

加强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合作,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机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13]。在做好一般性青年交流合作的同时,要从制度上保证青年政治人才的交流合作。一是要为香港青年交流提供保障措施,包括提供稳定的交流平台、专业化的交流服务等。二是要完善香港青年来内地的创业就业机制,为其提供好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服务。三是香港特区政府也要出台政策,支持香港青年赴内地交流,并在社会管理中优先考虑具有内地交流发展经验的青年进入特区政府各级管理岗位,培养复合型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四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促进香港与内地相关部门的合作,破解香港青年来内地交流的各种瓶颈,切实形成“交流—合作—融合”的发展机制,为香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大对青年发展的支持力度,关心青年的经济诉求

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中,香港青年发展的很多问题和矛盾被暴露出来。这也为香港特区政府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重点。早在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提出要做好青年“三业三政”工作,即关注青年的学业、事业及置业,并鼓励青年议政、论政及参政。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涵盖青年创新创业、加强与青年交流、鼓励青年议政论政,以及为青年提供更多境外实习及交流机会等各方面,务求为青年拓展多元发展机遇,帮助他们向上流动、实现梦想。推动青年发展,除了要特区政府努力外,还有赖包括童军在内的各界积极参与。特区政府向13个获民政事务局资助的制服团体和参与青年发展的非政府机构,每年增加资助1 000万港元,支持其开展和提升青年工作。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优化各项内地及海外交流资助计划,为具备经验及良好业绩的非政府机构提供年期更长的资助,帮助这些机构组织好香港青年到内地或者海外交流。对此,要精心设计好交流项目,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和世界的认知,注重培养青年政治人才的胸怀和视野。

对香港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心青年的经济诉求。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香港青年才能在政治上与特区政府保持一致,才不会被各种反华势力所利用。香港特区政府要高度关注香港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要多措并举为年轻人发展提供更多岗位。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推出有时限的就业计划,包括1 000名工程毕业生培训计划和500名环境局绿色就业计划等。

(四)落实港区国安法,遏制反华势力对香港青年的煽动

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生效实施。其明确规定,切实防范、制止和惩治任何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的活动。中央和特区政府要充分发挥港区国安法赋予的法律权威,坚决遏制西方反华势力对香港青年的渗透。非法“占中”和“反修例”风波清晰显示,香港部分学校的学生会和学生团体受到某些国家反华机构的操纵。这些反华机构为“反修例”风波和非法“占中”参与者提供各种资金和物质支持,鼓噪其与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对抗。“反修例”风波中有大量青年被反华组织利用。这些反华组织对香港青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向其传授所谓“社会运动”方法。2019年以来发生的香港乱局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搞好校园文化阵地,不能让校园变成政治角力场,不能让反华敌对势力在校园中培养打手、斗士。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对顽固的“港独”分子要采取高压措施,对持中间思想、摇摆不定者要加以引导,使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香港国安机构对在港反华组织的据点要坚决予以取缔;对香港各校学生会及学生团体要进行甄别,取缔其中具有明显“港独”倾向的团体。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要采取反制行动,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香港青年的影响,把香港青年争取到爱国爱港的阵营中来。

(五)加强“一国两制”政策教育,引导香港青年强化国家认同

香港青年尤其是青年政治人才必须科学准确理解“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确立了中央与港澳特区关系的政治基础。“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充分尊重了港澳特区的现状。港澳特区的实践也证明“一国两制”是保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制度。“两制”是基于“一国”的不同制度安排,不能因为有差异就否定“一国”、谋求分裂。香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对“一国两制”政策刻意歪曲解释、混淆视听。香港部分青年由于涉世未深,加之受教育环境影响,很容易受错误思想误导。对“一国两制”政策,特区政府应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提升香港青年对这一政策内涵的深刻理解,提高香港青年的政治素养,使正确认识上升为压倒性认识,铲除滋生分离主义倾向的认识误区。要通过国民意识教育,实现香港青年从本土意识的地区认同到对“两制”的政治认同、再到对“一国”的国家认同的递进式转变。要加强“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引导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广大香港同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 《“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EB/OL].(2014-06-10)[2020-10-17].http://www. gov.cn/xinwen/2014-06/10/content_2697833.htm.

[2]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2.

[3]  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谢美玲.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2):27-33.

[4]  张建.“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内外因素链接与互动效应[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4):73-81.

[5] 《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J].人民之友,2020(7):3.

[6]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调查结果[EB/OL].(2014-11-16)[2020-10-17].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research/Identity_Survey%20Results_2016_CHI.pdf.

[7]  范磊.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青年发展论坛,2019(1):44-54.

[8]  李文珍,夏银平,梁浔.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建构[J].当代港澳研究,2017(4):21-33.

[9]  罗永生.殖民家国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94.

[10] 《行政长官2019年施政报告》全文[EB/OL].(2019-10-16)[2020-10-17].http://www.locpg.gov.cn/ jsdt/2019-10/16/c_1210314710.htm.

[11]  沈旭晖,黄培烽.第四代香港人:年轻公共知识分子访谈录[M].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2:40-44.

[12]  何志平.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J].港澳研究,2015(1):73-82+96.

[13]  習近平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EB/OL].(2018-11-12)[2020-10-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12/c_1123702125.htm.

责任编辑:孙德魁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有序性在香港是增加的
梁锦松:“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英学者力挺“一国两制”白皮书
“一国两制”白皮书震动香港
爱国没有“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