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丝帛湅 染工艺解析

2020-12-10 10:25王玲娟龙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染液周礼中华书局

王玲娟 龙红

《周礼·考工记》中记录了先秦丝帛湅染工艺。通过文字解析,挖掘工艺流程与环节内涵,解析出湅丝工艺3种工序、湅帛工艺12种工序、织染液工艺3种工序、着色工艺3种工序,并模拟还原了先秦较完整的丝帛湅染手工技术体系。

工艺解析;丝帛湅染;《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录古代工艺技术的专著,也是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全文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文字内容。本文就其中的丝帛湅染工艺进行分解探析。

1.《考工记》中的丝帛湅染工艺概貌

丝帛的湅染工艺,包括精练工艺和染色工艺。《考工记·设色之工》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丝帛湅染工艺的工序过程:

㡛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1]

笔者从文字解析出发,分离出丝帛湅染工艺的具体流程及工艺环节,如表1所示:

表1 《考工记》所载湅染工艺一览表[2]

2.丝帛的精练工艺

《考工记·设色之工》中记载的㡛氏沤湅技术是“中国最早的丝帛精练工艺”[3],指“漂染丝麻等天然纤维之前,除去共生物及杂质的精练工序”[4],即所谓的脱胶技术,具体包括:湅、沤、暴、宿、为、渥、淳、实、淫、清、盝、挥、沃、涂等工序。

“㡛氏湅丝。”(《考工记·㡛氏》)《周礼正义》:“《说文·水部》云:‘湅,㶕也。’案:凡治丝治帛,通谓之湅。”[5]具体何为“湅”?“湅丝,是在漂染丝麻等天然纤维之前,除去共生物及杂质的精练工序。”[6]《汉语大字典》解释“湅”即练丝,是“煮丝使成熟丝”,把生丝或织品煮得柔软洁白,并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湅之暴之,而后丝帛之质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7]因此,这里的“湅”是对治丝、治帛的统称,是水湅脱胶技术的总称。

2.1 湅丝工艺

“湅丝”工序先是“以涚水沤其丝”,对丝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进入白天暴晒、晚上悬挂井中的水练工艺,具体包括沤、暴、宿几种。

(1)沤

“以涚水沤其丝。”(《考工记·㡛氏》)《周礼正义》:“《广雅·释诂》云:‘沤,渐渍也。’《说文·水部》云:‘沤,久渍也。’此湅丝以水渍之七日,故曰沤。云:‘楚人曰沤,齐人曰涹’者,盖汉时方言。”[8]这里的“涚(shu ì)水”,是指用灰过滤后的清水,故“沤”是指在涚水中长时间浸泡,使丝脱胶,体现了“湅丝”工序中对“沤”的技术性要求。

(2)暴(pù)

“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考工记·㡛氏》)《周礼·天官·染人》中“凡染,春暴湅。”贾公彥疏云:“以春阳时阳气燥达,故暴晒其練。”[9]《小尔雅·广言》:“暴,晒也。”结合语境及注释,“暴”是指在阳光下晒。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暴”有具体的要求——“去地尺”,也就是在距离地面一尺的位置晒太阳。这一个性化要求,充分体现了染湅工艺的工序制作过程既严谨又专业。

(3)宿

图1 韩(井垣)[14]

“夜宿诸井。”(《考工记·㡛氏》)郑玄注:“宿诸井,县井中。”[10]“县”即“悬”之古字,那么,郑玄说“宿诸井,县井中”就是悬挂于井中并且过夜的意思。《周礼正义》:“县而渐之于水,经宿也。井有韩,构木为之,可县丝帛。”[11]这句话的意思是:悬挂着让水慢慢浸渍,经过一晚上;井上周围有低矮的土石墙,土石墙上是用木头构架起来,可以悬挂丝帛。《汉语大字典》解释“渐jiān”,为“ 浸泡;淹没”义,引例为《广雅·释诂二》:“渐,渍也”,又引《荀子》杨倞注:“渐,浸也”[12]。那么,“渐之于水”即浸泡在水里的意思。又《说文解字》:“韩,井垣也”[13]。井垣是井四周低矮的土墙或石墙。按《周礼正义》之说,是在井垣上用木架起来,就可以悬挂丝帛在上面了,悬挂的丝帛要浸泡在井水之中,并且要过夜。

“井垣”形制如图1所示: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对“宿”的解释为:“每天夜里将丝悬挂在井水里,白天光化分解的产物就会溶解到井水里。”[15]

分别来看,“沤、暴、宿”是三种不同的工艺方法,综合来看,其实是湅丝工艺流程中的三道工序,是连续而又统一的。“沤”七天,“暴”七个白天,“宿”七个晚上,丝的水湅工艺才算完成。

下面对湅丝工艺流程中“沤、暴、宿”三种工艺做区别性特征分析:

表2 湅丝工艺区别性特征分析表

可见,“沤”“暴”“宿”是古代湅丝工艺的三个连续的过程,在时间、方式和目的方面都有具体不同的要求。

2.2 湅帛工艺

“湅帛”的过程则包括灰湅和水湅。灰湅即用栏灰水“渥淳其帛”,而后实之欲器,再用蜃水“淫之”,继而“清之”“挥之”,并反复“沃之”“盝之”。这主要是“由于丝胶的膨化,妨碍碱液进一步渗透,帛的精练比丝更难均匀”[16],所以需要反复浸泡、浇灌、过滤的操作环节,具体工艺包括湅、为、渥、淳、实、淫、清、盝、挥、沃、涂、暴、宿等。

(1)为

“以栏为灰,渥淳其帛。”这里的“为”是制作的意思,但其制作过程不同于将“栏”浸泡在水中这样简单的程序,必须是“将楝叶楝木烧成灰,制成浓厚楝灰汁”[17]。所以这里的“为”带有“烧制”的意思,体现了灰水制作的具体操作要求。

(2)渥

“渥淳其帛。”《周礼正义》:“渥读如缯人渥菅之渥,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菅’,传云:‘沤,柔也。’此湅丝言沤,湅帛言渥,文异义同,郑意淳亦训沃也,而渥又为厚沃,经兼言之,明欲帛之渐柔润。”[18]由“渥”和“沤”互训可知,其义皆为浸泡,但因其搭配对象的不同,分别出现在“湅帛”和“湅丝”工艺中。然而“渥”不仅有长时间浸泡义,还有“使之柔润”这一表结果的个性特征,这是“湅帛”工序中“渥”所特有的。

(4)淳

“渥淳其帛。”《周礼正义》:“与锺氏‘淳而渍之’之‘淳’同。”[19]所以结合语境及注释,“淳”语义为浇灌。由于丝胶于碱性灰汁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所以这里的目的是使丝胶充分溶解。

(5)实

“实诸泽器。”(《考工记·㡛氏》)丝胶充分溶解之后,需将其放入容器中,“实”记录了这一操作动作,可释为将渥淳好的帛在容器中放满。“实”就是装满容器。

(6)淫

“淫之以蜃。”《周礼正义》:“《说文·水部》:淫,浸淫随理也。淫之以蜃,亦谓以蜃粉浸淫附著之,与匠人‘善防者水淫之’义同。段玉裁云:郑君从淫训薄粉之,然则淫之言糁也。任大椿云:盖蜃粉与栏灰及水参相和,则浸淫渐渍而善入,粉必薄乃善入也。云淫者,浸润之,使易徹也。”[20]结合语境及注释,盛放在容器中的帛有很多杂质,为了去除这些杂质,需要带有蜃粉加以浸泡,使杂质沉淀,而“淫”记录了这一操作工艺——用蜃粉与栏灰加水浸泡,目的是使杂质污物易沉淀。

(7)清

“清其灰而盝之。”《周礼正义》:“郑玄注:‘清,澄也。’……戴震云:‘每日之朝,置水于泽器中,以澂蜃灰,乃取帛出,盝之挥之。’《说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貌。’又云,‘澂,清也’。澄澂字同。盖以水澄去其灰之麤滓,其细灰仍著帛不去,故后復振之也。”[21]“清”是清除,过滤义,即清除蜃灰水中的渣滓。这里,“清”不仅包括过滤、清除这一义素,其过滤对象还必须是“颗粒”的杂质,如“灰”“蜃”“糟”等。

(8)盝

“清其灰而盝之。”《周礼正义》云:“‘于灰澄而盝晞之’者,《尔雅·释诂》云:盝,涸竭也。正字当作渌。《说文·水部》:漉,浚也,重文渌,路或从录。《方言》云:渌,涸也。《说文·日部》:晞,干也。为谓竢灰清时,出布,去其水而暴干之。”[22]由此可见,工艺环节“盝”是“使浸有蜃水的帛脱水、变干”之义。

(9)挥

“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周礼正义》:“云‘晞而挥去其蜃’者,《战国策·齐策》高注云:挥,振也。谓因其干,更振去其蜃也。”[23]这里的“挥”是振动义,目的是去掉附着在布帛上的细小灰蜃。由此可知,同样是作振动解,但是“湅帛”中“挥”的对象是细小的灰蜃,而不是“汗”“水”等液体,这是“挥”这一工艺在“湅帛”工序中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10)沃

“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周礼正义》:“《说文·水部》云:沃,灌溉也。谓更以灰水浇沃。”[24]故“沃”为浇灌义。这一工艺环节是把帛上的丝胶用浇灌的方式洗下来。

(11)涂

“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周礼正义》:“戴震云:‘每日之夕,盝栏沈,涂蜃灰,经宿。’”[25]这里的“涂”采用了其常用义涂抹。其涂抹材料为蚌壳灰,目的是使帛之丝胶膨润溶解。

“暴”,“宿”在湅丝的水湅工艺中已经分析了,湅帛工艺中包括灰湅和水湅,唯一差别是所湅对象由丝变成了帛,故这两种工艺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湅帛工艺流程中的各个工艺环节作区别性特征分析,见表3:

表3 湅帛工艺区别性特征分析表

《考工记》钟氏篇和㡛氏篇详细记载了“湅”的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丝帛精练的精湛技术,并为后人的丝帛精练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对工艺本身作准确把握。如“湛、沤、渥、淫、渍”这5种工艺环节总的来说都是浸泡,但个性特征却存在明显差异。如在浸泡时间这个问题上,“湛”需要的是3个月,“沤”需要的是7天。正是这些个性特征表现的差异,充分地体现了精炼工艺对每道工序精准性和技术性的严格要求。又如“沤”和“渥”在先贤注释中,两者互训,但在精炼工艺中,二者因其浸泡对象及效果的不同,故区别为两种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工艺细节的严谨态度和操作规范。

3.丝帛的染色工艺

丝帛精炼之后,才可对其进行漂染。《考工记·设色之工》中的“锺氏染羽”记载了我国早期的丝帛染色工艺技术,包括染液制作和着色技术,有“染、湛、炽、淳、渍、入”几种。

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26]

3.1 制染液工艺

染液具体制作流程:先将朱砂(亦有人认为是“红豆杉”[27])和黏性谷物“丹秫”(亦称“朱秫”。秫,俗称高粱。丹秫、朱秫,即红高粱。)浸泡3个月,后用火加热炊炽,使液体黏稠,然后以蒸朱秫的汤沃浇所蒸的朱秫,然后再蒸一次,使汤更浓。染液制成,随后可以浸染。

制染液的工艺环节包括湛、炽、淳三种。

(1)湛

“以朱湛丹秫。”《周礼正义》:“郑司农云:湛,渍也。……云‘玄谓湛读如渐车帷裳之渐’者,依注例,‘读如’当作‘读为’,明湛改读为渐,而后得训渍也。渐车帷裳,卫风氓篇文。毛传云:‘渐,渍也。’与先郑义同。段玉裁云:‘湛者,今之沈溺字,于义无施,故易为渐渍之渐。’”[28]从注释看,“湛”与“渐”同义,即“浸泡”之义,结合语境“三月而炽之”,发现浸泡必须达3月之久,其目的是让红豆杉和红高粱溶解,析出色素,以制作染液。

(2)炽

“三月而炽之。”郑玄注:“炽即饎之借字。”[29]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炽,假借为饎。”《仪礼·特牲馈食礼》云:“饎爨在西壁。”郑玄注:“饎,炊也。”《春秋·仲冬》云:“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高诱注:饎,炊也。”由此可知,“炽”是“饎”的通假,表“加热烧煮”义,这里是指通过加热烧煮使染液变得黏稠。

(3)淳

“淳而渍之。”《周礼正义》:“淳,沃也,以炊下汤沃其炽……郑玄意盖谓炊者,以萆隔水炊之,水气上烝而下于汤,炊毕,遂以所炊之汤,复沃所炊之朱秫,并烝之使浓厚,乃可染也。”[30]这里的“淳”是浇灌义,以蒸朱秫的汤沃浇所蒸的朱秫,然后再蒸一次,目的是使染液更加浓厚。

下面对“湛”“炽”“淳”三种工艺环节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分析:

表4 制染液工艺区别性特征分析表

综上,染液制作是将朱砂(或红豆杉)和丹秫在水中浸泡,三月之后用火煮,然后不断浇灌,使染液变成浓厚的染浆。“湛”,“炽”,“淳”三种工艺环节,有序性地呈现出染液制作的具体操作步骤。

3.2 着色工艺

着色技术即现代通常所说的复染技术,根据“锺氏染羽”的记载,包括染红和染黑。朱砂(或红豆杉)和丹秫所制成的染液形成后,帛浸入3次成为浅红的纁色,浸入5次成为黑中带红的緅色,浸入7次成为浓黑的缁色。染,则包括“入、渍”两种具体工艺环节。

(1)染

“钟氏染羽。”《说文解字》:“染,以缯染为色”[31],即给布帛着色。《周礼正义》:“此工掌染羽,与染人染布帛丝枲,职互相备。”[32]这里的“染”指给羽毛着色,然而设色之工中的画、缋、筐、㡛之工都与丝帛有关,而为什么钟氏之工却出现了羽毛呢,而且加上羽毛本身的特性——鲜明光亮,着色岂不违背常理?故“‘染羽’实乃“借用‘羽’之多彩,隐喻染出多彩的丝帛。”[33]所以无论“染”的对象是“布帛丝枲”中的哪一种,都是给某物着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染”不是简单的上色,而是对颜色有要求的,即给布帛染上多彩羽毛的颜色,这是其个性特征体现,更是古代染色技术专业性、技术性的体现。

(2)入

“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周礼正义》:“《尔雅》曰:‘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入,谓入染汁而染之。’”[34]这里的“入”不再仅是《说文解字》中的“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而是带有了“染”义,“入”的过程也就是“染”的过程,故“入”为入染,即放入染液的环节。

(3)渍

“淳而渍之。”《周礼正义》:“渍犹染也,亦谓浸而染之。”[35]结合语境及染色工艺,“渍”不是简单的浸泡,而是浸染,即在浸泡的过程中染色。《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的“渍”也是浸泡义,但这里的浸泡并没有“染”的过程。由此,我们发现“渍”的“浸泡”义是普遍适用的,但是“染”的参与则是“渍”在设色之工中特有的,体现了染色工艺的技术性要求。

“染”,“渍”,“入”三个着色工艺环节,共性特征都是染色,其中“染”为上位工艺流程,而“渍”和“入”则是下位工艺环节,是染的具体操作步骤,“入”为入染,“渍”为浸染。只有丝帛进入染液中,才可以浸泡上色,所以“入”和“渍”之间又存在操作上的顺序性,体现了上古时期工艺环节的严谨有序性。

上古时期染色的颜料,通常有植物染料、矿物染料、贝壳染料等。《考工记》“钟氏染羽”所及的“朱”(红豆杉)和“丹秫”(红高粱),是植物染料。一般则认为,“朱”是矿物染料朱砂,参见表5:

表5 古代文献中的天然石染矿物颜料表[36]

综上,笔者对《周礼·考工记》丝帛湅染工艺拟作如下流程示意图:

笔者以为,《考工记》对先秦时期丝帛湅染工艺的文字记录虽极为精炼,但通过文献考索,通过对精湅工艺和着色工艺流程中各环节的细微考证,可还原出先秦完整精湛的丝帛湅染手工技术体系,为先秦工艺研究提供客观翔实的基本史料。

注释:

[1]《十三经注疏·周礼·考工记》,阮元校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19页。

[2]田飞、王玲娟:《<考工记·设色之工>工艺动词语义分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周启澂、屠恒贤、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4]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7页。

[6]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7]《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671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8页。

[9]同上,第603页。

[10]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9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8页。

[12]《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718页。

[13]许慎:《说文解字》,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13页。

[14]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

[15]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16]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6页。

[17]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18]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8页。

[19]同上。

[20]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20页。

[21]同上。

[22]同上。

[23]同上。

[24]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20页。

[25]同上。

[26]《十三经注疏·周礼·考工记》,第919页。

[27]赵翰生,李劲松:《<考工记>“锺氏染羽”新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8]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2页。

[29]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9页。

[30]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3页。

[3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6页。

[32]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2页。

[33]赵翰生,李劲松:《<考工记>“锺氏染羽”新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4]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3页。

[35]同上,第3312页。

[36]廖江波、任春光、杨小明:《先秦两汉石染矿物颜料及其染色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染液周礼中华书局
某高温高压J型染色机机头开裂原因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缤纷草木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