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转化的“三度”策略

2020-12-10 00:38袁林利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转化策略

袁林利

【摘   要】法治教育专册中的“法言法语”较为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切准法理精度”“点燃生活温度”“提升活动亮度”的“三度”策略,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转化奠基、搭桥、增色,从而提升法治教育教学课堂的实效,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言法语:童言童语;转化策略

翻开《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映入眼帘的是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国家机构、依法维权等“法言法语”。这些“法言法语”阐述了法治精神、理念、原则以及以宪法为主线的法律知识,是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准确肯定、规范严谨、简洁凝练的特点。但这些“法言法语”较为抽象,学生因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所限,有陌生感、距离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法治教育离我们很远”的错觉,影响法治教学的实效。

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切准法理精度”“点燃生活温度”“提升活动亮度”的“三度”策略,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规范转化奠基,为有效转化搭桥,为无痕转化增色,从而避免法治教育的生硬和僵化,提升法治教学的实效。

一、切准法理精度,为规范转化奠基

法律语言,是指法律工作者在立法、司法等实践工作中所使用的特殊专业语言,准确规范是法律语言的基本要求。虽然青少年法治教育没有必要全程运用“法言法语”,但教师必须在理解、掌握、运用法律术语、法律条款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的规范转化奠基。

(一)探寻标题逻辑,规范语言表达

二级标题是课文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课由3个二级标题组成。二级标题是学习活动的主题,也是划分的依据,较为清晰地显示了课文的内在逻辑。

如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有3个二级标题(见图1),每个二级标题下都用一段正文加以具体阐述。精读二级标题和正文可以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梳理出相关的法律知识要点,精准掌握“法言法语”的特点。

(二)梳理栏目体系,规范逻辑表述

法治教育专册中的“相关链接”“知识窗”“小贴士”等资料性栏目是对法治教育活动的补充,包括法律规范及其应用、法律背景资料和常识性资料、相关法律知识拓展等,以帮助教师准确了解、理解法律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如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的“知识窗”呈现了世界不同国家法律对成年年龄的规定,这是对正文部分有关我国成年年龄是18周岁这一知识点的拓展,使学生不仅明白法定年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对违法行为进行量刑的重要依据,而且知晓了不同国家的法定年龄是不同的,是依据国情所定,从而对“法定年龄”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梳理不同栏目的知识要点,将其串联形成体系,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三)分析范例意图,规范实操运用

法治教育专册中的“活动园”“阅读角”等栏目经常设置各种案例情境,引导学生用对应的法律解决案例情境问题,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细品教材范例设置的意图,理解正文和范例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如“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板块的第一个“活动园”,通过辍学打工、遭受家庭暴力、参与犯罪、进入娱乐场所这四个情境所涉及的法律规定,使学生明白未成年人不仅受到专门法律的保护,而且也在其他法律中受特殊保护,并可以从四个范例出发,去了解更多法律规定和配套制度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点燃生活温度,为有效转化搭桥

“法言法語”向“童言童语”转化的关键是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起来,在确保法律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童言童语”,帮助其理解“法言法语”。因此,教师要点燃生活温度,选取具有法治教育意义、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事件,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有效转化搭桥。

(一)指向真实事件,提供转化依据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件来认识、理解法律知识,可以有效拉近“法言法语”与儿童的距离,降低理解难度,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童言童语”去阐述“法言法语”,感受到法律能指导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维护权利的意义。

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的“知识窗”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了“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引导学生理解成年之前的不同年龄节点所对应的法律条款。于是,教师将相关法条与真实事件相结合(见图2),请学生依据法条对其行为和认识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最后学生一致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之所以做出第七十二条规定“12周岁是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是鉴于未成年人社会经验少、随机应变能力弱。国家法律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特定的年龄节点制定不同的法律条文,这就是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二)联结敏感事件,激活转化意愿

法治教育中会涉及一些学生相对敏感的话题,学生受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往往存在心理障碍,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因此,教师要注意敏感事件的呈现、学习、交流的形式,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激活学生把“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转化的意愿。

如学习教材第89页时,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性侵害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它不仅针对女童,也针对男童,多为熟人作案,不易被发现且取证难。再出示“知识窗”资料,让学生讨论法律从重处罚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的原因、性侵害的危害及应对方法。学生发现,不了解身体接触尺度、不了解相关法律、不敢举报犯罪行为是侵害行为屡屡发生的原因;性侵害会对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影响终身;要预防性侵害,就要放下思想包袱,认真学法,提高警惕,依法维权。

(三)暴露认识盲区,清除转化障碍

法治教育是基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以学生生活为蓝本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童言童语”引导学生辨别“法言法语”的认识盲区,并用“童言童语”进行反思、交流、辩论,清除“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转化的障碍。

如有学生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所以不该承担家务。这充分暴露了学生的认知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力所能及”和“健康成长”的关系展开交流,学生梳理了“力所能及”的家务内容,知道从事这些家务劳动不会侵害未成年人的权利,反而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健康成长。况且作为家庭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应尽的一份家庭责任,是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此,学生厘清了做家务的法律意义。

三、提升活动亮度,为无痕转化增色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学生敬法、知法、守法、用法,培养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要丰富教学活动,又要拓展课后实践活动,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无痕转化增色。

(一)丰富教学活动,增强转化趣味

对于学生而言,虽然法律知识陌生,但“法言法语”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具有新鲜感。因此,教师要丰富学习方式,让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去探寻,增强“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转化的趣味性。

如“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板块的“活动园”提供了“广场舞扰民”的案例,学生围绕“还我生活一片宁静”开展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制止扰民行为的方式,如砸坏对方音像、买个音响对攻、吵架、扔垃圾、报警等。教师请学生用举红牌、黄牌的形式对这些行为进行判断,最后用妥善解决扰民问题的相关新闻视频进行引導,使学生明白依法维权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以暴制暴不可取。

(二)拓展课后实践,提升转化效果

法治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法治意识、法律素养。教师要设计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法言法语”转化成丰富多样的“童言童语”,依法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法言法语”的内化和升华,也是衡量转化效果的指标。

如教材第92页指向“依法维权要靠证据”,列举了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证人证言等证据形式,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证据的适用范围。课后,教师设计了“警察探案”的作业,请学生从网络购物、交通事故、校园欺凌中择一完成证据收集,最后选择撰写破案故事、童谣,创作探案连环画、思维导图、法治小报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学生不仅理解了证据对于依法维权的重要性,要养成事先收集证据的习惯,以避免侵害事件的发生,降低权利受侵害的程度,而且形成了依法维权的意识,掌握了依法维权的方法。

立足于儿童视角,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是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巨大挑战。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法律素养,深入研究课程,切准学生的生长点,从而建立法律语言、生活语言和儿童语言间的对接通道,实现“法言法语”向“童言童语”的转化,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方丽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六个关键[J].中小学德育,2018(7):41-4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转化策略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