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0-12-11 23:39张耀月方鸿志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关怀研究生人文

张耀月 方鸿志(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人文关怀概念最早在《周易·贲卦》中出现:“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做到重视人、关心人、为了人。“化成天下”就是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这是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来看,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心,是对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下的人文关怀长期被埋藏于突出的斗争性和阶级性之下,直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才为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指明了方向。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人文关怀做出如下界定:人文关怀是一种用文化与人类文明精神营造自由舒适的环境浸润人心,用高层次的尊重、关怀与理解指导人们健康愉悦生活的观念形态。研究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文章从人文关怀视域探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贴近研究生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育路径,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年轻的课题,目前存在较多亟待探究的问题,在人文关怀视域下该课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

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高层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较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难以保障;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少;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持怀疑观望态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导致不能形成教育合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够人性化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局限于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筛查、学校设立免费心理咨询室等比较僵化、老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没能将现代先进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和技术先进的心理测试仪器应用到实践教育中。很多学校仅仅依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样碎片化的群体性科普和阶段性的简单筛查,既没有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又没有顾及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特点,不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

(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缺乏整体性辅助功能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防御工作尚未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的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体系,缺乏构建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的基本条件。外界因素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诱因,心理问题的防御和疏导治疗都是长期的工作过程,离不开外部整体环境的治愈熏陶作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营造仍比较局限于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同辈群体、老师、亲人、社会成员等真正相互包容理解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较薄弱,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不强。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从气质类型的角度看。人生而不同,在人文关怀视域下,这是符合人性特征的,应当予以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人的独特性常被通俗地阐释为性格不同,有研究者认为,性格的养成受到先天的神经特点、环境、教育、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性格养成的所有影响中,气质是重要因素[2]。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又按个性把人分为外倾型性格和内倾型性格。若以内倾、外倾为尺度来划分,其中多血质和胆汁质属于外倾型性格,不容易被生活中的小事干扰情绪;黏液质和抑郁质属于内倾型性格,内心敏感,比较容易因人际关系变得抑郁难过。气质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这是与生俱来的差异,应充分了解和重视这样的差异,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衡量他人的内心世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面对差异时相互尊重,多数人都能做到,但真正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贴心地为对方考虑,给予理解和关心的不多。故而当其出现心理问题时认为无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产生彷徨无助的孤独感,原因在于自己也从未给予过他人自己理想程度的理解和关怀。

2.从主体综合能力的角度看。吴守宝等学者认为,“虽然外部影响是引发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但研究生主体的认知水平、情绪体验、心理承受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应将重心放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危机承受能力和心理危机的处理能力上。”[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外部压力再大也需要通过内因来传递,但把内因作为信息处理的中转站,实现外部压力的正确转化,甚至弱化外部压力,需要的不仅是坚强的内心,还需要强大的情绪处理能力。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研究生的情感发展也逐渐成熟。渴望爱与被爱,却不具备追求和维护感情的素质;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认可,又缺乏有效的情绪认识与情绪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会因相处中的小矛盾而反应强烈……一系列需求与能力的不匹配,容易使研究生产生焦虑和抑郁,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感的降低。研究生心理危机频发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研究生本身不具备与其身份相匹配的科研能力。研究生阶段不同于以往的知识性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探究性思考。作为一名研究生,却不具备处于这一学段本应具备的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不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会出现习得性无助,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3.从研究生自我要求与自我期望的角度看,“尊重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文关怀提出的基本要求”[4],因此,对研究生人文关怀不应是无价值要求的人道主义关怀,更多应是符合研究生多元化合理需求的关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种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生存需要、社交需要、爱与被爱需要(也称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是既有意识又有需求的客观存在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人的需求会随年龄和人生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研究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在年龄、家庭背景、婚恋情况、求学动机、未来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导致其心理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名研究生,在刚入学、做课题写论文、毕业求职等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总体来说,各研究生无论处于何种阶段,其自我要求与期望都处于较高水平,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与抱负水平,但部分研究生缺乏对自我的准确评估,自我期望不合理,过高的期望与其实际能力不符,自我期望需求越高,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越容易心理失衡。

(二)外部影响

1.巨大的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的扩招,今时今日的研究生教育虽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最高教育层次,却已不属于纯粹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正逐渐演变成批量化生产的教育模式,介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之间,这在博士研究生中还不明显,在硕士研究生中已十分突出,这一隐性变化显性表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困难上。研究生虽在学历上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由于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第一学历、学缘、科研成果、年龄、性别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考量和要求,甚至伴随着或明或隐的歧视,学历上的微弱优势很难为研究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研究生自身期望较高,市场上满足其期待的目标岗位相对较少,这些情况导致研究生在就业中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出现一群研究生争抢一个好岗位,甚至一群普通院校的研究生与出身名校的本科生争抢一份工作的现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给研究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使许多研究生陷入焦灼、忧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之中。

2.社会环境比较浮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过渡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层面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社会风气仍然比较浮躁,功利主义、投机心理、金钱至上等不正之风依然盛行,社会整体环境浮躁,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不够,人与人的关怀和理解不深,缺乏人性的温度。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和冷漠会使人紧张和压抑,这种无形的刺激容易使本就背负重重压力的研究生群体出现心理问题。

3.沉重的学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人数激增,培养单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研究生的学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作业的完成和课程考核形式多采用实验报告和论文等方式,对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灵活性高、难度较大;多数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篇与其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才能毕业,有些甚至对论文发表的级别和数量都做出详细的规定,研究生为达到毕业要求,承受着很大的学业压力。研究生长期处于这种繁重的课业焦虑中,若没有适时的鼓励、关怀和帮助,很容易陷入抑郁、焦躁等亚健康心理状态。

4.家庭关怀的弱化。 一方面,研究生是高层次的教育,父母、亲友会以研究生为荣,对研究生给予高期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研究生倾向成功的需求产生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对于学业成绩、就业、高薪等的渴求。当这些强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现实的残酷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使研究生身心都长期游离于理想与现实的边界中。另一方面,研究生基本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家人对研究生日常生活上的关心也会减少。但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考虑,有些事自己有能力做与身边的亲人出于关心替你做好,人们所读取到的情感色调是不同的。很多研究生家庭恰恰会忽视这一点,单纯地因为研究生的独立能力较强而忽视了家庭互动中亲人间爱的传递,淡化了家庭关怀氛围的营造。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一)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关怀建设

高校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加大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经济投入,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着力加强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素养,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为研究生提供符合其心理特征的关怀和帮助。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导师认真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使其有实力、有能力应对日益增大的学业压力;宿管和图书馆教师应以热情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舒心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全体教职工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都应当自觉做好研究生特殊情况的保密工作,成为研究生值得信赖的求助对象。切实扩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各研究生学院应在新生入学时即筹办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讲座,讲座内容应包括本学院不同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就业岗位有哪些能力要求,需要考取哪些证书,希望继续考博深造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努力、如何做规划等内容,使研究生在入学时就订立一个清晰的努力方向,延长研究生升学、就业准备周期,提升研究生努力与目标的契合度,提升自身竞争力,减轻心理压力。此外,为应届研究生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举办就业法律常识科普讲座。同时,高校应当加强研究生抗挫折教育,鼓励研究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教育环境

研究生父母可多关注研究生就业形势、学业压力等与研究生压力源有关的信息,关心研究生在校成绩与表现,增加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结合实际合理调整期望值,并帮助研究生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研究生的关心,家长应主动与研究生加强沟通,可尝试用直接的话语和亲密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爱,增进家庭感情;也可用间接的方式,在沟通交流中自然流露出对研究生的理解、支持、包容和合理的期望;将人文关怀的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相结合,灵活地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营造和谐美好、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让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支持成为支撑研究生面对外部压力的精神支柱,把家庭营造成研究生缓解压力的安全港湾。

(三)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教育氛围

加强社会的人文关怀信息输出。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积淀,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途径,加强城市文明宣传,促进当地人民了解当地历史人文底蕴。美化城市建设,凸显城市人文气息,如为城市道路选取符合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名称;在商场、机场、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增加体现城市文明的宣传内容。通过在社会环境建设中灌注人文因素,加强社会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使社会居民浸润于城市文化与现代文明之中,让人文关怀如涓涓细流,渗透进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心中,潜移默化地浇灌出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珍惜、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从点点滴滴做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认为,人们的信念、想法决定了人们的情绪[6],认为外部压力是通过内部信念来传递的。研究生主体应加强自我抗挫折教育,以平和而非冲动的态度看待事情,以冷静而非偏激的方式解决困境。一方面,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训练自身学术思维,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解决困难的综合能力,根据自身实力确立合理目标。另一方面,研究生应增强自身心理弹性,转换惧怕困难和压力的想法,正确认识困难和压力的两面性,多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建立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树立战胜压力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要学会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汲取心灵能量,成长为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关怀研究生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