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九大误区

2020-12-11 02:32朱中平
猪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病原猪瘟猪场

朱中平

(湖南加农正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329; PSY应用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329)

非洲猪瘟以摧枯拉朽之势,在我国长驱直入、攻城略地。时至今日,尽管非洲猪瘟导致大多数猪场全军覆没、倾家荡产,但仍有不少猪场顽强抵抗,力挽狂澜,扭亏为盈,甚至有些猪场至今安然无恙。是什么原因导致猪场结局差距如此之大?固然有区域病原压力、生物安全设施不足、人为执行力不强等原因,但与猪场管理者对非洲猪瘟防控认知存在重要误区关系很大。

误区一 认为生物安全就是拦截病原不进猪场

现有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以猪场为中心,即:阻止外来病原侵入本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这种防控疾病的生物安全方法并没有错误,但并不完善。基于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大家应该知道:第一,不可能阻止病原完全不进猪场,只能最大限度减少病原载量;第二,很多病原本身就是条件性致病菌,猪只健康状态下就存在。基于这两种情况,猪场应该考虑,如何在病原少量进入猪场或已经与猪体“共存”的情况下减少猪群发病风险?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新的生物安全思路?是不是可以在提高被感染门槛上进行研究?

基于此,笔者及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安全体系——P氏生物安全体系。P氏生物安全是以猪为中心,以猪(pig)不发病为目标,通过控五流、真消毒等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措施,控制、消灭传染源,阻止病原体传入、传出猪场,监测、淘汰隐性感染猪,防止病原在猪场扩散,并通过以提升猪只抗病力、清除帮凶、清除毒素等一系列防内乱措施保护易感动物,提高猪只被感染阈值。

P氏生物安全的防控策略,其核心解决思路是“一高一低”,即降低病毒载量,提高被感染阈值,最终以猪不发病为目标,实施步骤是通过控五流实现病原不进猪场,不接触猪只;通过真消毒控制传染源,并防止在猪场扩散;通过真消毒保证控五流的实际效果;通过防内乱实现提高被感染阈值,即在少量病原进入猪场或条件性致病菌“共存”于猪体的情况下降低感染发病风险,如图1。

误区二 认为生物安全就是喷消毒水,而忽略了有效消毒、水安全

消毒只是生物安全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降低病毒载量。并且要“真消毒”才能实现有效消毒。要实现有效消毒,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海陆空”立体消杀。“海”,指猪场的水安全。猪场环境带毒,通过彻底洗消、空栏干燥、空地硬化等比较容易做到合格,但是地表水污染和流动过程污染问题比较容易忽略,水是每天与猪接触最频繁的,非洲猪瘟感染场中的水风险是饲料风险的100万倍。解决水安全问题,一是要硬化地面及地下井周边和围墙周边,防止地表水污染;二是要对猪场用水及猪群饮水进行消毒或酸化处理。“陆”,指猪场场地洗消,即清扫,清洗,去脂,消毒,检验。“空”,指空气消毒和空气除臭。

误区三 非洲猪瘟防控过度强调以“病”为中心

非洲猪瘟等病毒性疾病防控,尤其在非洲猪瘟“拔牙”过程中,到底该治发病的猪还是猪发的病?这话说起来有些拗口,但理解起来并不难。也就是说,是应该重点针对病毒的清除还是猪的体质提高?对于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拼的是正气和内功,提升体质是至关重要的。参照目前新冠肺炎治疗经验,控制基础病、支持疗法、维持生命体征,等待机体产生免疫力,靠自身抵抗力自愈。所以,在非洲猪瘟防控尤其是“拔牙”过程中,猪场既要重视环境病毒载量的减少,更要重视猪只自身免疫力的提升。

误区四 重视了非洲猪瘟元凶,而忽略了其他病原帮凶

如果把非洲猪瘟当作目前猪病防控最大、最重要的敌人——元凶的话,那么,诸如:应激、细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就是帮凶。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通过“拔牙”稳定的猪场,一遇到应激或其他细菌感染往往会导致复发流行,这个现象也给猪场敲响了警钟: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可以把病毒局限于某一个器官辟如淋巴结,但不表现出症状,检测也是阴性。健康状况下,耐过猪没有病毒血症不会排毒,但不排除淋巴结带毒的可能;一旦遇到应激、健康度下降,可能会造成新的排毒和新一轮疫情暴发。

误区五 非洲猪瘟防控总想一劳永逸,而忽略了窗口期风险管理

笔者及团队在一线发现,非洲猪瘟防控存在“发情、配种、分娩、断奶、转群、免疫”等六大窗口期风险。在窗口期,由于人与猪只频繁接触;黏膜免疫屏障受损;猪群容易出现应激,应激导致氧自由基增多,致使黏膜通透性改变;带毒猪处在排毒期等原因容易诱发非洲猪瘟发生。因此,在这六大窗口期,猪场需要更好营养方案(免疫营养)、更高的健康度(帮凶清除)、更低的炎症反应(应激管理)、更严的抵御外敌措施(控五流、真消毒)通过控五流实现“不接触”,减少病毒载量(如图2所示)。

误区六 非洲猪瘟防控有“巨人恐惧症”

非洲猪瘟病毒体积很大——170~215 nm,差不多是猪蓝耳病病毒的12倍,有人认为病毒体积大就很厉害,无法对付。而实际上,非洲猪瘟病毒大不一定是它的强项,而可能是它的弱项,因为大,导致根本进不去正常细胞内,所以只要皮肤、天然孔、细胞结构等黏膜屏障完整,黏膜免疫完善,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就无法入侵。所以,伤口、注射、应激是非洲猪瘟感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减少应激、增强黏膜免疫是很有效的抗非洲猪瘟策略。

误区七 非洲猪瘟防控有“接触恐惧症”

大众普遍认为只要接触了非洲猪瘟病毒,哪怕是一个病毒也会被感染发病。其实,被非洲猪瘟感染是有门槛的,一个病毒不会导致被感染。任何病原菌都有一个感染阈值,都有感染门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室中测定的中国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是104TCID50。国外学者的原始文献:在液体环境下分别用1个TCID50的病毒饲喂8头猪,最后检测有3头核酸阳性。在固体介质中,分别用1 000个TCID50的病毒饲喂5头猪,通过核酸检测方法证明没有1头阳性。感染剂量达到10 000个TCID50后,也只有40%的猪核酸阳性(总数量5头)。以上研究表明,非洲猪瘟与其他疾病一样,接触不一定感染,感染不一定发病,发病不一定死亡,一定有感染剂量要求,一定与被感染个体体质有关。所以,“一高一低”的P氏生物安全一定是非洲猪瘟防控最基础最有效的防控体系,可以通过防内乱实现提高被感染阈值(如图3所示)。

误区八 复产的风险不可控,无法实现稳定生产

不少猪场,由于认知误区,导致操作不当,复产后又复发,无法实现稳定复产,进而对非洲猪瘟背景下复养产生畏惧。笔者认为,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一定是“富贵险中求”,“艺高人胆大”。只有艺高,才能人胆大。为什么会发生非洲猪瘟“拔牙”不成功?表明猪场需要学习掌握快速“拔牙”稳定技术,帮助猪场稳定疫情,实现有序复产。为什么“拔牙”成功复产不成功?表明猪场需要学习掌握减毒转阴净化技术,帮助猪场净化种群,实现安全复产。为什么复产暂时成功不稳定?表明猪场需要学习窗口期管理技术,帮助猪场降低感染风险,实现平稳复产。因此,猪场有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风险不可控。

误区九 非洲猪瘟防控迷信“绝招”,而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非洲猪瘟发生时,有不少猪场,相信“神药”“神人”“神苗”,导致花高价买来的产品不仅无效,反而贻误战机甚至遭受更大损失。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如图4。

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养猪生产还是猪场的疾病防控,一定是体系的完美,团队的完美,非洲猪瘟防控没有绝招。非洲猪瘟的防控思路应该是“以猪为本,由外而内,步步为营”,进而步步为赢。如何步步为营,具体如图5。

以此构建12311 P氏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如图6。“1”指1个核心——以猪为本;“2”指两条防控路径——降低病毒载量,提高感染阈值;“3”指防控3道防线——控五流、真消毒、防内乱;“11”指11项关键技术——水料流、车辆流、动物流、人员流、物品流、饮用消毒、场地消毒、空气消毒、提体质、抗应激、清帮凶。

猜你喜欢
病原猪瘟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