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12 01:36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舞金州舞龙

王 佳

(渤海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象征与精神信仰,中华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演进, 形成了具有民族认同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龙的形象作为精神寄托,相信龙可以消灾降福,龙的精神与龙文化逐渐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龙舞艺术是龙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全国各地的百姓通过龙舞表演的形式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中国的龙舞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大致分为两大派系,一派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代表,另一派以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代表。 金州龙舞作为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舞种,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金州龙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

(一)金州龙舞的历史渊源

金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在这里前人创造了种类繁多、 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包括音乐、武术、戏曲、民间文学等,金州龙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从众多艺术项目中脱颖而出。“金州龙舞属汉族民间舞蹈拟兽类布龙的一种, 源自于江淮地区”[1](43), 距今已有130 多年的历史。 在清光绪七年(1881 年)清朝毅军驻防金州后,传入金州的古城西门外村, 而后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士兵会在营房中舞龙, 官兵们列队来到渤海海边,点燃香和蜡烛,跪在那里迎接船上的一条巨大的纸龙。以往营中戒备森严,不允许百姓观看。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 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清铭军接防进驻后”[2](9),百姓才可以与官兵共同观赏,但如果想学习其制作方法实属不易。 由于当地百姓对龙舞抱有极大的向往, 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龙和龙舞艺术, 于是派当地两名青年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偷艺于城隍庙, 借月光将龙头的大致轮廓和结构画出来, 最后由当地百姓集思广益扎成了属于金州的第一条龙,自此龙舞艺术便在金州安家落户。

(二)金州龙舞的文化内涵

“中国龙自古被赋予通天善变的神异、呼风唤雨的神威、征瑞兆祸的神韵,它与中华文明紧紧相随,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而且在此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神方向。 ”[3](5)金州龙舞作为龙文化的载体, 在金州人民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时刻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

新中国成立前金州龙舞主要起到祭祀祈福的作用,是作为元宵节前的传统仪式而举行。龙舞艺术的前身是角抵百戏中的鱼龙漫衍,在《汉书·西域传赞》中记载:“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鱼抵之戏以观视之。 ”[4](199)鱼龙漫衍是汉代艺人扮演成怪物, 变化成鱼最后变成黄龙的一种杂技兼舞蹈表演活动, 随后逐渐演化成当今的龙舞艺术。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元宵节舞龙的习俗,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5](2-3)因此龙舞艺术又被称为“舞龙灯”“龙灯会”“闹龙灯”延续至今。 传统的金州龙舞仪式包括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 金州城外有一座玉皇庙, 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当天开始舞龙, 在演出开始前会在玉皇大帝像前摆好供品、顶礼膜拜。 随后举行一场龙饮水的仪式,因为当地百姓第一次是在海上看到龙, 所以人们认为让龙饮水,龙才可以大显神威。龙在灯官的引领下走过各个街道,在这时家家户户都会亮起灯来,以表示对龙的尊重。舞龙活动从正月初九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最后舞龙队会再次回到海边,点起烟火将龙烧掉,以此表示龙灵归于海中, 以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 同时,金州龙舞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求雨,中国自古以来将农耕看作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科技水平尚未发达的古代, 求雨等祭祀活动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相信龙是掌管雨事的神明,《左传》恒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6](55)雩是古代百姓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说文解字》:“雩, 夏祭,乐与赤帝,以祈甘雨也。 ”[7](485)当金州久旱无雨时,当地百姓就会通过龙舞仪式祈求神龙施云布雨。 仪式开始前人们在祭坛面前摆满贡品、 点燃蜡烛并向玉皇大帝与龙神顶礼膜拜。 求雨队伍在百姓的簇拥下出发, 龙舞队伍的前方由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神位,神位的上联是“油然为云”,下联是“沛然为雨”,中间写着“三江九河,五湖四海,龙王神位。 ”在鞭炮声中人们将早已备好的水向求雨队伍泼去, 求雨的队伍走过各个街道, 最后求雨仪式在南山村的树林中以一场精彩的龙舞表演终告结束。 金州百姓以龙舞表演的形式祈祷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同时也将龙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神圣而又古老的祭祀、求雨等仪式延续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金州龙舞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由祭祀祈福向娱乐观赏过渡。例如金州政府于1983 建立金州百花会,将当地的民间艺术集中组织起来, 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金州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 百花会的出现也为金州龙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除此以外,在欢送新兵入伍、 庆祝佳节及迎接外来宾客等盛大活动开幕前都会举行一段龙舞表演。

二、金州龙舞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金州龙舞的传承现状

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发展至今历经了十代传承人,已逾130 年的历史。 自1957 年以来先后四次进京演出, 受到国家领导人及国外友人的高度赞誉,随后出访了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0 多个国家及地区。 金州龙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金州走出辽宁, 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识喜爱,这与其背后的扎龙手艺人和舞龙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

金州龙舞是集手工艺与表演技艺为一体的艺术,成功的龙舞艺术二者缺一不可,李成家是目前唯一一位扎龙手艺和舞龙技艺兼备的艺术家,2006 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2012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成家能从众多艺人中脱颖而出, 源于他对金州龙舞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李成家生于1957 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金州人,从小他就对龙舞艺术情有独钟,1978 年生产队抽调人来练习舞龙,他才对龙舞艺术有了初次接触。起初李成家只学习了舞龙技艺,直到2010 年金州的一场大火把先前老一辈艺人扎的龙烧毁得所剩无几,懂得扎龙技艺的艺人大多已经逝世, 尚存的也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早已经无法完成扎龙工作。这时李成家自告奋勇站出来将金州的“龙脉”抗在肩上。 扎龙工作费时费力, 李成家第一次仅做龙头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他对于重达8 斤的龙头并不满意,后来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 将制作时间缩短至2 个月且做出来的龙头精巧细致。 至于制作龙身更是难上加难, 完整的一条金州长龙全长约25 到28米,从劈竹蔑到轧骨架、蒙外皮、画图案,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工艺程序十分复杂,李成家正是如此反反复复地修整改良,才有机会将金州龙舞发扬光大。金州龙舞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延续下来得益于一代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 他们所承袭的不仅仅是龙舞艺术本身,也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目前金州龙舞在传承方式上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教条模式,转变为集体的培训形式,将传统的民间龙舞艺术带进了校园。 2007 年李成家先生与金州区第二幼儿园的园长徐凌霞协商, 决定将老祖宗留给后人的龙舞技艺带到校园, 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金州龙舞有所了解, 并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传承人先将舞龙技艺教给老师,再由老师教给孩子们,学校在教会孩子们技艺的同时,也将金州龙舞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龙”的精神教给孩子,培养孩子的从小就热爱自己的家乡,建立对传统龙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也为金州龙舞的传承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二)金州龙舞的发展现状

创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金州龙舞在材料、伴奏音乐、舞龙花样及舞台效果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1. 材料的发展创新。 金州龙舞在材料的选择上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 金州龙舞发展前期以纸龙为主,除了龙身回旋软节使用绷布外,其他部位都是由纸制作而成, 且龙灯的最初照明形式是在硬节内点燃蜡烛。早期的金州龙舞材料单一、保存时间短且龙的体积较为庞大。新中国成立后,艺人邵振清经过设计改良,将金州龙舞发展为布龙,并以手电筒替代蜡烛,重量得到减轻。 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979 年艺人们发明了长度可以变化的龙,龙身布满鳞粉,颜色的绘制也采用了现代的丙烯颜料,颜色鲜艳且不褪色,附着力强耐候性好,便于长久保存,除此还融合了紫外线等先进技术, 为从前一成不变的龙塑造了全新的形象,使龙的造型更加彪悍俊美。

2. 伴奏音乐的发展创新。 金州龙舞在伴奏音乐上融入了东北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龙舞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北方龙舞因地域、气候、审美、风俗文化的不同, 在伴奏音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点。金州虽地处辽东半岛,但因其龙舞艺术起初是由南方传来的, 所以伴奏音乐在风格上具有南方的荆楚之韵。但在北方淳朴民风的孕育下,金州龙舞的伴奏音乐逐渐发生了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在音乐的选择上以东北的秧歌曲牌为主,如《备马令》《百鸟朝凤》《龙摆尾》《五匹马》《大得胜》等,伴奏乐器主要由鼓、锣、镲、唢呐、笙、竹笛等组成,节奏上具有北方粗犷、豪迈的风格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3. 舞龙花样的发展创新。 金州龙舞的舞龙花样在经过漫长演变的同时保留了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解放前的龙因体积庞大,舞法上仍以跑龙为主,样式单一。解放后经过艺人们的设计与编排,金州龙舞不仅能舞龙且花样层出不穷。 金州的长龙本身就是值得观赏的艺术品,再加上舞龙人员的集体配合,将不同舞姿下的金州长龙展现得活灵活现。 金州龙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当地的海洋文化,其变化无穷的姿态,将龙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金州龙舞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下已有40 多个舞龙花样,如蛟龙闹海、蛟龙出海、龙绞水、翻江倒海等,其变幻莫测的舞姿, 日趋成熟的技艺, 将北方龙舞粗犷豪放、古朴刚劲的艺术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4. 舞台效果的发展创新。 金州龙舞将现代科技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早期的金州龙舞主要以露天表演为主, 后期经过发展逐渐转向了舞台表演, 并由最初的一条龙增加为一公一雌及一条雏龙同台演出。 舞台上的龙舞表演与露天环境下的截然不同,台口前挂着纱幕,全场一片漆黑,仿佛将观众带入另一番天地,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金龙缓缓登上舞台,舞龙演员着一身黑衣,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观众只能看见长龙在台上翩翩起舞, 在演出的同时台下使用喷雾灯和铁板剧烈摇晃营造出云和打雷的视听效果。随着音乐的变化,金龙腾云驾雾使观众恍然若处仙境, 为其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州龙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原有的形态基础上将现代科技与当地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 使其在不失去本真的基础上逐渐地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在演出的过程中将科技、绘画、舞蹈、音乐、服饰等多方元素融为一体,使金州龙舞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的表演, 展现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色, 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和精神内涵。

(三)金州龙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对日后金州龙舞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龙舞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另一方面多种新兴艺术的出现, 也为传统艺术带来极大冲击。据调研分析,金州龙舞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由娱神向娱人过渡,龙舞艺术的功能有所缺失。 金州的龙舞艺术起初是作为祭祀与祈福的仪式而存在,随着社会的转型及西方竞技运动、传统民间艺术的逐渐融合, 金州龙舞的功能逐渐由娱神向娱人过渡。舞台上的龙舞表演虽吸引了无数观众,但同时这种变化也令由龙舞活动所承载的祭祀与祈福等龙文化日渐式微。生活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人们与土地赖以生存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也逐渐弱化了龙舞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见证了金州龙舞发展的玉皇庙被拆毁,金州传统的求雨祭祀、百花会、龙灯舞等活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传统仪式逐渐演化成世俗性的竞赛活动与舞台表演。“传统舞龙运动及其龙文化如今深受‘市民社会’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传达出了明显的‘神圣到世俗’和‘仪式到记录’的特点”[8](69)。 龙舞艺术与其所承载的龙文化发生了断裂,民众对于传统民间龙舞所传播的文化、发挥的功能意识淡薄,金州龙舞未来的文化传承岌岌可危。

2. 龙舞制作花销昂贵,艺人入不敷出。 资金不足是当下金州龙舞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场龙舞表演从开始扎龙、培训舞龙人员,到外出表演,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从扎龙的成本来看,制作一条龙除去基本的材料工本费外, 大量的资金花费在人工费上, 当今会扎龙技艺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制作一条龙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而这些资金的来源成为金州龙舞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舞龙人员来看,由于资金的匮乏,金州龙舞没有固定的团队, 其成员的工作分布在大连地区的各行各业,有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国营企业的职员,还有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等。一旦有演出会提前几天通知,舞龙成员要暂时抛下手上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要面临舞龙成员难以聚齐的情况。 目前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属于金州龙舞固定的团队,但是资金不足的问题为金州龙舞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 龙舞制作复杂枯燥,传承创新举步维艰。 随着老一辈扎龙手艺人及舞龙艺人的相继离世, 金州龙舞与传统艺术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金州龙舞在传承上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培训形式,此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儿童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升学择校后龙舞团队解散等问题,让儿童学习舞龙虽然可以从小培养其认同感与归属感,但难以以这种形式永久传承下去,因此金州龙舞的传承仍需以成年人为主力军。 但现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信息时代中, 在当代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冲击下, 年轻人对于龙舞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兴趣低,再加上龙舞制作过程复杂枯燥,不适合初学者在闲暇的时间去体验,且难以一次性制作成功,最终年轻人很难将对龙舞的制作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就创新而言,龙舞传承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水平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都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单靠个人力量很难使金州龙舞有较大突破, 由此可见培养传承人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4.对外宣传模式滞后,群众关注度逐渐下降。 金州龙舞作为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本应是提高其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 但就目前情况看金州龙舞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对外表演的单一层次上。 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下, 计算机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各类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宣传方式可谓日新月异, 但反观政府对金州龙舞宣传仍停留在新闻报导、地方电视台采访等传统模式中,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难以打造出属于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的文化品牌,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创新不足、群众关注度低、资本回报不成正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金州龙舞的未来发展。

三、金州龙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措施

金州龙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无可置疑,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州龙舞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面对以上困境,金州龙舞若想谋求发展,势必要从当地政府、高校及传承人自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之间的矛盾,对现存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保护

在继承与创新金州龙舞的同时对其原始的龙文化做好保护工作。 金州龙舞具有自身的民间性与独立性, 其原有的民俗内涵很难依靠竞技比赛与舞台表演表现出来, 所以当地政府在继承与创新金州龙舞的同时应该恢复其原有生态环境, 为金州龙舞提供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空间, 同时对现存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保护, 对年事已高的老人进行关于龙舞传统习俗的采访与调查,并积极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以田野调查等方法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传承人开发金州龙舞衍生产品

金州龙舞若想发展势必要将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合二为一。 地方政府在保护金州龙舞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从而提高对其传承保护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当地政府应逐步提高扎龙手艺人与舞龙表演艺人的平均收入并及时提供相关经费, 提高扎龙手艺人及舞龙艺人的创作及表演积极性。 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引导传承人实现对金州龙舞衍生产品的开发, 在遵循金州龙舞原有文化的同时赋予其衍生产品的地域内涵及生活元素, 并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结合, 打造出属于金州龙舞自己的销售市场,刺激其产业消费,做到以自身谋发展。

(三)地方高校为金州龙舞储备人才,以高等教育为载体发展金州龙舞

地方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大多来自于本省市,并都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对当地金州龙舞艺术比较了解, 同时对学习与研究金州龙舞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将金州龙舞的相关内容引进课堂,让大学生对当地的非遗文化有所认知,同时也可以成立龙舞社团, 为金州龙舞未来的传承做好人才储备,注入新鲜血液。传承人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与创新,金州龙舞的发展势必要紧随社会潮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金州龙舞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不能单靠传承人自身及地方政府的扶持, 还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学术资源与人才资源, 使文化的传承与理论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学习与研究使金州龙舞在保留原有灵魂与精髓的前提下,“摆脱单一民俗表演性质和广场舞蹈的演出模式, 向高雅文化和舞台演出的形式发展迈进。 ”[9](57)

(四)拓宽宣传模式,提高金州龙舞知名度

建立完备的金州龙舞品牌,将其推向社会。为了扩大其知名度, 可以以金州龙舞为原型设计打造各式手工艺产品, 并积极参加手工艺艺术活动及各类表演宣传活动,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增加其知名度。建立影像馆、龙舞商场、龙舞展览馆,由传承人介绍拥有百年历史的龙舞艺术,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金州龙舞。建立官方公众的网络平台宣传龙舞文化,将金州龙舞的历史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步骤、表演形式、表演活动、传承人情况等对外公开展示,提高其知名度与信誉度,真正做到在线宣传与线下表演、销售双管齐下。

金州龙舞作为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在130 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将地域文化、 宗教信仰、现代科技融入其中。 金州龙舞历经十代传承,延续下来的不仅仅是龙舞的审美与观赏价值, 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但是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金州龙舞正面临多方的挑战。 因此政府应处理好金州龙舞原始文化与改革创新之间的矛盾, 并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展宣传模式,传承人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 同时与地方高校合作为金州龙舞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唯有这样才能将金州龙舞的“火种”传向世界。

猜你喜欢
龙舞金州舞龙
金州大黑山文献录
“民间杂耍”舞出大名堂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中秋舞龙
金州勇士
舞龙舞狮进校园
黄金时代 金州勇士 GOLDEN STATE WARRIORS
西部冠军,金州勇士!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