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2020-12-12 19:19李阳张捷刘恒嘉施青贵简婕张秀媛赵海京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身疗法调节

李阳,张捷,刘恒嘉,施青贵,简婕,张秀媛,赵海京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心身医学科,北京 100010; 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3.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内分泌科,北京 101300)

心与身的关系是医学与哲学一直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出现,心身医学正在迅速地发展成为当代医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心身障碍也成为重要的社会疾病之一。《黄帝内经》中“形神合一”理论的出现距今已经有2 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标志着中医心身医学理论的诞生。在悠久的中医发展历史中,历代医家对心身障碍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法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究,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也诞生了多种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其中非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身障碍的重要特色,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中作者从中医心身医学的角度,简要阐述各种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特色及作用机制研究。

1 中医非药物疗法介绍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与中医传统的药物疗法相对而言的一类疗法的总称,以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为基础,用非药物类的手段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非药物疗法范围很广,其中以针灸类、推拿类、导引类为主。针灸类主要包括毫针、电针、揿针、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刮痧、拔罐、耳针、头针等[1],推拿类主要包括中医各种特殊的推拿手法,导引类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疗法。而对于心身障碍,还有心理治疗和音乐治疗等特殊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在经济效益、可接受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且有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习得技能后可自主进行,不受就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 针灸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是一种在经络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操作方法。中医学认为情志所伤是心身障碍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形神共病是心身障碍的主要表现,针灸疗法在形神治疗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疗效。《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在心身障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针灸对“神”的治疗和调理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治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安神”“守神”“调神”3个方面,从而使患者神志安宁、精神内守、形神并调,以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恢复神智的目的。在临床应用方面,心身障碍的治疗取穴具有独特的规律,如基于“心主神明”理论,取心经的“通里穴”“神门穴”,心包经的“内关穴”“大陵穴”,能够起到安神定志、宽胸解郁的作用;基于“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可取督脉循行于头部的“百会穴”“水沟穴”“神庭穴”“上星穴”等腧穴以调神醒脑,另外可补充肾经腧穴如“太溪穴”“悬钟穴”等以补益脑髓;其次,因心身障碍的关键病机常在“气机紊乱”,故常取调畅全身气机的“膻中穴”、善调三焦之气的“内关穴”、熄风止痉开窍的“合谷穴”、长于疏肝理气的“太冲穴”等[2]。

目前许多研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针刺起效的机制,如在神经内分泌方面,宋小娟[3]发现“百会、大椎”穴、“内关、太冲”穴两针刺组均能够调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功能亢进以发挥抗抑郁作用;在免疫炎症方面,姜会梨[4]发现针刺“百会”和“印堂”干预对以模式识别受体TLR4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免疫/炎症激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减缓慢性束缚应激诱导的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元凋亡,发挥抗抑郁效应;在脑功能方面,张彦峰[5]发现,针刺“百会穴”“内关穴”“神门穴”“太冲穴”4穴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相关脑区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浓度的异常改变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该效果优于帕罗西汀;在氧化应激方面,李东红等[6]提出针刺“合谷穴”“太冲穴”能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清除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减少丙二醛的生成以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进而产生对神经元损伤的拮抗作用。可见,针刺对心身障碍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炎症、脑功能、氧化应激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3 中医推拿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西医的病理和解剖学,用不同的特殊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体表的肌肉紧张度、血液运行、经络循行等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中医推拿在心身医学中亦具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推拿疗法不需要药物、器械,简单易行,安全无副作用;其次,推拿对心身障碍心理调节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及神经反射系统,其通过刺激手法作用于体表以激发局部治疗效应,并作为良性信息经神经反射传至高级中枢神经,激发整体治疗效应,此过程中患者情绪、认知能力和疼痛耐受性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就是相应的心理调整,不同的推拿手法可发挥抚慰支持、反馈调节、行为矫正、镇静催眠、运动作用及暗示作用等心理治疗作用[7];另外,中医推拿包括多种手法如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抖法等,不同手法均可均匀、有力、柔和、深透地作用于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可使患者通过躯体放松来进一步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尹景载[8]发现,“疏经通督推拿法”对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调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分化抗原4含量,上调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白细胞分化抗原3、白细胞分化抗原8含量,从免疫机理的角度阐述了推拿的作用机制;赵祥等[9]提出“腹部推拿”可使肠易激综合征家兔模型肠道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一氧化氮神经纤维及胃肠始动细胞Cajal间质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荧光IOD值明显上升,说明“腹部推拿”手法对脑肠轴有直接作用并可增加一氧化氮神经纤维的数量;姚静静[10]发现推拿可对患者机体内5- 羟色胺的水平有调节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可见,推拿对心身障碍的调节机制在免疫炎症、脑肠轴、神经内分泌等角度均得到了证实。中医学对推拿机理的阐释分为“经络调经”“三焦调节”“四海调节”等角度,或许均可在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探索中得到相关的印证[11],推拿在心身障碍治疗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公认。

4 气功导引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气功导引是一类将自身的形态活动、呼吸吐纳以及心理调节相结合的运动形式,同时也是心身同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气功导引可将“调心”与“调身”同时进行,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所无法达到的。“调身”是调控身体状态的操作活动,通过调控身体的静止或运动形式,达到放松肌肉、通调气血的目的,以改善各脏腑功能,比起针灸、推拿和中药,更注重患者自身的主动性;“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者也”,情绪可以通过意识来进行调节,“和喜怒”即是将某种特定情绪通过意识操作来调控,使偏性情绪恢复到平静、稳定的状态。在气功调息的内容中,如腹式呼吸,能有效地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间功能活动的均衡性,在临床上已将这种呼吸方法应用于多种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可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有效缓解。另外,有研究[12]证实,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习练八段锦后整体认知功能与记忆力显著改善,同时患者双侧豆状壳核、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海马、右侧额上回等脑区的功能活动显著增强,这可能是八段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与记忆力的机制之一;太极拳也被试验[13]证实具有增强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起到心身调节的作用。总之,各类气功导引均强调精神修养、呼吸吐纳、动作连贯放松相结合,是“调身”“调心”“调气”的有机融合,对神经、循环、消化、免疫系统等均具有积极的调节功效,对身心的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5 中医特色心理治疗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医心理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但是中医心理治疗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 000多年前。早在远古时期的“祝由术”可以视为我国古代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祝由术”的主要内涵是通过详细分析病因后,加以语言方面的开导或行为方面的诱导,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传统医学理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中医心理疗法的内涵也日渐丰富,如《黄帝内经》中的“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眠论”“人格体质论”等的提出使中医心理学理论内涵得到了重要提升;后来《华佗神医秘传》中提到:“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谓之良医”“……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提出了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并强调了其临床重要性。现代中医学将中医心理疗法主要归类为5个方面:(1) “情志相胜法”,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产生了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以情胜情”的方法来治疗心身障碍;(2) “顺情从欲法”,指通过顺从患者的意念、满足患者的欲望及心理需求,以调节心身障碍的方法;(3) “开导解惑法”,是指医师充分了解患者病因、生活环境及病情后,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解释、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心因,从而纠正患者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类似于“认知行为治疗”;(4) “移情易性法”,指通过各种手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改变患者内心状态,把患者的关注点转移到疾病以外的方面,以减轻或消除心身障碍的一种疗法;(5) “暗示诱导疗法”,指通过间接的方法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导患者接受医师的治疗意见,或对患者疾病本质通过语言等方式间接进行剖析、解释,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心身障碍的目的。中医特色心理疗法是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下建构而成的,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6 中医音乐治疗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音乐治疗的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将音乐治疗作为独立学科。但是对于系统音乐治疗的理论而言,中国古代的《乐记》中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该书不仅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分类、鉴赏方法,还提出了音乐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乐记》还提出了音乐治疗的中医学基础和作用原理[14];《黄帝内经》中首次将音乐纳入了藏象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五音”理论,并将其与人体五脏、人格体质、情志等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以指导养生保健及疾病的治疗。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音乐治疗的内涵逐渐超越了原本的“五行音乐”范畴,成为了一门集中国传统音乐学、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14]。

中医音乐治疗以“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气机调节作为治疗重点,以“五脏神”作为治疗总纲[15]。有研究[16]发现焦虑抑郁患者接受中医音乐治疗后,SDS、SAS评分可显著改善;另外,祁静等[17]通过实验发现,焦虑模型大鼠接受中医音乐治疗后,下丘脑5- 羟色胺的含量显著下调,指出中医音乐治疗可能通过该机制发挥抗焦虑作用。可见中医音乐治疗心身障碍在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除了上述重点介绍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外,还有例如放血疗法、敷熨熏浴法等也均在心身医学临床中被广泛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虽有针灸、推拿、心理、气功、音乐、放血、熏浴等不同治疗方式,但是均通过运行气血、连络脏腑、沟通内外、调节阴阳,使人体整体内部的气血有机运行,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上讲心身疾病无论是情志异常导致躯体症状还是躯体疾病导致的情志异常,其病机总不离“气血阴阳”,故上述非药物疗法虽形式各异,均可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起到“形神并调”的作用。

总之,中医的诊疗智慧体现在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根据具体患者的心身状态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非药物治疗方法是心身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无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患者接受度高、促进医患沟通、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等优势,可与药物治疗合并使用或单独使用。总之,在遵循心身疾病“形神并调”治疗原则的同时,通过针灸、推拿、心理、膳食、气功等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心身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身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广阔的思路。

猜你喜欢
心身疗法调节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我受够了!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戊戌岁回家过年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调节日光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