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2020-12-12 20:36刘松亮靳月琴崔满善
北方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阳城县桑枝装袋

刘松亮 靳月琴 崔满善

(1.山西省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100;2.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运城 044000;3.山西省晋城市蚕研所,山西晋城 048000)

木耳生产是一种技术成熟、原料丰富、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业生产项目。桑枝韧皮部发达,富含纤维素和营养元素,用桑枝屑栽培黑木耳,吃料快、污染低,出菇早,子实体厚实,可见桑枝是生产黑木耳的上等原料[1]。自2015年以来,我们在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晋城市蚕桑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依托阳城县晋瑞祥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4年的生产试验,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基本确立了阳城县桑枝黑木耳生产工艺及技术流程,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1 阳城县黑木耳产业发展情况

阳城县是北方著名的蚕桑之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蚕桑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一直居山西省之冠[2]。目前,阳城县有各类桑园超过3 000 hm2,年可产桑枝超过50 000 t。但多年来,阳城县的传统都是将桑枝作为蚕桑废物被遗弃或焚烧了。如果桑枝的收集利用率能达到50%,每年可收集桑枝2.5万t,就可加工木耳2 500万袋,生产干木耳1 250 t,初级产品产值8 750万元,可增加就业岗位1 000个,带动500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16—2019年试验生产三级桑枝黑木耳菌袋分别为12 000、20 000、20 000、80 000袋。其中2016—2018年为全光照地摆模式,2019年为大棚地摆模式。2016—2019年袋均干木耳产量分别为36 g、34.5 g、35 g、38 g。产量差别的主要原因,一是栽培模式的不同。2016至2018年,为全光照地摆模式,2019年为大棚地摆。大棚地摆的优势是可以更有效的调控温湿度,所以产业高于全光照地摆。二是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2016—2018年,都为全光照地摆模式,但2016年阳城春季多雨,适合木耳生长,所以产量高于2017、2018年。三是和东北地区每袋50 g产量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还是由于对木耳催芽期和出耳期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2 适合阳城县气候条件的技术经验

2.1 生产设备

桑枝粉碎机,由郑州市伟巍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拌料机组,由黑龙江省奇峰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菌包自动装袋窝口机,由黑龙江省镇兴机械厂生产;常压蒸汽灭菌灶,由黑龙江省瑞康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无菌操作台,由黑龙江省瑞康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木耳烘干机,由山东蒙恩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木耳等级分选机,由黑龙江省瑞康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2.2 场地条件

较开阔的拌料和装袋场地;无菌接种室;可以调节温度、通风的养菌室;选择平坦开阔、给排水方便、电力保障、通风良好、远离各类污染源和交通便利的土地或可以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大棚作为出耳场地。

2.3 原料

新鲜桑枝应先剥去桑皮,然后晒干,使用前进行粉碎,可有效防止霉变;杂木屑最好现用现粉碎,防止堆积过程中发热、霉变;麸皮、豆粕等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石灰、石膏要求质量合格。

2.4 生产周期安排

根据阳城气候特点及黑木耳生物学特性,采用全光照管理方式栽培黑木耳,一般10—11月接种原种,12月至次年1月接种栽培种,3月上旬刺孔下地催芽,4月中旬摆袋出耳,5月上旬开始采收,8月出耳结束。采用大棚地摆出耳方式栽培黑木耳,一般10月初接种原种,12月初接种栽培种,2月上旬刺孔下地催芽,3月上旬摆袋出耳,4月中旬开始采收,7月出耳结束,生产周期可提前1个月。

2.5 栽培袋的制作

2.5.1 栽培袋制作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窝口—灭菌—冷却—接种(上架)—养菌”,注意整个栽培袋制作过程中都要轻拿轻放,防止栽培袋破损。

2.5.2 品种选择

选用抗逆性强、生长健壮、优质高产的品种,大规模栽培前必须经过出菇试验。

2.5.3 代料配方

配方1:桑枝木屑10%、杂木屑73%、麦麸10%、豆粕5%、石膏1%、石灰1%。配方2:桑枝木屑20%、杂木屑63%、麦麸10%、豆粕5%、石膏1%、石灰1%。配方3:桑枝木屑30%、杂木屑53%、麦麸10%、豆粕5%、石膏1%、石灰1%。

2.5.4 拌料

可采用人工拌料或机器拌料,料水质量比为1∶1.2或1∶1.3(根据原料含水率,最终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为宜)。拌料时要称量准确,先拌小料,然后按比例加入木屑进行充分搅拌,确保拌料均匀。拌料过程中要随时测定料的pH值,pH值要控制在7~8之间,pH7.5为最好。拌料后要进行过筛打堆,12 h后即可装袋。

2.5.5 装袋窝口

栽培袋采用15.9 cm×36.0 cm×0.05 mm的聚丙烯塑料筒袋,用装袋机装袋,料高一般21 cm,装好的袋要做到松紧一致、料面平整,每袋装湿料1 400~1 450 g,装袋后用窝口机进行窝口,用12~14 cm长的塑料棒封口,封口后的菌袋要装入菌框搬运。

2.5.6 灭菌

将装好菌袋的菌框整齐的排入灭菌锅内,封闭好灭菌锅,迅速通入蒸汽,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的,锅内温度达到100 ℃后维持10~12 h;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在121 ℃持续2.5 h,灭菌完毕后闷2 h,打开锅盖,待温度降低后出锅。

2.5.7 冷却

将出锅的菌袋搬进事先消毒过的接种室中,然后摆入接种机、菌种、接种工具、工作服等,菌种用75%酒精消毒,然后打开臭氧消毒机、紫外灯等消毒设备整体消毒4 h左右,待菌袋冷却至30 ℃以下即可开始接种。

2.5.8 接种(上架)

接种时接种人员应更换工作服,带好医用口罩和帽子,穿好一次性鞋套后进入接种室;接种前用75%酒精棉球擦手消毒,接种工具及菌种也用75%酒精搽拭消毒;打开接种机开关,6人1组开始接种,接菌台前2人,1人负责传递及扶正待接种菌袋,拔除塞口塑料棒,1人负责准备菌种并进行接种,2人负责菌袋供应及检查破损并修补,2人负责接种后的菌袋上架。菌袋接种后用菌种直接封口,每个菌种可接菌袋80~90个。

2.6 菌丝培养

接种完成后,采用网格养菌法进行立体养菌,养菌室要避光、通风,前10 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 ℃,10至30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3~25 ℃,30天后最适宜的温度为18~20 ℃,相对湿度要求45%以下;10天以后要根据袋温情况进行通风,防止袋温过高造成烧菌,影响产量;发菌期间要定期检查发菌情况、杂菌污染情况,尽量保证发菌一致和及时处理污染菌袋;一般经过45 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菌袋,菌丝长满后再后熟15 d左右即可下地出耳。

2.7 出耳管理

2.7.1 出耳期工艺流程

下地—刺孔—密植催芽—生长—采收—干燥。

2.7.2 下地

菌丝长满并经后熟15 d左右,在外温达到5~15 ℃时即可下地,下地前要整理好出耳床,挖好排水沟,进行出耳床石灰消毒,铺设打孔塑料膜,菌袋平摆,可排3~4排,堆高3层,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外盖草帘,温度控制在20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90%。

2.7.3 刺孔

下地1周左右开始刺孔,刺孔使用打孔机,每袋打孔200个左右,刺孔后进行菌袋竖立密植,袋间距离5 cm,每天要根据天气情况揭开草帘感光,并根据塑料膜上的水珠情况进行通风排湿,温度控制在15~25 ℃之间,要有温差刺激,空气相对湿度85%。

2.7.4 催芽

刺孔后的菌丝恢复生长后,通过光照、温差、通风等刺激,表面出现子实体原基后,温度控制在22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注意幼耳刚形成初期不可对耳芽直接喷水,容易导致幼耳死亡。

2.7.5 浇水

随着幼耳长大,温度控制在22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90%,耳片小时可以对耳片喷小水,随着耳片的长大,可以增大喷水量,喷水的原则是“少量多次,干湿交替”,防止高温高湿。2.7.6采收 待木耳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出现翻卷,即将弹射孢子的时候,木耳即已成熟,采收前天停止喷水,采收时用手捏住耳片根部,连根拔起,注意采大留小,采摘成熟的耳片,未成熟的耳片让其继续生长;采摘后将耳片上多余的培养料清除。

2.7.7 后茬耳管理

木耳一般采收3~4茬,每茬采收完毕后,应当清除残留耳基,同时停止喷水5~7 d,进行晒袋,待菌丝恢复生长完毕后,重新按照出耳期的要求进行管理。

2.7.8 干燥

木耳采摘后清除耳片根部培养料后一般放到晾晒架上进行晾晒,产量大时可使用专用烘干设备,待含水量达到13%时,即可进行打包存放。有条件的可进行木耳分类包装,分类上市销售,提高产品品质、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3.1 阳城县发展桑枝黑木耳的优势

3.1.1 资源优势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环抱,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是北方著名蚕桑之乡,年可产桑枝50 000 t左右,桑枝资源丰富,可为桑枝木耳的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资源。

3.1.2 环境优势

阳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1.7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生态良好,只要水源充足的地区,均适宜木耳的生长。

3.1.3 技术优势

通过四年的反复试验,已基本熟悉并掌握桑枝黑木耳的栽培工艺及技术规程,形成了一套在当地行之有效的桑枝木耳栽培技术,依托山西省蚕科院和山西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技术优势明显。

3.1.4 效益优势

每667 m2地摆放10 000袋可产木耳380 kg,桑枝木耳售价160元/kg,每10 000袋产值60 000元,经济效益可观。

3.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2.1 产业底子薄、规模小

桑枝木耳代料栽培在阳城尚属首次,刚开始时,缺技术、少资金,每一步都是在不断探索与反复实践中前行,也经历了数次大大小小的失败与挫折,现在虽然发展到80 000袋的规模,但也只有1个合作社生产,形不成产业优势。

3.2.2 从业人员不稳定、不专业

由于桑枝木耳代料栽培刚刚起步,从业人员严重溃乏,没有熟练工人,加之生产规模小,每次生产时都要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增加了生产成本,有时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健康发展。

3.2.3 知名度、认可度不高

桑枝木耳的品质及营养成份均优于普通木耳[3],但是缺乏宣传和品牌打造,在市场上桑枝木耳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高。

3.3 发展方向

3.3.1 大力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

立足阳城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资金技术投资创业,建立标准化工厂化的桑枝木耳菌袋生产线及试验示范基地,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3.3.2 稳定从业人员,组建专业团队

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要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稳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科学增收。

3.3.3 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市场份额

不断加大桑枝木耳宣传推广力度,注册“晋瑞祥”商标,扮靓“晋瑞祥”品牌,增强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让“晋瑞祥”桑枝木耳真正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增加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阳城县桑枝装袋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一种PLC控制的两工位自动装袋装置设计
菇农装袋忙
桑黄对桑枝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研究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阳城县民间社火舞蹈文化的调查研究
基于RS和GIS的阳城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阳城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