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12 22:47薛文倩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上颌液压黏膜

薛文倩,王 熙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随着牙科种植术的飞速发展,种植义齿更多地被用于修复缺失牙,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并非所有的缺失牙均可直接进行种植修复治疗,其中剩余骨高度起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上颌磨牙区,大多数骨质较差,骨密度常为Ⅲ类或Ⅳ类骨,骨皮质较薄,而骨高度常被生理性因素(上颌窦气化)或病理性因素(牙槽嵴吸收)等原因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垂直骨增量[1]。如今,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包括:侧壁开窗和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其中因侧壁开窗窦底提升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反应重,因此多数医生选用经牙槽嵴入路窦底提升术[2-3]。此术式包括多种方法,其中液压提升法和骨凿冲顶法为主要的两种方法[4]。本实验旨在探究两种手术方法的异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就医的22例病例进行研究。所有的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及手术同意书,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骨凿冲顶法组男7例、女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2.4岁,液压提升法组男7例、女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6.9岁。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5 mm。(2)牙槽骨宽度允许植体植入。(3)邻牙无牙周炎或根尖区病变、无上颌窦病变。(4)无系统性疾病、血压正常、不吸烟。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的要求。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骨凿冲顶法组 (1)阿替卡因局部麻醉,切开术区黏膜,翻起牙龈瓣,显露牙槽嵴顶。(2)球钻进行定点、定位,先锋钻预备种植窝,平行杆检测,扩孔钻逐级扩孔直至距窦底1~2 mm。根据术前与术中的判断,不同的骨质预备直径也不同。(3)采用与之配套直径的summers骨凿缓慢敲击并造成窦底骨皮质骨折,进而抬高上颌窦底[5]。(4)逐级扩大窝洞,鼓气实验(-),放置Bio-OSS骨粉,用骨粉搅拌器将骨粉均匀地推向窦底,提升至所需高度。(5)同期植入植体,缝合切口。

1.2.2液压提升法组 (1)麻醉与显露牙槽嵴顶操作与骨凿冲顶法相同。(2)球钻进行定点、定位,先锋钻预备种植窝直至距上颌窦底1~2 mm处,平行杆检测方向,CAS钻加止停环逐级预备至所需直径后[6],更换止停环(逐号递增)至打通上颌窦底。(3)用探测尺检测窦底并进行初步均匀分离窦底黏膜,鼓气实验(-)。(4)将ALS(Aqua Life System)置于种植窝洞洞口,并塞紧,用导管两端分别连接ALS和1 mL注射器,一手将ALS固定稳妥,另一手推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注入,注意观察推入生理盐水的量。动作轻柔缓慢,反复多次,利用水压将窦底黏膜与骨皮质分离,从而提升上颌窦高度。(5)同期植入植体,缝合切口。

1.3术后护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术区的冷敷,漱口水含漱2周,口服抗生素3~5 d,术后7~10 d复诊观察,2周后拆线。嘱患者切勿从事剧烈活动,尽量避免用力擤鼻子、打喷嚏。

1.4观察指标 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7]];不良反应。

2 结果

2.1术后VAS评分 两组术式在术中鼓气实验均为阴性,未发生黏膜穿孔。术后两组患者均按照视觉模拟评分表进行疼痛评分,液压提升法组患者疼痛感觉轻微,可以忍受,VAS评分为(1.82±0.98)分;骨凿冲顶法组患者大多感觉疼痛明显且影响睡眠,可以忍受,VAS评分为(4.73±1.01)分。液压提升法组评分低于骨凿冲顶法组(t=6.854,P=0.000)。

2.2上颌窦底提升高度 液压提升法组植入植体15枚,提升高度为2~6 mm,平均高度(4.74±0.81)mm;骨凿冲顶法组植入植体14枚,提升高度为2~6 mm,平均高度(4.43±0.89)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9,P=0.336)。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部分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部反应,通过正常的术后护理症状均已减轻或消失,随后复诊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两种手术的安全性可靠。

3 讨论

目前对于上颌后牙缺失且骨量不足的病例,临床上多采用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来解决,其原理是抬高、分离窦底的黏膜和骨皮质,通过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达到成骨的目的。骨凿冲顶法和液压提升法都是基于此原理发展而来的方法,其中骨凿冲顶法是Summers[8]于1994年报道,通过特制的summers骨凿对上颌窦底进行冲击造成窦底骨皮质骨折,同时在预备过程中挤压骨组织,达到提高骨密度的效果,进而植骨完成种植。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患者对手术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使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难度减小,适用范围加大,患者更易接受[9]。其中液压提升法是后来出现的一种技术,它是利用水的压力将窦底黏膜均匀地抬起,接着植骨完成种植。

本研究采用CAS钻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具备以下优势:(1)CAS钻的底面为圆凸面,这样的设计可避免在突破上颌窦底时对黏膜造成损伤,从而保证了黏膜的完整性。(2)止停环的配合使得在突破窦底骨皮质时可以更好地控制深度,避免植入过深,损伤窦底黏膜,也使得植入过程更加精准,为术后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提供了条件。(3)通过液压装置ALS与窝洞连接可以均匀作用于窦底黏膜无创推离黏膜,回抽生理盐水可观察有无上颌窦黏膜的穿孔及破损,可以更加客观地判断上颌窦底黏膜的完整性[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提升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手术方法均可获得类似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且在短期随访中显示,两组手术中植体存留率均为100 %,进而提示液压提升法和骨凿冲顶法的提升效果均令人满意。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液压提升法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骨凿冲顶法组,分析其原因为:液压提升法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锤子敲击,利用水的压力即可将窦底黏膜分离,因此术中患者感觉舒适,避免紧张、恐惧,疼痛评分多为“轻度”,术后术区反应较轻;而骨凿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时需要用summers骨凿敲击上颌窦底皮质骨板使其折裂,术中患者感到明显的震动感,表示常因敲击而感到紧张、恐惧,疼痛评分多为“中度”甚至“重度”,术后术区反应较明显[7],同时也对患者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影响。

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并发症包括感染、植体脱落、上颌窦底粘膜穿孔等,由于上颌窦底黏膜菲薄,厚度约为(1.60±1.20)mm[10],因此黏膜穿孔发生率较高,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使用液压提升法和骨凿冲顶法的患者均未有以上并发症,随访过程中也未发现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提示两组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液压提升法组和骨凿冲顶法组均可有效地提高上颌窦底的高度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可实现种植修复。在此研究中,液压提升法组较骨凿冲顶法组患者的疼痛更小、过程更为舒适,效果更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更大,更有利于在临床中应用。

猜你喜欢
上颌液压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基于仿真的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机床与液压》投稿要求
基于Stateflow的民机液压控制逻辑仿真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