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脾切除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血象变化的影响

2020-12-12 02:24郭国校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3期
关键词:脾脏门静脉血常规

郭国校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普外科,河南省开封市 475000

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治疗方法多是采取手术切除脾脏的方式来降低门静脉压,从而起到恢复肝功能的作用[1]。但由于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差,传统开腹手术对于肝硬化患者影响较大,术后肝功能恢复缓慢[2-3]。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发展,手术方式和手术设备也日新月异,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本文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别进行开腹脾切除手术和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血象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4.26±12.74)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58±0.84)年。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6.95±13.85)岁;病程8个月~2年,平均病程(1.34±0.21)年。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标准;②符合《外科学》[5]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③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缺陷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近3个月有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④心、肾、肺功能性障碍;⑤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严重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手术,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行全身麻醉,在患者左肋缘下行12cm左右“L”型切口,常规切除脾脏,结束后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关腹。观察组行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灌肠,手术当天行胃肠减压以及留置尿管,建立14mmHg(1mmHg=0.133kPa)的CO2气腹压,行全身麻醉,于患者脐下2cm处做一10mm的穿刺孔作为腹腔镜观察孔,后分别在脐与左侧的肋缘间的中点及剑突下、平脐左侧5.0cm处分别做一5mm、12mm、5mm的纵切口,置入Trocar,观察患者腔内脏器情况,打开患者网膜囊,进行脾胃韧带的离断,后在胰腺上方进行脾动脉主干分离,并用可吸收夹进行闭合。仔细观察脾动脉位置,结扎动作应尽量轻柔,降低对胰腺的损伤,并依次将脾结肠、脾肾及脾膈韧带分离并结扎,处理好脾静脉,离断脾蒂后,进行游离脾脏,并将脾脏从主操作孔(适当延长约5.0cm)取出,若患者脾脏较大,可将其建成两条取出,取出后,将患者近端胃弯区的网膜至贲门上8~10cm处进行分离切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成功后,放置引流管。

1.4 评价指标 (1)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血常规。取术前、术后3d和术后7d患者的清晨空腹血3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以及血小板(PLT)的水平。(3)肝功能。取术前、术后3d和术后7d患者的清晨空腹血3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检测总血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血常规和肝功能所有指标的正常范围:RBC(×1012/L):男:4.0~5.5,女:3.5~5.0;Hb(g/L):男:120~160,女:110~150;WBC(×109/L):4.0~10.0;PLT(×109/L):100~300;TBIL(μmol/L):5.0~21.0;ALB(g/L):8~40;ALT(U/L):8~40;AST(U/L):5~40;PT(s):11.0~15.0。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2.2 血常规 术后7d,观察组的RBC水平低于对照组,Hb、WBC、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水平对比

2.3 肝功能 术后7d,观察组的TBIL、ALB、PT水平高于对照组,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3 讨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脾脏增大、外周血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且乙肝肝硬化患者会因肝内的血管阻力提高而引起门静脉压增高、脾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和脾窦异常扩张,导致患者脾脏异常肿大,进而提高患者门静脉的血流量,增加患者门脉压力[6]。

患者脾功能亢进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肝动脉的血流情况,导致患者肝脏缺血缺氧,提高肝细胞的坏死速度,造成肝功能损伤[7]。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脾切除,脾切除后可降低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从而起到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出血倾向的效果[8-9]。传统开腹手术是最基础也是操作较为简单的一种手术方式,但是因其手术开口较大,手术中易撕拉牵扯到腹腔内组织等,引起患者术中出血量过多,对腔内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机体康复[6,10]。而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而来的腹腔镜手术应用越发广泛,因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更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康复,被患者和医生所接受。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表明相比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的效果更好。而术后7d,观察组的RBC水平低于对照组,Hb、WBC、PLT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是取穿刺孔通过腹腔镜视野观察到患者腔内的器官情况,切口小,且视野清晰,操作更准确,降低术中对器官的损伤程度;因切口小,损伤程度低,故患者术后康复效率更高,疼痛程度较轻,更利于患者术后血常规和免疫功能的恢复[11-12]。

综上所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可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率,减低术后疼痛感,改善血象变化,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脾脏门静脉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犬脾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图版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