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服饰褙子的源起与形制研究

2020-12-13 01:52丁爱玲
纺织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款式服饰

丁爱玲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历代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劳动创造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勤劳与聪慧。一个朝代的社会风俗以及思想意识影响着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创新,也是百姓审美取向的显现。褙子在宋朝尤为流行,这当然也离不开朝代思想给服饰文化带来的影响。宋代建立了以封建伦理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因此,其整体着装风格趋于严谨大方、清淡朴素、柔和自然。在宋朝,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少都可穿着褙子,形制特征也因穿着场所与所扮演的功能不同而形成很大的差异。褙子的长度、领型、袖型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款式、色彩体现了褙子演变发展过程的丰富和精彩。褙子的出现以及对其更进一步的设计转变,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褙子的历史发展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是汉族传统服饰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始于隋朝。民间流传,人们走路时应挺立直背,保持挺拔端庄的状态,因此称为褙子。关于这一名称,史书上也有记载。《朱子语类》中谈到:“背子乃婢妾之服。以其形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1]相传,起初褙子是作为婢妾的服装而流行的,后被定为后妃常服,因穿着符合宋代简约质朴的根本思想,所以不同阶层的人们都热衷于穿着褙子。褙子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当初政治思想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也是褙子形成的重要条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胡汉民族交流广泛,正赶上当时宋朝与辽、金等少数民族进行政权交战,中原地区也因此融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并将生活习惯以及服饰文化带入中原。褙子对襟、开衩等形制特征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

褙子,开始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军戎服中的两片衣襟组成的战甲演变形成的。其中,前片可以挡胸,后片则可以护背,也被称作“背心”,其在功能上可以保证战士手臂灵活自如,但也不失保暖的功能。这种服饰的基本款式特征与唐代服饰半臂相似。半臂又叫半袖,有翻领、对襟、套头等式样,衣长及腰,因其领口宽大,多穿在衫、襦的外面。关于半臂向褙子的演变,宋代史书《石林燕语》中记载:“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勒帛不便于搢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掖下与背皆垂带……而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亦不同。”[2]中国古代大臣们上朝议事时,需要携带记事备忘的笏板,而半臂的形式需要腰系勒帛,不利于去插笏板,因此,宋人便对半臂的形制进行修改完善,变为腋下和后背都要垂有带子。之后,为了便于人们生活,又改成了长袖的形制,形成了褙子的基本形态,这才与半臂的形制有所区别。

经过古代史料的记载以及后人对半臂和褙子的研究比较,褙子是半臂接着前朝演变更新的服装款式,具有合领对开襟的款式特征,衣长和袖子的加长则是褙子所独有的特征,证实了褙子来源于半臂的观点。

2 褙子的形制特征

褙子的产生逐渐流行于社会,对于褙子的穿着要求,不论阶层、不分性别,但男女穿着褙子的方式与所处的场合不同。男款的褙子通常穿在公服里面,或是男子退朝闲居在家宴请宾客时所穿。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沈从文认为褙子“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3]。其形制特征主要是对襟、长袖、前后片分开不缝合,两裁片的腋下部分有系带,但不作联结作用,这样的装饰效果主要是模仿中单交带的形式,寓意“好古存旧”。随着服饰文化的不断发展,褙子在男装款式中越来越少,主要作为宋代女子的典型常服款式。

宋朝女子穿着褙子的形制特征,在细节上比男款褙子更为精致。主要的形制特征有:直领对襟,衣领长度根据衣长变化;衣长,可长可短,可以是膝盖上下,最长与裙并齐,前后两片不缝合,腋下开衩,在腋下和后背缀上带子,这也是褙子最独特的形制;长袖,袖型可宽可窄,后根据服饰文化的发展,褙子的袖型也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被分为窄袖、中袖、宽袖等样式。最为常见的中袖型、窄袖型的褙子则是宋代作为常服所用,宽大的袖型则被应用于正式场合的礼服中。褙子整体的款式特征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服装款式设计中。宋代整体着装风格趋向清瘦淳朴、委婉柔美,服装廓形一般以瘦窄为主,女子穿着的褙子通常不单独穿着,一般是穿在襦、衫、裙之外。当她们在行走时,会隐隐约约见到内搭服饰的色彩与款式,凸显宋代女子的柔美。褙子在配色与花纹的装饰上也具有宋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喜用清淡的配色,如淡绿、粉紫等色彩,在领襟处的装饰也喜用荷花、梅花等设色清淡的纹样。

3 褙子的审美取向

宋朝主要推崇“阐释义理”“兼谈性命”的理学思想,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认为人的欲望是世间万恶之源,其真实的意义是传达社会禁欲的主要思想,也是宋朝人约束个人感情、尊崇社会制度的体现[4]。显而易见,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宋朝女子的审美观念。宋朝女子由于受封建礼制、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审美以理性为主,性格贤良大方、温柔体贴,女子形象主要以消瘦、朴素为美。因宋代社会思潮、思想意识的转变,女性的形象区别于前朝唐代的雍容华贵、妩媚动人,宋代的审美以自然朴素、清瘦内敛为主。

自古以来,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提升。宋朝典型的服装款式褙子为窄小纤细、简约大方的基本形制,清淡、雅致的配色,修饰出宋代女子柔美清瘦的形象,与唐代女子热情豪放的着装风格截然不同[5-7]。唐代女子善骑马射箭,通常女扮男装,衣着飘逸潇洒;而宋代女子婉约内敛,身着褙子等服饰尽显朴素柔美的形象,符合宋朝以消瘦柔弱为美的审美取向。褙子上纹样的运用也符合当时的审美取向,多采用设色清淡的梅、兰、竹、菊等,塑造温婉雅致、清新脱俗的女子形象。褙子的基本形制以及审美取向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也经常有所体现,经典的对襟、侧开叉的形制特征在现代的汉服设计中也成为新的亮点。对褙子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使宋代服饰不仅得到形制上的更新,服饰的功能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与利用。

4 结语

褙子是宋代经典的服装款式,其发展演变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褙子整体上为窄小、纤细、修长的形制,尽显女子柔美大方、淳朴自然的形象,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审美评判多种多样,但温婉贤惠、贤良淑德还是作为衡量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褙子简约的廓形、清淡的配色彰显了宋代委婉的理性之美。褙子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于宋代服饰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认知,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款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Dream Bag
最火的单品款式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
千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