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学科团队在《Molecular Plant》上发表标志性成果

2020-12-13 13:51
北方蚕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染色体

2020年7月6日,植物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12.084)第13卷第7期上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南大学专家学者联合署名的论文《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and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i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omesticated mulberry (Morus alba L)》。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焦锋副教授,博士生罗荣松、代学雷和刘慧为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钱永华教授、姜雨教授和西南大学赵爱春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该研究成果对桑树进化、性状改良以及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是我国蚕桑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和里程碑式的贡献,将有力推动蚕桑传统产业的变革和转型。

——文章首次用基因组数据明确了栽培桑树物种分类,认为白桑、鲁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属于一个物种,即白桑(Morus alba L)。

桑树栽培历史已有5000余年,古农书中多有记载。桑树种质资源虽有多种类型,但缺乏科学系统的物种分类。该研究针对目前桑树分类存在的分歧,对国内132份栽培桑树(除广东桑外)进行了重测序,利用得到的14Mb的SNP对广东桑以外的其余四种桑树进行了聚类分析,未得到与形态分类相似的聚类结果,基因组数据支持《中国植物志》中将几种栽培桑树种合并的结论。依据研究结果认为,白桑、鲁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属于一个物种,即白桑(Morus alba L)。

——文章首次报道了栽培桑树白桑“湖桑32”的参考基因组,并证实28条染色体的栽培桑树属于二倍体。

以白桑种为代表的栽培桑树染色体倍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借助基因组三代测序和Hi-C技术组装到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并利用物种内和物种间共线性分析,发现白桑只具有双子叶植物共有的γ六倍化事件,并没有发生新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与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片段的共线性分析,未找到白桑在川桑基因组基础上加倍的证据。细胞学观察发现白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28条染色体形成规则的14对二价体,花粉活性达到90%左右,表明28条染色体的白桑属于二倍体。该研究利用基因组数据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倍性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证实了分布于江浙地区的湖桑是经过长期的强烈人工选择之后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支系。

湖桑是分布于杭嘉湖地区的优良栽培桑树品种群体,对于中国南宋以来该地区蚕桑业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古农史学研究对其起源进化关系长期存在争议,一直缺乏实验证据支持。对中国和日本的134份桑树品种的重测序分析表明,中国桑树品种与日本桑树品种遗传距离较远,湖桑品种群体与来自于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桑树品种具有明显的分化距离。与其它品种相比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下,具有明显的人工选择信号。由此判断,杭嘉湖地区的湖桑品种具有比较古老独特起源,为一个独特的品种支系。这与崧泽遗址的孢粉学研究和吴兴钱山漾考古学证据可以相互印证(蒋猷龙,1987),也与自宋代以来中国蚕丝业生产重点产区转移至杭嘉湖地区,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湖桑品种的历史相吻合。

论文链接:http://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140-4

资料来源:https://news.nwafu.edu.cn/xnxw/96624.htm

猜你喜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染色体
桑树下的快乐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桑树和蚕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奶奶家的桑树
真假三体的遗传题题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