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话语的文化隐喻与文化建设
——以华语功夫片《叶问》四部曲为例

2020-12-14 00:03孙小孟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叶问模态隐喻

孙小孟,贺 川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在话语研究领域,学者们对话语的理解和界定随着社会和语言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话语不再是抽象的语言学要素,而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行为过程[1]23。现代语言学家把话语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一种行为方式和表现形式,用于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建构知识体系和社会关系,既有微观层面的人际意义,又有宏观层面的社会意义[2]4。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多模态符号共同构成的话语形态日渐增多,多模态话语成为人类交际活动的主要话语。由多模态符号呈现的广告、海报、影视、戏剧等媒体节目本质上都是实现人类交际的不同语篇类型,或者语类[3],仅从语言上对这些语类进行分析和理解显然不够。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将视、听表意符号都纳入分析范畴的话语研究范式,该范式对由二元及以上模态所构建的跨学科多模态语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经典华语功夫片《叶问》四部曲为例,分析多模态影视话语如何构建文化意象、实现文化隐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华语功夫片在隐喻和建设优秀中华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一 影视话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隐喻

(一)文化符号与文化意象

文化符号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信仰与精神追求的形象元素[4]。在影视话语中,文化符号是视听媒介的表现元素,由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影像艺术符号组成,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蕴。意象是富有特殊含义的具体形象,是人们通过各类符号,结合空间、动作、画面和叙述等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印象,是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表征[5]55。一些意象具有传承性,可视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象征,往往与社会、文化和道德意义紧密相连[6]。意象与文化元素一起可构成文化意象。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意象,能够引发人们深远的联想,实现彼此间的心领神会和思想沟通[7]84。文化意象分为表层意象、中层意象和深层意象三种。表层文化意象是现实实物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意象;中层文化意象是指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等反映出来的意象;深层文化意象则是指更高层面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所反映的意象。

(二)影视话语中的多模态文化符号与文化意象

电影通过动态影像、影音和蒙太奇手法等把视觉、听觉和表演艺术有机结合,形成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感召力的作品,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类。图像和声音构成了电影话语的主要模态,同时也是文化符号的主要呈现形式。影片在构建故事情节的同时,通过多模态文化符号呈现文化意象。中国功夫、服饰、戏曲、建筑、自然景观和古董文物等是展现中国文化意象较为集中的领域。影视作品利用影像技术,采用镜头拍摄、蒙太奇手法等将多模态文化符号交叉重组,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象,表达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并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追求隐喻于艺术表现和情节表达中,引领观众追求完整、健康与和谐的生命意义。因此,作为受众群体较多的文化样式,影视艺术能在价值引领、正确道德伦理观普及和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等方面实现更多的文化职能。

(三)文化意象与文化隐喻

文化隐喻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的成员在情感上一致认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代表该文化潜在的价值观[8]。文化隐喻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想思维模式。集声画艺术于一体的影视话语利用镜像手段让多模态文化符号呈现特定的文化意象,不仅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塑造物质、制度、习俗和精神的文化意象来映射现实中的文化形象,最终把文化积淀、文化内蕴、文化观念和精神价值隐喻出来。电影借助影像技术和传媒平台将影像和声音融为一体,用艺术美感吸引观众,通过多模态文化符号塑造文化意象、传播价值理念、教化观众,实现其艺术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分析多模态影视艺术符号所构建的文化意象,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主题,领悟电影叙事中所隐喻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等。

二 《叶问》四部曲中的文化隐喻

华语功夫类电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1938年的首部功夫影片《方世玉打擂台》,到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1972年),到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1994年)和《霍元甲》(2006 年),再到甄子丹主演的《叶问》四部曲(2008—2019年),这些华语功夫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外敌侵略或侮辱为背景,表达中国武术寻求自我和他者认同、捍卫中国功夫和民族尊严、重塑国家形象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华语功夫类影片以中国传统武术和功夫形象为特征,将影视话语与时代背景有机结合,不仅直观地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物质层面的文化形态,也以不同的文化意象隐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从跨文化视角演绎中华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隐喻民族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正确的价值观是引领民族发展的重要思想与理念。作为承载价值观的载体和表达价值观的平台之一,华语功夫类电影通过视觉、听觉甚至3D技术的动感触觉等多模态话语形式所呈现的文化符号来构建文化意象、进行故事叙事、制造情节矛盾,隐喻并传播着核心价值观。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叶问1》中,镜头之中、日军所到之处,一片烧杀抢掠、断壁残垣、民不聊生之象。日军欺骗和诱惑中国练武人士与日本军人比武,进行所谓的“中日文化友好交流”,中国人即使打赢了,日本人也随时会不讲规则地将其枪杀。在被迫与日本三蒲将军比武的过程中,日军枪口威胁下的叶问,眼神愤怒、无畏,动作沉稳、利索,出拳快速、有力。在能够置三蒲于死地的情况下,叶问恪守武德,虽打败对方,但留其性命。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叶问2》中。在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英国拳王龙卷风残忍打死中国武师洪震南,并侮辱中国武术。为维护中国武术和人民的尊严,叶问主动与龙卷风比武,却在可以置龙卷风于死地的最后一击中收回铁拳。前段时间上映的《叶问4》里,面对美国军方对唐人街华人的侮辱和打击,处于老年时期并身患癌症的叶问顽强地战胜了巴顿,同样在最后一击中,他拿捏分寸,留下对方性命。《叶问》四部曲中表现最一致的地方是:每次打赢后,叶问并没有表现出兴奋,也没有露出胜利的喜悦,而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甚至茫然无奈的表情站在那里;背景音乐要么低沉柔缓,要么悲壮大气。动态影像把这些非语言的多模态符号和他的语言表达“相互尊重”形成前后互文、衔接完整的文化意象,映射出中国传统儒家的“仁”“德”“诚”等思想。

(二)隐喻社会道德伦理

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道德伦理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准则。比武是贯穿《叶问1》到《叶问4》的主线,分为国内和国际两种类型。跟中国人比武,无论对方是否友善,叶问的动作始终是以防守为主,点到为止,时刻传播着“仁”“诚”“善”“忠”的武德思想,叶问的形象是一个诚信友善、以德服人的文化意象;而在跟侵略者或外国辱华者比武时,叶问的动作是防守与攻击相结合,力度上毫不客气,以战胜对手为目的,构建了一个国家战士的文化意象。在伦理层面,《叶问》系列表现较多的是叶问对家庭的照顾。《叶问1》中,面对突然前来要求比武的廖师傅,叶问宁可先陪妻儿吃饭。《叶问3》中,面对张天志为争夺“正宗咏春拳”称号所下的战书,叶问选择不去迎战,而是陪伴病妻。那边镜头中,赛场上各家门派、记者、媒体、观众齐聚一堂,焦急等待叶问来参战;这边镜头中,叶问悠闲地陪病妻跳舞,陪妻子享受她生命中最后的美好时刻。后来的比武中,打败了张天志后,叶问说了一句“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你身边的人”,同时镜头扫过观看比武的孩子,并回放了《叶问1》至《叶问3》中叶问与妻子共度患难、相濡以沫的片段。人物动作、眼神、表情,以及色彩、声音等多模态文化符号并置、交错,塑造了一位爱国顾家的武术大师的形象。影片借助比武叙事的同时,隐喻了中国人的仁者爱人、以德服人、诚信友善和爱国顾家等道德伦理品质。

(三)隐喻民族精神追求

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9],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体现并传播其伟大的民族精神。《叶问》系列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从20世纪40年代日军侵华时期的广州,到50年代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再到60年代美国军方凌辱下的芝加哥唐人街,电影以一次又一次的武术较量反映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与不同时期的侵略者和凌辱者进行的英勇抗争。无论是《叶问1》中叶问对战日本将军三蒲还是《叶问2》中叶问对战英国拳王龙卷风,抑或是《叶问3》中叶问对战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黑势力头目、《叶问4》中叶问对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巴顿,镜头下的叶问始终从容迎战、状态沉稳、眼神锐利,表情坚定自信、语言义正词严。在比武的镜头中,当叶问多次被重拳击倒在地时,前面那些被打死的中国武师的动态镜像便被放映于叶问的脑海中,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包括《叶问1》中被日军枪击的廖师傅、《叶问2》中被龙卷风毒打致死的洪师傅、《叶问4》中被巴顿打得奄奄一息的万会长。这些动态镜像呈现了同胞们被毒打致死的过程,凸显了他们鲜血淋漓、肿胀扭曲的脸,但他们都是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倒地……伴随着由悲壮到雄壮的背景音乐,每一次,叶问都重新站起、继续战斗,最终以强有力的反击战胜对手,并留其性命。这些多模态符号形成连贯的文化意象和故事情节,既表达了中国武师誓死捍卫中国武术和民族尊严的英雄气概,又隐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三 《叶问》四部曲的文化隐喻与中华文化建设

影视话语将表演艺术依托于时代背景,通过构建故事情节和文化意象,隐喻并传播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图谱,从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影响着观众,并引导民众坚持正确的道德伦理准则,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好的电影对树立民族文化形象、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或民族文化传播等具有重要价值。《叶问》四部曲对中国文化建设表现出以下积极意义:

(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自觉与自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优秀的电影创作能够利用史实史料去呈现文化精华,激发观众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10]。《叶问1》到《叶问4》所隐喻的公平、正义、平等、尊重等价值观,以及以德服人、诚信友善的道德观和勇于斗争、敢于奉献的民族精神,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而来的。电影通过叶问的一次次国内外比武,以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多模态文化符号将这些理念和民族精神表达出来,给观众树立了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榜样,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本有的仁爱之义、不争之争、自信谦虚、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从《叶问1》中叶问击败日本将军三蒲,到《叶问2》中击败英国拳王龙卷风,再到《叶问4》中击败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巴顿,银幕将历史背景、人物、地点等多模态文化符号组合成一部连贯的历史画卷,隐喻了近代中国人不屈不挠、英勇斗争,赶走侵略者、实现国家独立自强的过程,让更多人坚信中国文化,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并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二)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认同与传播

文化认同源于文化间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是促进文化传播的前提[11]。《叶问》系列片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期间,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成为世界主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影响着世界的价值走向。《叶问2》中,1950年代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社会秩序混乱,香港人民遭受着殖民者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叶问在不公平的比赛规则下打赢拳王龙卷风,并在感言中提到“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等话语,赢得在场的包括绝大多数英国观众的热烈鼓掌。那一刻,中外观众不约而同起立的动作,赞同、钦佩的表情,激烈的掌声和激扬的音乐汇聚在一起,隐喻了平等、尊重的文化理念开始被不同国家的人民所接受。这一“接受”在《叶问3》中得以体现: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黑社会老大开始自觉遵守诚信、文明、平等的比武理念。在《叶问4》中平等、尊重的文化理念则被带到美国:在打败高高在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后,中国武术赢得在场的包括黑色、白色、黄色等不同人种构成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全体队员的掌声。这些不同肤色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代表着全球不同民族的人民,他们的掌声既传递出美国对中国武术和代表中国文化的武术精神的认同,也隐喻着和平共处、平等尊重会成为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

(三)以优秀的文化观念提高文化话语权

文化话语权是文化以优秀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政策议题、思维方式等借助话语传播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力效应[12]。文化话语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叶问》四部曲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深度接轨过程中的反省、提炼和发展,同时,中国文化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中国主要处于落后挨打的时代。很多国人一方面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因民族矛盾而抵制外来文化,处于故步自封或无奈叹息的状态,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华人警察“肥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英殖民当局的洋警司以权谋私,压榨、祸害香港人民,肥波却只是看着恶毒洋警司和黑恶势力对中国同胞的欺辱而毫无行动。后来,在叶问的“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和“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等思想的启发下,肥波走出消极状态,并利用媒体揭发恶毒洋警司和黑恶势力,迫使英殖民当局改善对香港人民的态度和言行。在《叶问4》中,面对美国人的鄙视,美国唐人街中华总会长期选择自我封闭,不但不能保护同胞,反而招致美国恶势力的长期骚扰和欺辱。叶问主动走出华人街,用中国人的底气和对中国武术的自信成功战胜高傲的巴顿,迫使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和中国武术的轻蔑,甚至让他们将中国武术列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必修课程。总之,当今的我们也应在坚决维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主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利用智慧、实力与魄力去改变他国对我国的偏见,树立积极的文化形象,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话语权。

电影是集多模态表意符号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系统,也是一种可理解度和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以视觉传播的易懂性和广泛性,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之一。相比娱乐性而言,文化价值才是影视作品的灵魂[13]。中国的影视创作要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多模态表意符号和镜像手段构建能够表达优秀文化价值、体现时代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文化意象,形成具有映射性的、隐喻性的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同时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叶问模态隐喻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这才是正宗的叶问范?
一代宗师叶问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