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活动背景下高校难美项群运动的发展研究

2020-12-14 00:03黎文普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项群竞技大众

黎文普

(长沙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近几年大众体质不断下降,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堪忧。为此,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和广泛深入开展。“三走”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减少上网的时间,缩短课下在宿舍待着的时间,增加在操场以及其他场所锻炼的时间,以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括体育锻炼习惯在内的习惯养成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关于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上海体育学院龚正伟教授从“不在场”的角度分析了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不在场”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的不足[1]。关于这一点,通俗的说法就是青少年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没有经常进入体育场所进行身体锻炼。“在场”的含义是在体育运动中以身体存在为前提,以精神全面参与为保障,以促进整体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主体存在。“在场”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在场”指的是“物质在场”,即运动者以肉身的形式存在于体育活动中。这是最基本的,因为没有参与者的“物质生命在场”,体育参与就不可能存在。但是,人又不仅仅有肉身,因为每个人都有思想和精神。因此,“在场”的第二层次是参与者的“精神在场”,即参与者是以自己独特的直觉、经验、知识、意志、信念和价值观等参与体育活动。体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精神生命在场”的不断提升。“在场”的第三层次是人的“发展性生命在场”,即人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了知识、技能,启迪了智慧,唤醒了生命意识,开发了生命潜能,提升了生命质量,使人的生命获得了充分的、整体的发展。

笔者研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学者们认为,难美项群运动竞赛规则中艺术评分越来越细化,强化了对项目编排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更加重视动作完成质量,这种规则趋势是大众“不在场”的重要原因。运动项目是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但根据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的调查发现,当代大众的运动项目基本趋于一致,多集中在跑步、散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2]。学者们认为,当代大众选择以上项目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可操作性强, 对场地要求不高, 而且技术动作不标准也可以参与,健身效果也极佳。作为健身性、健美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难美项群项目,其参与率却很低。根据杨天庆、崔学梅对项目参与率的调查发现,篮球为75.6% 、足球为40.7% 、乒乓球为57.0%,而武术的参与率仅仅为14.2%,健美操居然为0%[3]。同样是场地要求不高、技术动作简单、健身效果极佳的项目,参与率却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差异除了社会的原因,还有项目本身的原因,那就是项目的规则让大众难以“在场”。

一 规则对难美项群运动的影响

(一)运动规则对项目发展的积极影响

运动规则是运动场上的“法”,正是因为规则的存在才保证了体育运动有序开展和持续发展。运动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改进,从而促进了运动项目的持续良性发展。好的规则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使运动项目永葆青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比如,为了打破中国在乒乓球赛事领域一国独大的局面,将乒乓球体增大,这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另一方面适当降低了球速,从而有利于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对于运营最成功的NBA赛事,规则也是不断改革。2017年的时候,火箭队球员哈登在比赛中经常利用规则“碰瓷”获利,这种“碰瓷”打法令联盟其他球队深恶痛绝,对NBA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联盟管理者改变了规则,以利于篮球运动更好地开展。好的运动规则不仅能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进一步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4]。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运动项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武术为例,20世纪70年代,武术比赛中的侧空翻、旋风脚接劈叉、旋子接坐盘等动作已经是高难度动作,而如今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动作。现在,旋风脚转体540°接跌竖叉、旋子转体720°接竖叉等动作才被认为是高难度动作。

(二)难美项群运动规则变化对运动项目在大众体育中的影响

竞赛规则是竞赛活动的指挥棒,是项目开展的指南针。为了促进项目的开展,各个项目协会在不断地修改规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项目的改革和创新,增加了项目的观赏性。规则对高、难、美的追求是为了满足项目自身发展的需求。受竞技体育“范式”的影响,一部分人对体育的认识仅停留在竞技体育领域,认为武术、健美操仅仅包含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运动动作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能否完成有难度的动作是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难度高的动作。为了达到一定的难度,运动员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训练和比赛。这样的追求恰恰让一般大众无法真正参与。

规则保证了运动项目开展的公平性,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高低,同时具有很强的发展方向引导性,所有从事该项运动的教练员、运动员都要顺应规则去训练、比赛。例如,对于110m栏而言,1.067m与0.914m栏高完全就是两种不同层次竞技水平的体现。高、难、美是竞技运动所追求的目标,由于人们对高、难、美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往往导致运动技术的发展步入歧途[5]。尽管目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不统一,但不管从文化、教育还是从社会活动的角度,都认为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这种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的难美项群项目对大众体育来讲还不能称之为体育,它只是一种与影视音乐相似的娱乐形式。“参与”是指加入各种结构化和(或)非结构化的身体活动, 我们对这种停留在观赏层面的参与[6],而没有真正的身体活动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暂称之为身体的“不在场”。

二 在场性——大众参与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文化的要求

过程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的一部分,体现的是现代人的人生观。过程哲学倡导人们的精神解放,个人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就是不重目的而重过程,重体验而不重功利,强调个人对事物的直接感觉和感受,把每件事情的参与以及这个参与过程的体验提到首位[7]。这与社会对体育最初的价值功能取向不谋而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什么越来越多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人士参与马拉松运动和登山运动?一是因为听说运动美,所以幻想和憧憬;二是因为想体验这种美,幻想之美只是脑海里浮现的假象,而亲身体验后的美才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全然参与的苦乐交杂,一种深入骨髓的真实获得;三是因为这些人想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实践和参与过程中可以丰富人生,实现天人合一。

按照过程哲学的观点,竞技体育应该适当去除唯金牌至上的思想,强调人文情怀,传播人文思想及体育礼仪。这样既保持了竞技体育的难、美特性,又发扬、诠释了体育哲学精神,还培养了更为全面的竞技体育人才,也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这样一来,一种被工业文明抽干了内容的体育活动,才能恢复其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含义,成为一种真正为人造福的活动,人们才能真正从日常的身体活动过程中享受到其中的美[7]。

(二)体育参与者的诉求

难美项群运动对参与者而言,就是从认知到体验,再到喜欢、热爱,最后到深度学习、收获成功的过程。成功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取得好成绩,从中收获健康、快乐、拼搏精神等都是成功。认知阶段可能来源于图片、电视、电影,小时候看到这些运动就喜欢。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有些人选择了坚持。通过认知学习,获得初级体验后,喜欢上这项运动项目,于是乎勤学苦练,对运动项目技术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专项训练获得技术等级,参与运动竞赛,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带给大众运动美的观感,传承了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品格,在国际赛场还能激发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于认知阶段的认知途径,以往人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口述,或者通过报刊、书籍。但是,如今的媒体融合已进入空前的辉煌发展期,视觉、听觉的三维感觉带给人们更直观、真实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不论多么直观、真实,都没有亲身参与体验来得那么直接、深刻。今天的体育爱好者已超越了对遇到的体育项目认知层面的获取,其诉求从根本上转化为运动在场体验[8]。

(三)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目前全世界对体育的认识较为博杂,但是对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则具有共识。实际上,从体育新时期的功能来阐述,其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在育体的同时,还有极强的育人、育心功能。

美国学者布拟尔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培养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与社会相适应的公民。”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9]甚至于人类学家毛斯也曾经提出:“人首要和最自然的技术对象与技术手段就是他的身体。”[10]体育活动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该是舒适、愉悦,并从中获得健康。如果体育从一开始就超越人的极限,让人产生痛苦,甚至出现伤病、危及生命,那么体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把握准了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开展体育活动、从事体育教学时,才能让体育活动落地开花、发展壮大。没有身体的参与,体育活动只能永远处于悬浮状态,很难落到实处,因为身体是人类所有体育活动的原点[11]。

生命哲学认为,要体现生命的意义,生命个体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创造。对于体育活动,这种属性更加明显。只有身体“在场”,人们才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认知、成长。体育活动不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实践体验不断积累才可掌握的形而下学的活动。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只有当大众个体“生命在场”,体育活动才能成为一个不断创造、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生命过程[12]。

三 难美项群运动大众化的改革路径

大众体育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民众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特别是在我国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及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大众体育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健康老龄化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大众体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更不是培养奥运冠军,而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是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当益壮。在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难美项群项目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这些充满美感的运动并产生兴趣。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规则变化上适应大众体育的发展

衡量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程度,一是要看这个项目的技战术水平所达到的程度;二是要看该项目的普及程度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三是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具有观众及一批狂热的支持者;四是要看新闻媒体及广告业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13]。从以上四个因素考量,为了使大众体育适应这些要求,应不断对规则进行修订。从规则的修订情况来看,导致规则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而非运动项目自身的技、战术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针对难美项群运动制定规则的时候,应在兼顾观赏性、竞技性、商业性的基础上,考虑项目自身发展的需要,让竞技体育在大众中获得发展空间。例如,健美操的英文名称是Aerobics,最初在美国兴起并风靡于欧美的主要是难美型的竞技健美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操的保健、医疗、健身、健美、娱乐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人们改变竞技健美操的规则与动作,由此衍生出健身健美操、表演健美操,以及当下风靡我国的广场舞。大众健美操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健美操项目,并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刺激了体育产业消费。

当我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用“促进竞技体育大众化”的原则来衡量并修改制度规则,消除竞技体育大众化的羁绊,竞技体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处在大众体育的中心了,吸引人们“在场”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在动作设计上符合大众的社会认同

运动的美应是符合大众审美观的,包括动作速度、力量、柔韧性,动作编排的协调、韵律、节奏感,运动表现出的活力、阳光等。这些都应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与其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设计每个技术动作时,其设计者首先会考虑好所处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然后再设计方案[14]。就如,对于最初单调的健美操动作,如果只体现难度,却无法从中感受到整体架构的新颖,那么,无论是练习者还是观摩者,都会产生视觉审美的疲劳。

(三)在内涵体现上不能忽视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提炼和积淀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及历史,每一种文化都蕴藏着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更加饱含着坚韧、顽强、敢于亮剑的身体象征。但是,如果我们盲目地追赶时代潮流而忽视原有的传统文化,那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将不复存在,被大众遗忘。传统舞蹈《秦俑魂》中的音乐本是由山西鼓乐《秦王点兵》改编而来,然而在2006年亚运会上却能融入中国花样游泳比赛中,通过运动员的演绎,展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一种继承与延续的体现。因此,难美项群运动的大众化,不能忽视大众的民族情、中国情。

(四)在项目发展上找准体育赛事与大众健身的平衡点

难美项群运动因其竞技性强、充满活力与美感,动作编排结合音乐律动,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强力冲击,比赛的观赏性强,从而为电视转播和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往的规则变化和赛事举办适应了发挥社会经济效应的要求,这使得大众只能停留在观赏的层面,而无法亲身体验这些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有更多的时间健身,享受难美项群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因此,难美项群运动的发展既要防范过度弱化竞技性给体育赛事活动带来的风险,又要确保大众“在场”。

四 高校体育课程中难美项群运动项目的改革策略

(一)改革授课形式,立足终身体育视野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重视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传授,这种传统三基教学模式比较严谨,组织严密,重视教学内容的技术难度[15]。随着经济的发展、思维的创新、新生事物的不断冲击,21世纪的大学生更崇尚开放、包容、趣味娱乐等特性。难美项群运动项目具有较强观赏性、技术难度高,为了充分挖掘这些项目的社会性、娱乐性和健身功能,并让当代大学生提高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兴趣,我们应对体育课的上课形式进行变革。新时代的教学推行的是新三基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新、老三基教学比较,老三基更倾向强迫接受,新三基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更强调教学的趣味性。新三基中的认知即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基本知识的认识、理解,保存认识结果以及利用老师的示范、讲解和自身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心理情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老师授课方式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良好的心理情感是产生良好课堂效果、形成良好行为的保障。行为则是人体器官对学习过程中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就是指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APP软件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学生体质自然就提高了,校园气氛、社团活动也会更加活跃。

(二)降低项目难度,融合大众心理

健美操由原来的单一的竞技健美操改革发展为现在的竞技、健身、表演三类。发展竞技性健美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赢得比赛,在比赛中通过高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来展示运动员完成复杂和高难度动作的能力。高校主要在体育专业学生、校健美操代表队、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中开展竞技性健美操运动。发展健身性健美操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其是集健身、娱乐、防病为一体的群众性、普及性运动,可为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参与,动作简单易学,实用性很强,节奏较慢,能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和锻炼的全面性,广场舞即属此类。发展表演性健美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在运动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表演健美操活动,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比健身健美操动作复杂,但比竞技健美操难度小很多。例如,拉丁健身操来源于国标中的拉丁舞,其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协调性和表演意识,但绝对不强调基本步伐,音乐速度亦可快可慢。据调查,现在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健身性健美操或表演性健美操教学,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喜爱,效果很好,也非常好地融合了体育新三基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

武术近年来被积极推广引入校园,但竞技武术当初引入校园时不被一些人接受。变革之后,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摒弃高难度的旋风脚转体540°接跌竖叉、旋子转体720°接竖叉等动作,穿插一些擒拿、散打、空翻等实用性与表演性强的动作,使之成为一种全方位锻炼身体各个肌群的表演性武术运动项目,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多变性。在搏击训练中,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这使得这项运动更具魅力。甚至有的高校体育课堂将国学融合其中,这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传统文化。武术中的礼节包含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武术器械的递接礼、注目礼、点首礼、鞠躬礼等,这些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明礼仪底蕴。在武术教学中传授这些礼仪,告知学生其为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其寓意为天下武林是一家[16]。通过这些改革,不仅可使高校体育课堂中的武术内容受到欢迎,还可使武术协会成为高校很活跃的社团组织,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开辟一条可鉴之路。

猜你喜欢
项群竞技大众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