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020-12-14 15:1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射血西医心衰

赵 龙

(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心病科,江苏 无锡 210024)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它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通常随着病程的逐渐发展而发生。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有预后差、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低,再住院率高;治疗费用高,家庭压力大等[1]。根据心力衰竭时左室收缩功能的异常,将心力衰竭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和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PEF),治疗上一直没有特效稳定的有效药物和标准方案,近年来发现中医药对本病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并能与西药形成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2]。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进展。

1 西医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1.1 西医临床认识

心力衰竭是一种以组织水肿和灌注不足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指心脏收缩力减弱,无法有效排出静脉回流血,导致静脉淤血、外周缺血等症状。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逐渐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状态,缺血性疾病是导致HF-REF的主要原因,涉及心室舒张度、僵硬度、充盈不良等多种因素[3]。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疲劳、力竭性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啰音、肺水肿、肝肿大和双下肢水肿等。

1.2 西医临床治疗

目前,西医对HF-REF的临床疗效尚无明确的药物和标准方案。通常根据临床经验使用相关药物来缓解症状,消除病因,改善身体状况。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的临床治疗原则为缓解肺充血和肺淤血;改善心肌缺血、控制血压来积极消除相关诱因;恢复正常心律;减少心肌纤维化[4]。①钙通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可降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肌供血。②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延长舒张期,增加舒张末期容量,促进左室充盈,抑制交感神经刺激的血管收缩作用,减轻心脏后负荷。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调节心室舒张,也能调节血压,可改善心肌弹性,逆转左室肥厚。④利尿剂:可降低血容量、心负荷、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压,改善肺充血症状。⑤血管扩张剂:可以扩张小静脉,降低预负荷,减少心脏血流量,然后产生与利尿剂相似的效果来缓解左心房和肺血管压力。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其属于近年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诺欣妥)为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脑啡肽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增强利钠肽利尿排钠、扩张血管的作用。

(2)非药物治疗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体外膜肺氧合等。

2 中医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1 中医临床认识

中医认为心衰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饮、痰饮。心衰的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病情逐渐发展时,由肺充血引起的胸闷和心悸属于喘证;晚期全身循环充血引起水肿、下肢水肿等属于血证。病机受生理、情绪、体力、劳动、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内因是体内禀赋不足、阴阳偏失、脏腑亏虚;外因则是情绪刺激、过度疲劳或饮食不当;本质是虚资不足、气虚阳虚,过度劳累、外感病原体侵入或情绪刺激可导致病情加重。

2.2 中医辩证施治

2.2.1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治疗心力衰竭必须运用整体观念来调补人体气血阴阳,不可只局限于心。对左心衰患者肺部湿啰音较多者,可应用小青龙汤,因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随肺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代谢。心衰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为本虚,而其病情发展过程亦可分为早、中、晚期。早期主要为心肺气虚,导致运血无力,瘀血、痰饮内停;中期发展为心脾两虚,气阳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晚期发展为心肾阳虚,瘀血内阻,阳虚水泛,发为溢饮[6]。

2.2.2 保健和增强体质

传统中医在养生保健、增强体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衰患者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容易感染,中医认为肺气亏虚不能宣发卫气以御外邪,常可因外感而发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运脾胃,扶助正气,常能抗御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再住院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运脾胃,扶助正气,常能抗御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各脏腑器官功能修复,预防心衰发作。中医可根据不同季节,采用导引、食疗、艾灸等方法来增强患者体质,预防心衰发作。

1.2.3 讲究配伍,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对服用地高辛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在中药汤剂中加入连翘、生姜等,常可改善症状。使用利尿剂容易出现低钾低钠者,在中药汤剂中加入茯苓、杜仲等,常可减少低钾低钠的发生。

3 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已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展到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心室重构和心肌细胞凋亡。提出多靶点治疗的重要变化,即从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到长期修复策略,改变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性质。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预防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7]。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的本质,它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更好的契合了西医学对心衰病理机制及多靶点治疗的理念,起到标本兼治。它可以抑制慢性心力衰竭的过度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构,多通道,多环节,多目标治疗,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体质学说表明,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患者中,治疗方法在不同时间也不同,并且将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治疗需要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中医分期和辩证治疗与分期治疗心力衰竭的西医理念相一致,可以更好地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4 小 结

本次研究对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分别从中西医治疗两种方向进行阐述分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设备、新药品、新治疗方法的出现给慢性心衰的治疗带来新希望,通过基础与临床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结合、治疗与管理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价值将更加凸显,将改变患者预后差及生存率低的状况。

猜你喜欢
射血西医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