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上腹部手术的镇痛效果

2020-12-14 15:1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腹部平面心率

徐 帅

(山东省潍坊市阳光融和医院麻醉科,山东 潍坊 261000)

实施外科手术时,采取良好的镇痛措施能够大大减轻病人的术后应激反应,对于机体的康复十分有利[1]。上腹部手术通常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巨大,病人在术后也会表现出剧烈疼痛,当前,临床上对于上腹部手术中所采取的镇痛方法主要有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镇痛(PCEA),这些方法的镇痛效果十分确切,但都不可避免的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迫切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2]。随着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阻滞技术的提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技术,该方法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临床麻醉医生的青睐,但是该方法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报道却很少[3]。本研究通过将超声引导下的低位前锯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技术应用于就诊于本院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10月~2019年6月,对对在我院择期全身麻醉下实施上腹部手术的66例病人进行分组研究(每组33例,依据随机分组法),纳入标准:(1)全部病人均对本研究享有知情权且参与了知情同意书;(2)全部病人对本研究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均无过敏史;(3)病人精神状态均无异常且语言交流正常;(4)病人的凝血功能无异常;其中观察组病人: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41~55岁(平均(46.5±8.2)岁),BMI范围18~30 kg/m2(平均(23.4±3.8)kg/m2);对照组病人:男性,1 6 例,女性,1 7 例,年龄范围43~57岁(平均(48.1±8.9)岁),BMI范围18~32 kg/m2(平均(25.8±4.5)kg/m2)。2组病人的基础性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低位前锯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之后实施全身麻醉:让病人保持仰卧位,定位在病人右侧腋中线水平第8肋间,对其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铺巾,以纵轴位放置线型超声探头,在病人腋中线定位第8肋骨,以此寻找处于浅表的背阔肌和深部的前锯肌,通过一次性无菌注射针水平进针(针尖朝头侧),进针至第8肋骨表面(即前锯肌深面),然后回抽至无血、无气,然后注射40 mL 0.25%的罗哌卡因。RSB:让病人保持仰卧位,对其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铺巾,将探头置于肋缘下以斜轴位进行扫描,从外侧水平进针,直至针尖处于腹直肌后鞘和壁层腹膜位置,使其形成双层结构,将10 mL 0.25%罗哌卡因注入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之后在对侧进行同样操作。而对照组不行神经阻滞,仅对其进行全身麻醉;2组麻醉方法相同:对其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通气,控制PETCO2为35-45 mmHg,手术过程中,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量分别为3~8 mg/(kg·h)和0.05~0.2 μg/(kg·min),同时,让病人吸入1%的七氟烷,并采用顺式阿曲库铵(3 μg/(kg·min))维持麻醉效果,并对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使其保持在D2-D0水平。手术结束后,在缝合腹部时,给予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病人的切皮后5 min的心率和血压;(2)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和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记录病人腹部神经阻滞有关的并发症(恶心呕吐、头晕、血肿、感染和脏器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 19.0用来分析数据。其中以[n(%)]和(±s)分别对计数资料(x2检验)和计量资料(t值检验)进行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切皮后的心率和血压

切皮后,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65.1±8.3)bpm、(111.2±9.5)mmHg和(66.7±8.4)m m H g,而对照组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72.4±7.3)bpm、(126.6±10.1)mmHg和(72.7±9.1)mmHg,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2组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和24 h的VAS评分分9±0.5)、(1.9±0.7)、(2.0±0.7)和(2.0±0.8),而观察组的术后2 h、6 h、12 h和24 h的VAS评分分9±0.5)、(3.8±0.6)、(3.7±0.7)和(3.3±0.4),观察组在各时间节点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 2组病人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病人发生3例发生恶心呕吐,2例表现为头晕症状,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恶心呕吐,3例表现出头晕症状,2组均未见血肿、感染和脏器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2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 论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麻醉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技术优势更加明显,其可以做到精确定位,使穿刺风险和并发症的减少大大降低。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相对热门,但主要应用于乳腺外科的镇痛,但在腹部镇痛的应用鲜有报道。鉴于胸壁神经阻滞可为腹部皮神经支配区域提供有效的镇痛作用,且在上腹壁切口效果最为明显。据柴彬[4]等人研究显示,将进针平面下移3个肋间隙可显著提升腹部阻滞范围,使得在肝脏手术切口的镇痛要求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而且配合腹直肌鞘阻滞技术,能够很好的弥补了前锯肌平面阻滞平面不能覆盖前胸壁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也采用了该种方式,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切皮后,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VAS评分方面,观察组在各时间节点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病人发生3例发生恶心呕吐,2例表现为头晕症状,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恶心呕吐,3例表现出头晕症状,2组均未见血肿、感染和脏器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2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上腹部手术在超声引导下行低位前锯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技术,镇痛效果明显,而且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腹部平面心率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心率多少才健康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