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作用研究

2020-12-14 18:46朱玉群
新农民 2020年28期
关键词:皮棉机采籽棉

朱玉群

(第二师三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尉犁 841506)

0 引言

棉花在我国属于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在机采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常规棉花的种植与采摘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并且其加工与清理工序也比较繁杂,容易破坏棉花纤维的长度与比强度,此外还造成了短纤维指数升高,最终对机采棉的品质与品级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作用进行研究。具体区别在于株间距、作物种植密度以及采收技术等方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选择某农场作为试验地点,针对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与品质进行研究。试验过程中选择常规模式来配置棉花种植间距与密度,分别为9.0cm与29.2w株·h㎡、5.7cm与23.1w株·h㎡,前者属于宽窄行配置,后者则选择等行配置密植模式。试验中两种模式的种植面积均为4.5 h㎡,并且都选择一膜三管的毛管布置方式。棉花试验种植品种为新陆早72号,播种时间定于4月中旬,于9月上旬喷洒脱叶剂,以高产田标准进行水肥管理。

1.2 种植方法

试验中笔者对棉株苗期、现蕾期、开花期以及吐絮期等进行了记录与分析。样点选择均一致,在盛花期对棉花农艺形状进行定点调查,中间行与边行分别各选择10株作为调查对象。吐絮期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每3个样点的处理中,中行与边行分别连续选择5株对棉铃进行采摘,送至实验室对铃重与衣分进行测定。完成机采后对机采籽棉与轧花厂分轧的皮棉进行采样,通过相关检验机构对籽棉、皮棉的品质与杂质含量进行检测,最终确定两种种植模式下的棉花产量与品质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对比

根据种植模式的不同,首先观察棉花的生育期特点,在同时滴出苗水时,等行密植模式下,棉花出苗期约为13d,相较于常规模式要早3d左右。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该模式下边行地膜曝光面情况要比常规模式理想。就总体的生育期而言,等行密植模式下,相较于常规模式棉花的生育期更短,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冠层通风与透光性更强。

2.2 不同处理盛花期农艺形状分析

根据盛花期的农艺形状,在等行密植模式下,棉花的株高、叶铃、始果枝节位高度、单株果枝数以及单株开花果枝数都要比常规种植模式要搞。换言之,如果水肥管理措施相同,那么等行密植模式下棉花的生长势头相对而言更加理想。在该模式下出于对保护棉花生长的稳定性考虑,相较于常规模式需要在田间管理方面采取不同措施,这一点在缩节胺的使用方面尤为突出。

2.3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两种种植模式下的收获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保苗率约为54%与61%。换言之,常规模式下的棉花种植的保苗率相较于等行密植模式要低。后者创造了比较良好的通风与透光条件,单株结铃与铃重水平均要高于前者。并且籽棉产量与增幅也有所提升,但二者之间在产量上的差异并不大。

2.4 不同处理的纤维品质与杂质含量分析

根据纤维的品质表现,可以发现在试验中选择等行密植模式,其机采籽棉、加工皮棉的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有所提升。两种种植模式下作物的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指数均没有太大差别。在等行密植模式下,相较于常规模式,短纤维指数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就在于等行密植模式创造了更好的通风与透光条件,中下部棉铃纤维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育。根据杂质含量,可知等行密植模式下,机采棉籽棉与加工皮棉较低。整体来讲,相较于常规模式,等行种植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短纤维指数以及杂质含量等。

3 结论

我国机采棉种植已经发展了近30年之久,截至今日,不管是机采棉品种,还是配套种植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棉花机械采收面积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籽棉含杂率对后期加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突出。根据本文试验与分析,发现等行密植模式对于籽棉含杂率的控制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后期加工以及棉花品质的提升也具有正面的作用。根据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不难发现等行密植模式下,棉花种植的产量相较之下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但其纤维品质去得到了比较理想的优化。当然,这一结果可能与棉花的品种以及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联系。在未来机采棉种植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围绕此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与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皮棉机采籽棉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2021 年度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籽棉收购相关数据分析
清理加工工序对新疆机采棉品质的影响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种新型皮棉加湿工艺的应用
浅谈棉花加工回潮率对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怀宁县2018年度杂交棉组合筛选试验
新疆阿克苏地区三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新疆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