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师

2020-12-14 03:43杨秀英
考试周刊 2020年92期
关键词:責任老师能力

摘 要:“三师制”管理教学模式下,期初主要是在学生中开展了“学师”结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确定了师徒关系;一切本来都很好,但是个别学科中出现的问题,提醒我们,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法,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绝对不能出现从“不敢放手”到另外的一个极端,那就是“完全放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个均衡点。

关键词:三师制;学师制;能力;責任;学生;老师

班级实行“三师制”管理以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大增;特别是随着“学师制(学生互拜学科师父)”的推广,极大地活跃了班级氛围,一时之间,你帮我学,浓浓的学风营造了起来;随着一个学期工作的推进,让本来十分普通的一个班,各科成绩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 学师,让教师的学科教学从“独唱”变成了“合唱”,契合了新歌课程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和学,成了两张皮;教的自管教,学的却不一定在学。学师制的实施,让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成为一群人的学习,这种方式的教学,极好地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来同学彼此,坐在了一个教室里,是毫无区别的个体;“学师制”的推进,让他们的身份出现了不同,部分成绩好的同学成了其他同学的学科师父;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成绩排名本来不在班级前列的同学,但是因为单科成绩比较好,相反地成了排名比较靠前的同学的学科师父。

我们中国人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份的转变,被别人称为了“师父”,总是需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于是这些做师父的同学,学习的认真程度,更加地积极起来。同样的,教师原来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因为在教师和学生中间,有了一个“学科师父”的存在,原来上下两级管理模式,成了上中下三级管理。套用一句医疗术语,叫做“靶向治疗”,无论是答疑解惑,还是作业检查,都更加的富有实效。

二、 学师,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优转差”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可以很好地为教师减负增效

数学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教的最苦,分数最低。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生源质量向来不高,受制于比较低的学习基础,于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负担更重。不要说是高考,就是面对高二的学考,一些学生都存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施教者,工作压力就会很大;于是就会想尽办法,找时间去辅导学生,部分教师甚至会把体育课也占用上,即使是这样,终究是一个人面对了几十个人,也有些顾不过来。

俗话说,三条腿的癞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从来不缺;学校里,最不缺的就是人,“三师制”中的“学师”,等于是在学科教学中为教师寻找到了许多的“分身”,这些“小师父”,只要安排到位,指导到位,在许多时候可以承担起一定的职责,特别是在辅导功课的时候。

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教室里,但是这些“学师”,却一直都在,替弟子们答疑解惑,可以很好地完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自身的知识掌握运用和理解,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 学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有的,还要给予,没有的,连原来的也要夺去。这句话用在学生的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一些好的学生,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并没有掉队,反而在时间的推移中,越来越好;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成绩不进反退,越来越差。这就像是部分老师戏称一些学生成绩的:初中不如小学,高中不如初中;高二不如高一,高三不如高二,高考不如中考。虽然老师想尽了千方百计,但要提高成绩,有些就像是李太白感慨蜀道难的“噫吁戏,危乎高哉!”

分析原因,不外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难度的不断加深,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再加上意志力薄弱的因素,最终步入了“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的怪圈中,成绩想好都已经不可能。

学师学习模式的推进,可以很好地带动和引领部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掉队。因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很好地从“师父”处得到解答,极大地提升了部分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学师,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

常言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又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折腰。这两句俗话,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切的能力,都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传统的教学和课堂模式,大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现场直播”,哪怕说的精疲力竭,也还是舍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了“闷葫芦”,站起来,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老师着急的没办法,还要责怪他们“就说几句话,又不是要把你的牙拔掉!”

其实这样结果的始作俑者,就是老师自己,因为从来“舍不得”把机会留给学生,总觉得学生说不好,总觉得学生说出来的话说不到点子上,还不如自己说,于是老师愈来愈“爱说”,学生愈来愈“不爱说”。

学师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开展交流,可以彼此分享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体会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需要不断地“说”,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就如一位本来十分内向的学生所说的:“我本来不敢说话,因为不断地要给我的徒弟讲题,结果后来发现,我居然喜欢上了说话!”

将近半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在开展“三师制”管理实践的班级中,通过开展“学师”教学,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负担和压力;因为根据所组合起来的“学师”团队,指导着他们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这些孩子随着学习目标的明确,其他的一些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就降低了下来。

但是,好的模式,好的方法,不是只要使用,就一定有好的效果,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下的几点,就是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注意的。

1. 学师教学模式虽好,但是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必须要跟上

在实施之初,我们几位科任教师开了小会,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可以减轻我们负担,但是一段时间执行过后,发现大部分的学科,在成绩方面都有大的提高,英语学科不升反降。

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所有的“学师”教学模式的资料,我都有收集,包括他们如何的建设团队,如何的运行,看不出和别的学科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怀着疑问,我去问英语授课教师。这是一个年轻人,日常教学中,也是充满了工作的热情,这一次对于新的教学模式,他是最热烈的拥护者。

我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他已经说道:“我觉得这种模式可能不适合英语,只适合别的学科吧!”他有些沮丧地说。

“你先不要下结论,你说一下你是怎么弄的。”我笑道。

“也和大家差不多,确定成绩好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做师父,然后收徒弟,然后开展教学呗!”

“你说一下过程。”我皱眉。

在他的描述中,我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这个年轻人最初做的确实很好,而且很快地他就尝到了甜头,因为自己不再需要挨个地去查学生的背诵,于是每一天他上完了课,都会说一句:“各位师父们,你们记得把什么什么背会,然后把徒弟的检查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天生会“偷懒”;一次两次没有问题,三次四次也没有问题;因为这个做“大师父”的不会检查,这些“小师父”们也得过且过,不要说是去检查别人,有时候自己都不做了。事情做到如此程度,成绩还想着提高,哪有这么容易。

我了解完事情的始末,这个年轻人也是十分聪明的,一点就透;不待我说,已经又抢着说:“还是我懒了,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好的落实,都是白的,我一定注意。”年轻人果然是充满了斗志和干劲,等到下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不仅仅赶了上来,而且在年级排序中,也是遥遥领先了。

2. 不管怎么说,“学师”,他们自己也还是学生,教师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越是优秀的孩子,一定注意不要让他们承担超过了他们能力的责任。

一名叫做段文骞的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个人的考试名次,也排在全年级前三十名,但是这个孩子,在实行“学师”教学模式之后的期中考试中,成绩退步很大;数学成绩从优秀等次落到了良好,年级排名也是一落千丈。

“你为什么成绩下降这么厉害?”我问他。

“我也一直在学,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受打击,但是对于我的问话,还是有问即答。

“我看了你的徒弟,成绩都有长进,你怎么还没有考过他们?”

我笑道。

他摸一摸脑袋,挤出一丝苦笑,说道:“老师,就是的,不仅是一科,我的好几科,都没有考过我的徒弟!”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道:“你给多少人在当师父?”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因为他的成绩在班级里相对很好,于是在做师父的这件事情上,任何的一科,好像都离不开他。六门学科,他在五科中都是师父,每科或者三个徒弟,或者四个徒弟,他一共有17个徒弟。风光是风光了,热闹是热闹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在喊,师父,你给我看看這个题,你给我看看那个题……

他的时间,无形中就被挤占了,为了给自己的徒弟们“答惑解疑”,他自己的作业只能够降低标准;虽然说熟能生巧,但是一道题讲上四遍,是个什么概念。

发现这一点之后,对于班级中充当师父的学生,我做了排查,发现班级里还有一学生像段文骞一样,充当了四五科的师父;除过个别的几个,成绩受到影响较小,其余的普遍受到了影响。而且一些师父,因为事情多,影响了自己学习,已经产生出了厌倦情绪,就准备着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消极怠工”呢。

基于这个实际,我们几位授课教师坐在了一起,重新拟定了“师父”名单,明确要求,一位同学,无论是多么的优秀,都不能担任超过三科的师父。对于存在的“师父”缺额,也有办法;老人们常说:矮子中拔将军,筷子里选旗杆;一个班级中,最多的就是人。通过这样的办法,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笑容又一次浮现在了段文骞的脸上。

“学师”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减轻教师负担,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达成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来的“要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简介:

杨秀英,甘肃省酒泉市,酒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責任老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ABSTRACTS
ABSTRACTS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谁的责任
本月来信之最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