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2020-12-14 03:52陈振林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闰土邓稼先孔乙己

陈振林

记叙文中的人物,是文章的核心要素。想要塑造好人物,突出人物形象,对比是一种不错的手法。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篇文章中进行对照比较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人,也可以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侧面,还可以是文章中的景与人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在对照比较中显现差异、展示矛盾或直接对立,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对比手法。

一、“自比”

“自比”,就是把同一个人进行对比,可分为两种。

一是把一个人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这两个方面,可以是这一个人的两个特点。比如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加西莫多,他是一个面貌丑陋、心地善良的人。小说里,作者将人物的外表与内心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让加西莫多的形象更突出。我们在作文中,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表是一个特点,内心是另一个特点。有一篇优秀作文描写一个从乡下来的同学,一方面突出其外表朴实、寡言少语的特点,另一方面突出其成绩优秀、品德优良的特点。这里就运用了将一个人的两个特点进行对比的手法。

二是可以将一个人的前后情况对比,比如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少年时: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而到了中年时,闰土是另一个样子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只是对闰土的外貌进行了对比,我们就看到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明显不同。曾经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中年男子。形象对比,让闰土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同样,《孔乙己》中不仅对孔乙己的外貌进行了前后对比,而且对孔乙己的动作也进行了对比。先前的“排出九文大钱”与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孔乙己由摆阔到穷困潦倒的生活处境。

二、“他比”

“他比”,就是将一个人同另一个人进行对比,正如曾志伟和姚明站在一起比身高一样,因差异性大而各自特点更突出。在对比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征。

比如《邓稼先》一文中,这样写:

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这里,拿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显示出不同国家的两个科学家不同的形象特征,前者锋芒毕露,后者忠厚平实,并且突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我们在作文中,比如要突出某同学“快节奏”的学习特点,写一个“慢吞吞”的同学与之对比,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三“景比”

“景比”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与景物描写进行对比。

鲁迅先生《故乡》的开头,有对故乡景物的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冷色调的景,渲染了故乡沉寂、荒凉、萧瑟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但文中又写到美好画面中一个少年的出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暖色调的景物,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气息,与先前冷色调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少年闰土这个人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是景物与人物形成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中用到了这種写法: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新年的太阳”这美好的景物,与“她小小的尸体”这悲惨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人物的强烈同情,读来让人叹惜不已。

猜你喜欢
闰土邓稼先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稼先的故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故乡》的呐喊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