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全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12-14 04:23范小慧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潘光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文章通过对潘光旦先生“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关注教育内容的完善,以及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品质的培养,为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借鉴。

关键词:潘光旦;“全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潘光旦先生是20世纪初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其毕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积极探索教育的发展。当今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以及完整的人格,潘光旦先生“全人格”教育思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全人格”教育思想来源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了潘光旦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小学时期,潘光旦先生就开始有计划地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从儒学中不断汲取营养。潘光旦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史一直都是一个极为注重人道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始终都是最有线索最有影响的一门学派,中国的儒学中心是提高国人的思想素质以及精神境界,强调以人为本位的哲学思想,注重人性,崇尚理性,正是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了潘光旦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首先,对生物学的研究使潘光旦先生对生命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留美期间,通过对生物学、优生学的不断研究,他意识到个人生命质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重视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提高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次,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潘光旦先生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最后,对社会学的研究使他先生认识到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关注的对象。潘光旦先生认为社会学是人的学问,社会学的核心应是关注人本身的发展问题。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格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包含三个方面:通性、个性与性别。潘光旦先生认为健全的社会生活要平衡到三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的发展;二是社会分子个人的发展;三是社会未来的发展。相应的,健全的个人生活也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人类的通性”、人的个性以及性别。人的通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变化与进步的动力,人的性别发展是民族绵延的重要条件。所以通性、个性与性别结合起来才能组成圆满的人格。他指出近代教育界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近代教育忽视通性与性别,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过分强调个性。二是学校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把人格分隔开来,不关注学生整个人格的养成,造成个人成为“零星片段之人”。健全人格的三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意志、情感、智识三者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促进意志、情感、智识的健全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偏废的重心。潘光旦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要以“推十合一”的方法进行传授,即能够从许多事物中总结出一个道理,避免没有归纳升华或缺少思维发散的现象。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中国儒家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蕴含着“士的教育”,提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等,所谓弘、毅,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和意志的训练。所以通过推行“士的教育”,注重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身心健康发展。潘光旦先生认为治学的精神与思想方法看似完全属于智识一方面,但实际与情感和意志也有极大的关联。治学需要严谨,思想需要不偏不蔽,这都要求人要意志坚定且情感有分寸。所以全人格教育是人的智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得到满足和统一,即通性、个性与性别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全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的培养。潘光旦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本体,所以教育的对象是完整的人,这里的完整指的是人格,所以教育首先应关注到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的就是对每一个人的人格培养。他指出“全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即品格教育,由三部分合成,一是通性与个性的辨识。二是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三是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植。这三方面相互递进又紧紧围绕“人性”这一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与诠释。

一是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潘光旦先生认为品性的标准来源于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的第一个要求是“和”,人要取得何种品性才可以取得社会生活的“和”就是问题的核心。人与人之间存在通性,但由于人际交往中的许多利益冲突,通性之同不一定促进“和”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虽对“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但社会的分工合作却是以不同的个性发展为基础,所以通性与个性两者相辅相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自人与人之间的通性,社会进步的基础来自个性差异,通性与个性的分工合作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品格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叫人学会辨识通性与个性。

二是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潘光旦先生认为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通性与个性。中国的民族经验及先贤遗教曾留下一个行为标准“恕”,即宽容,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通性。个性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明”,即客观。他认为人们行为的标准就是明与恕,品行的标准也是能够实行明与恕的品行。《左转》隐公三年说:“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就是说实行明恕两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达到“无人能间”的程度,即“和”。所以能明能恕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潘光旦先生分析近代社会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缺失“恕”与“明”。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必須重申明、恕两个标准。

三是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人要了解与他人之间存在的通性,清楚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运用智识与情绪想到解决办法,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而了解他人的个性,认同他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立场,又需要强大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潘光旦先生看来,一个人能够自我控制是养成能明能恕品行的重要前提,个人要学会自我调控就需要锻炼意志,通过意志调节人的理智、情绪、想象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他指出近代社会出现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浪漫主义等阻碍了人们的意志与控制能力的培养。集体主义忽略个性,强调以集体的意志代替个人的意志;个人主义与浪漫主义都主张解放人们的个性,忽略通性。从这些现象中我们更能意识到个人意志与控制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四、“全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就是长期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而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格养成,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格的比较,而不是专业知识的比较。他提出教育要面向每一个人,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不能进行模式化教育,并提出以下适合培养学生人格的教导方式:

教育内容上推行“士”的教育。首先是立志。志是心之所在,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要有一个健全的立身处世的想法。其次要学忠恕一贯的道理。忠恕在儒家思想中是紧密联系的,忠即笃信,“忠于一中谓之忠,忠于二中谓之患”,就是一个人总要有不肯轻易放弃的立场。恕即容忍,“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一个人要有谅解别人的立场,不要否认他人的观点。潘光旦先生指出“能忠不能恕的人是刚愎自用的人,是党同伐异的人,是信仰一种主义而至于武断抹杀的人。能恕不能忠的人是一个侈言自由主义的人,动辄以潮流不可违拗,风气不能改变,而甘心与俗浮沉,以民众的好恶为依归的人”。青年有接受刺激的能力,也有理想丰富、情绪丰富、敢作敢为等特性,所以士的教育的推行最佳时期是在青年期。但青年也存在“流放”和“胶执”的问题,太忠即过于胶执,太恕即过于流放,所以要忠恕兼顾。潘光旦主张士的教育一方面要维持青年期内那种热烈的情绪与敢作敢为的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使青少年的特性不会随年龄与环境之变迁而变化。

教育者应榜样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身教,尤其是师道方面。学生的意志需要锻炼,情绪需要裁节,这些都需要教师树立楷模。潘光旦先生认为“假如教师也犯思想太正经、行为太稳健、生活算盘打得太小等等毛病,试问我们能够希望在他们指导下的青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么?”所以影响近代青年的思想与行为的原因,除历史、政治外,最重要的就是师道,为师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择师不仅要看学问的造诣,更要看教师的学问与个人素养之间是否贯通,作为教师必须在這两方面都有很好的水平。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限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日常生活中人格的无形影响,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使学生从教育者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所以,而潘光旦先生有一个“从游”的比喻说“师生之间就像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这就是教育。”总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不能替代的。

受教育者应注重自教。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满足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潘光旦先生指出品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内化”。“夫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乃仅就智识之切磋而为言者也;至若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潘光旦先生指出“青年最需要的是暗中摸索的机会,尝试而再错误,错误而再尝试的机会,应当让每一个青年有一个‘独的时期”。青年与他人之间应当维持一个适当且相互尊重的距离,如果与青年的距离太近总是什么事情都替青年考虑好,会阻碍青年有“小我”成长为“大我”。青年需要一定的自由来培养自己的品格,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1-14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潘乃谷,潘乃穆.潘光旦选集(1-4集)[M].光明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范小慧(1992-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潘光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潘光旦的书生意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条腿能否出国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潘光旦与张竞生:道德之辩还是知识之争?
潘光旦的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