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行知合一,语文学在课外

2020-12-14 04:13余麗柃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外语文老师

余麗柃

2003年,梁浩师范毕业后如愿踏上了从教路。出发时,他谨记恩师的教诲,时刻不忘身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面对学生,他一视同仁,坚持平等与关爱;分管学校德育,他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消除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教学中,他秉承语文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行知合一,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灵活地学习,不仅学好语文,更要在生活中用好语文。

好老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育是需要耐心的一份工作,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不能歧视学困生,我们要用耐心和对他的一份肯定去挖掘他身上的潜力。教育是造福的工作,我要多帮助学习路上的学困生们,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从教十多年来,梁浩从不忘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初心。2003年,他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源于内心的感动与恩师的鼓励。

初中时,梁浩成绩不太好,恩师盛敬鹤老师,一位当时已退休又返聘的数学老师,常常利用下班时间给他义务辅导。看着灯光下老师斑白的双鬓,梁浩很感动,暗暗发奋好好学习。高考选专业时,在盛老师的鼓励下,梁浩报考了贵州师范大学,他记得,当自己拿着录取通知书给盛老师看时,盛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将来做老师要有耐心、对任何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恩师如明灯般的指路下,梁浩把平等与关爱带到了自己的工作中。那时,梁浩刚工作不久,在贵阳小河一中任教,担任班主任。一天他在走廊里看到一位家长带着一位身患白化病的女孩要插班读初二。询问后得知,家长在校长室里向校长求了半天,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意接受她的孩子。于是,梁浩带着这位女孩来到校长室,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她。“接受这个孩子到班上,我的内心很高兴。因为我帮助了一个孩子,一如当初盛老师帮助我一样。”梁浩说。

当这位名叫小静的女孩来到梁浩班上后,为了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再加上小静本身眼睛不太好,梁浩把她的座位安在了讲台下面。梁浩知道,患白化病的孩子长期受人冷落,内心难免自卑。为了不让老师的照顾对小静造成心理影响,梁浩告诉她:“因为你的眼睛不好,坐到后面看不清楚黑板会影响学习,所以老师把你的座位安排在讲台下面。你能接受老师的安排吗?”梁浩认为,事前充分地与学生沟通,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再做决定,而不是直接以命令的形式要求学生怎样做,这正是老师平等与关爱的体现。

消除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梁浩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牵头人。他所在的贵阳市观山湖第六中学学生多为流动人口子女,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沟通、交流,他们成长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难免形成孤僻、偏执、沉闷、自我等性格特点。梁浩知道,这样的孩子如果学校不重视,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这将会成为孩子成長路上的绊脚石。

为消除这个“绊脚石”,梁浩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学生入学,首先会接受生命教育与法治教育。梁浩表示:“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行为规范自然就出来了,有了行为规范,对自己的重视、对别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水到渠成的。”

一直以来,梁浩都很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他组织学校老师制作了一系列新生调查问卷,把心理上可能存在自卑、沉闷、偏激、自我等问题的新生筛查出来,通过后期学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共同努力,预防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梁浩还在学校成立了心理室咨询室,为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特地命名为“心语室”,安排专门的教师和时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谈心,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

学校地处城郊,网吧较多,部分学生放学后喜欢钻进网吧。梁浩从原来当班主任起有个保留至今的习惯,他常常在放学时间去到各个网吧,看到学校学生上网或是看别人打游戏,都会让他们回家。“有的学生可能一时不能理解老师的做法,认为老师多管闲事,但长期下去,还是有不少学生慑于老师的管教不再去网吧,避免了网络游戏和社会闲杂人员对他们成长的负面影响。”

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琐碎,梁浩却认为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去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学生带去更多关爱,在成长的路上少些阴霾,多些阳光。

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读与写

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素养又要让学生将学到的读与写等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耕耘语文教学园地多年,梁浩一直秉承“语文学在课外”的教学理念。“语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与写,”梁浩表示,“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只是靠讲授课文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或以考试为目的来教授学生,根据考点来狭窄的框定学生学习的范围,这都是不科学的。”诸多事实证明,学习尤其是阅读与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促进学生价值观、思维、判断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因此,梁浩时常结合语文教材,设置主题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上完一课后,会让学生以课文为主题,拓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散步》这一课是关于孝老爱亲的主题,学完后梁浩让学生在课外走进图书馆,以小组分工,一个人负责收集名人名言,一个人负责搜集相关的史事资料,另一个人负责收集当下的与之有关的新闻、故事材料,还有的人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道。一星期后,在课上小组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一句话,语文知识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梁浩说。

谈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梁浩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做法。“每学期,我都会结合教学目标,给学生拟定学期阅读书单,有时还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看或让学生朗读经典段落给家长听。”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梁浩会引导学生观看《朗读者》等节目,让学生模仿节目的形式撰写开场白、结束语等,或是以节目中某位名家的音调语气也来朗读相同篇目进行比较。通过不断的阅读、朗诵、积累,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与读相对应的是写。和大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梁浩会每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不同的是,他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交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如《XXX也是一种美》,这个题目里面有转折关系,如果写不出转折关系,这篇文章就是不合格的。”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在认真读题、扣准题意、理清题目的要求之后再作答,不仅对学生考试有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内与课外结合,行知合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每天,梁浩还要求学生翻看作文素材类杂志,并加写批注;听新闻联播,记录新闻内容。梁浩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灵活地去学习。”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梁浩所教的学生中考语文科目中考平均分都在120分以上。

其实,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力学习、素养提升之外的副产品。和“语文学在课外”相对应的应是“语文用在生活”。梁浩很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成年后,能用中学时代学习的语文知识创造工作上的成绩,点缀真实亮丽的生活。

猜你喜欢
课外语文老师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取经之路